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中國人,有很強的諾貝爾獎情結。這也許是因為,至今仍沒有中國本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所以才倍感迫切。很多報刊,都把諾貝爾獎看成是評價科技成果的最
高標準。每年10月諾貝爾獎宣布之前,許多人預測誰會獲獎;諾獎宣布之后,許多科學家撰文介紹,對獲獎人及成果大家贊揚。
自1900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百年輝煌,威信很高,確實是評價世界級科學家和科技成就的重要標準。但是,諾貝爾獎卻不是評價科技成果的唯一標準,因為,諾貝爾獎還存在如下局限性:
第一,學科覆蓋面不全。科學技術方面的諾貝爾獎,只限于物理學、化學、生理或醫學獎,并不包括數學、信息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農業科學、機械工程、土木工程、航天科學等,諾貝爾獎對科學技術的覆蓋面是有局限性的。
第二,并非所有獲獎都很偉大。20世紀100年中,共授獎469人。其中,物理獎162人,化學獎135人,生理醫學獎172人。其成果的大小和重要性差
別很大,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百年一遇最偉大的科學家和最重要的科學成就,如愛因斯坦及相對論,也是很少數的,大概只有1-2%;十年一遇的大科學家和
重要成果,如L Pauling、W C Rontgen、Crick等,也不到20%;一年一遇的科學家和科技成果,大約占80%左右。
第三,諾獎評審也有失誤,例如1948年的生理醫學獎授予Muller發明的DDT,其實,這項成就科學價值不大,并且具有環境殘留性,現在已經禁用;又如,1912年物理學獎授予Dalen發明的燈塔,雖然對航海很有用,但在物理學的貢獻很小。
第四,很多重大的科技成果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例如,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應該是很偉大的化學成就;H Eyring創建化學反應速度理論,并在量子化學其他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這至少是十年一遇重大成就,但未被授予諾貝爾獎。
第五,其他領域還有更重大的科學成就。科學發展到今天,學科門類越來越大,地球科學、環境科學、信息科學等,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巨大。以地球科學
為例,從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到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理論,以及后來發展起來的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等,不僅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獲得重大進展,而且
還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管理世界的手段,這些成果遠超過很多諾貝爾物理化學獎。
中國科學的發展需要基礎科學,需要諾貝爾獎,但是,不要把諾貝爾獎看成是科學研究的唯一目標。例如,中國是地理大國是農業大國,劉東生院士從事地球環境變
化研究,獲得代表地球科學最高水平的泰勒獎;袁隆平院士從事超級雜交稻研究,獲得代表農業科學最高水平的沃爾夫獎,其成果的重要性遠超過很多諾貝爾獎,授
獎的國際影響與諾獎也不相伯仲。
在中國科學發展中,既要重視基礎科學,更應重視應用科學;既要重視個人志趣的原始創新性研究,也應重視集體合作的重大技術攻關,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
的突出問題。“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嫦娥奔月,這些重大的科技成就,在某種程度證明中國再不是科技小國,當中國經濟發展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的科學文
化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時,獲得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