當地時間10月4日11時30分,2010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由此拉開了今年諾貝爾獎的頒獎序幕。85歲的英國生理學家、“試管嬰兒之父”羅伯特?愛德華茲(Robert
Edwards)因在體外受精技術領域(In Vitro
Fertilisation,IVF)做出的杰出貢獻,被授予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據悉,愛德華茲的研究將有望解決不育癥家庭所面臨的困擾。“不育癥折磨著全球超過10%的夫婦,”評審委員會說,“愛德華茲所獲成就使治療這一病癥成為可能。”遺憾的是,這一研究的主要合作者、婦科醫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Patrick
Steptoe)早在1988年便與世長辭,根據諾貝爾獎只頒獎給活人的原則,羅伯特?愛德華茲將獨享這1000萬瑞典克朗(約146萬美元)的獎金。
充滿爭議的“人造人”
羅伯特·愛德華茲1925年9月27日出生于英國曼徹斯特。二戰結束后他進入威爾士大學和愛丁堡大學攻讀生物學。在愛丁堡大學,他憑借老鼠胚胎發育的研究課題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這期間他研究了激素對老鼠子宮功能的調控作用,而與此同時,一個讓人類卵子在體外成熟的大膽設想正逐漸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他很快意識到,體外受精技術可能正是治療不孕不育的良方。
愛德華茲并非是從事體外受精研究的第一人,世界上首例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可追溯到19世紀90年代,當時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沃爾特?西普成功將一只雌兔的晶胚(生命尚未成形時在子宮內的存在形式)轉移到另一只雌兔的子宮內。1959年,《自然》雜志報道了美籍華裔科學家張明覺與合作者的研究成果,他們將體外受精的兔子受精卵移植到母兔體內,首次成功獲得了試管動物。
愛德華茲決定調查是否能將類似的方法用于人體生育進程的研究,然而他發現,人體卵細胞的發育過程和兔子的卵細胞發育完全不同,經過分別和不同的同事合作所進行的一系列實驗探索后,他得出了大量的基礎性的結論:他澄清了人類卵細胞如何成熟、激素如何調控人卵細胞的成熟過程、在哪個時間點人卵細胞更容易受精,他還確定了在什么條件下精子更具活性。
下一步就是將這項技術應用于臨床醫學了。愛德華茲聯系了婦科醫生特里克·斯特普托,在一片非議聲中他們一起創立了全球第一個試管受精研究中心。斯特普托當時是腹腔鏡檢查技術的先驅者,可以通過光學儀器對卵巢進行檢視,卻也因為這項技術過于超前而受到爭議。斯特普托用腹腔鏡從卵巢內取出卵子,愛德華茲將卵子放在細胞培養皿中,并加入精子。受精卵隨后經過幾次分裂形成8細胞的胚胎。
如果說動物實驗尚能被宗教和社會倫理所接受的話,人類體外受精即試管嬰兒技術則嚴重挑戰了梵蒂岡的忍耐極限。教會將試管嬰兒視為罪惡的根源,因為它以非傳統形式產生了人類生命,這簡直就是“對上帝造物的粗暴侵犯”,還有人甚至危言聳聽地說試管嬰兒是“自原子彈以來最大的威脅”。愛德華茲和斯特普托從剛剛開始著手這一課題便成為了眾矢之的,甚至引發了社會范圍的倫理辯論。雖然20世紀的科學家不會再遭受中世紀那般的火刑迫害,但他們仍要面對來自科學壁壘之外的重重困難。醫學研究理事會表示不對該項目提供資助,愛德華茲他們只能依靠私人捐助和到處籌款來維持課題。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兩位飽受爭議的科學家終于在1969年取得了初步成功——首次在試管中得到了受精的卵細胞。
首名試管嬰兒的誕生
1978年是體外受精技術的一個歷史性時刻——世界首名試管嬰兒誕生了。
