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頜骨內鱗狀細胞癌病例報告-2
?
2.結果
?
術后3個月復診,切口愈合良好,面形恢復良好,口內皮瓣未見明顯異常,影像學未提示復發征象。
?
3.討論
?
3.1PIOSCC的分類、臨床表現及診斷
?
PIOSCC是一種罕見的牙源性惡性腫瘤,僅占牙源性腫瘤的1%~2.5%。盡管PIOSCC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更多見于50歲左右男性(男女比約2∶1或2∶3)下頜骨的磨牙后區。2005年,WHO將PIOSCC劃分為獨立疾病,包括3個亞型:①侵犯骨髓腔并導致骨吸收的實性腫瘤;②由牙源性囊腫發展而來的鱗狀細胞癌;③與其他牙源性上皮性良性腫瘤相關的鱗狀細胞癌。
?
2017年版WHO牙源性腫瘤分類中取消了以上3種分類,直接命名為原發性骨內癌(非特指):發生于頜骨中心、無法診斷為其他類型的癌。在新版分類中,弱化了腫瘤亞型的概念,強化了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從而更加高效地指導臨床實踐。PIOSCC的病因尚不清楚,最常見的因素是反應性炎癥刺激,伴或不伴易感基因。
?
臨床上,PIOSCC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主要取決于病變位置、腫瘤大小及類型。常見的癥狀有疼痛、頜骨膨隆、感覺異常及牙位的紊亂等。PIOSCC的放射學和臨床特征與牙源性疾病相似。在某些情況下,早期PIOSCC可能類似于一般的病變,如根尖周病和牙周病,可導致誤診或延誤診斷。本患者由于下頜磨牙區疼痛、腫脹,被誤診為牙源性炎性疾病,先期行根管治療,爾后行拔牙術,效果均不理想;術后又出現拔牙創不愈,與朱志農等、楊建平等的報道相符。在大多數情況下,X線片常有邊緣不清晰、彌散和不規則等溶骨性骨改變特征,早期病損局限于皮質骨內、根尖區,可輔助診斷PIOSCC。PIOSCC需與上頜竇癌、黏膜癌侵入骨組織及腫瘤轉移到頜骨相鑒別。
?
PIOSCC的初期臨床表現較多,且無特異性,易誤診為頜骨囊腫、骨髓炎等。PIOSCC診斷的關鍵在于對疾病特點的認識,如中年男性、無明顯牙體疾病導致的區域疼痛、面部膨隆、拔牙后創口遷延不愈、X線檢查異常等,應及時刮取病變組織行活檢確診,從而減少誤診誤治,提高生存率。
?
3.2PIOSCC的治療及預后
?
臨床上,治療PIOSCC的主要方法是根治性手術,同時輔以放療、化療。由于頜骨內癌的特殊性,往往會沿骨內發展,因此手術方式、范圍要更加廣泛和徹底,必要時行全頜骨切除,同期行游離皮瓣修復,維持患者面容及功能。無論影像學上是否證實區域淋巴結轉移,都應行頜頸聯合頸淋巴清掃術,術后評估是否補充放化療。由于PIOSCC易復發,因此應建立長效的隨訪機制,以便早診早治,提高患者生存率。
?
PIOSCC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30%~40%、36.3%、38.8%不等,總體預后較差。有學者將吸煙、飲酒、腫瘤分期、淋巴結轉移、腫瘤大于4cm等多因素進行分析,對患者預后進行評估,發現腫瘤大于4cm生存率顯著降低。X線片顯示的病變情況往往滯后于疾病本身的發展狀態,因此采取積極、徹底、有效的綜合治療手段是當務之急,能一定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