故事要從兩年前說起。1976年,一對來自英國布里斯托爾市的年輕夫婦找到愛德華茲和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夫婦兩人結婚9年一直沒有生育。先前診斷發現,妻子萊斯莉輸卵管堵塞。他們遍訪名醫,但當時的醫療技術都對此束手無策,最后他們想到了愛德華茲和斯特普托,將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體外受精這個在當時還并不成熟的技術上。
斯特普托用一根內窺鏡從萊斯莉的卵巢內取出一顆卵子放入試管,愛德華茲再將丈夫約翰的精子加進去。卵子受精后成為受精卵,在特殊的培養液中繼續分裂成多細胞的胚胎。經過兩天半的培養,他們再將這個8細胞胚胎移植回萊斯莉的子宮內。這次,萊斯莉順利受孕,胎兒在她腹中安全地度過了隨后的8個月。1978年7月25日11時47分,世界第一位“試管嬰兒”誕生了,名為路易絲·布朗。
路易斯的出生再次引起了社會對“試管嬰兒”的關注,很多人對“試管嬰兒”的健康提出質疑,“他們的發育正常么?”“智力會不會有問題?”“這項技術是否值得推廣?”而更多的壓力來自倫理和社會方面,因為這種手術的價格十分昂貴,為了提高成功率,會培育多個胚胎,那么其他未被采用的胚胎又該如何對待?這種工廠化的生產方式是否會加速人口過剩?更有人擔憂,這一技術最容易讓人聯想到改造人類的后代,人類可以設計出更高、更聰明、更健康的寶寶,到那時,會不會連人類基因組也能被設計?
在種種質疑聲中,路易斯長大了,作為一項爭議技術的實驗品,她的一生不可避免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作為一個有靈魂的生命,路易斯渴望能過普通人那樣的生活。她發育良好,身體沒有出現重大的疾病,在學校成績也很優秀,她的父母在6年后又通過這一技術為她生了個妹妹納塔莉,路易斯并不孤獨。
隨著體外受精技術的完善和成熟,手術成功率已大為提高,最新的技術還增加了胚胎發育過程的遺傳診斷,確保了嬰兒的健康。越來越多的飽受不孕不育困擾的家庭選擇了這種方式,目前,全世界共有400多萬名試管嬰兒,他們中的很多人已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甚至有些已為人父母。
2004年,路易斯與34歲的韋斯利·姆林德喜結連理。愛德華茲受邀參加他們的婚禮。2006年年初,路易絲以自然受孕方式懷孕,當年12月20日自然分娩產下男嬰卡梅倫。不過,路易絲不是世界首名“試管嬰兒媽媽”。她的妹妹納塔莉1999年自然分娩產下一個孩子,如今育有兩個孩子。
諾貝爾獎經得起時間驗證
“他們現在許多人已長大成人甚至一些已經成為父母,”評審委員會在一份新聞稿中說。“愛德華茲的杰出貢獻是現代醫學發展的里程碑。”
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不但要在技術上充滿創造性、對社會產生巨大的積極的影響,還要能經得起時間的驗證。這也是為何諾貝爾獎往往頒發給垂暮老者,很少有青年科學家獲獎的原因。對“試管嬰兒”技術這一爭議性研究的評價更需如此。其安全性關系到試管嬰兒本身的健康和幸福,也關系到全人類未來的存在狀態和繁衍方式。當今年愛德華茲獲得諾獎之時,老人由于身體狀況不佳而未能親自領獎,路易斯已近33歲,并育有一子,她同為試管嬰兒的妹妹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全世界超過400萬名試管嬰兒的存在無聲卻有力地支援著體外受精技術,為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決定提供了巨大的信心。諾貝爾獎無疑是對這一技術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給予的最大肯定。
作為一項正在完善和逐漸成熟的技術,體外受精還需要經受更多的考驗。有些危害是在短期內無法觀察到的,離這一技術達到完美的狀態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爭議也仍然存在,但有理由相信,體外受精技術將在未來創造更大的價值,為更多的家庭謀求幸福。正如愛德華茲本人所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有一個孩子。”這是來自人類內心最深處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