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異常性皮膚淀粉樣變性病例分析
患者男,53 歲。因全身皮膚色素異常伴瘙癢 45 年就診。患者 8 歲起無明顯誘因軀干及四肢出現散在分布粟 粒大白色及少量褐色斑點,雙下肢脛前出現粟粒大丘疹,散在分布,軀干、四肢均瘙癢明顯,未曾發生水皰,無光 過敏史。45 年來軀干及四肢皮損面積及下肢脛前丘疹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增多、增大,未診治。 既往史:患者既往體健,否認慢性病史、傳染病史,無手術、外傷史及輸血史。 家族史:家族成員中無類似疾病患者。 體格檢查:發育正常,無身材矮小,各系統檢查無異常。 皮膚科檢查:軀干、四肢混雜的色素沉著與色素減退斑(圖 1),無皮膚萎縮、水皰及鱗屑,無毛細血管擴張,黏 膜部位及手、足無異常,雙小腿脛前密集分布褐色角化過度性丘疹,質地硬,皮損之間不融合。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尿常規,胸部 X 線片均正常。 皮損組織病理檢查:表皮角質層呈網欄狀角化過度,基底層黑素細胞增多,色素顆粒增多,真皮乳頭層可見 均質狀嗜伊紅物質 沉積,真皮淺層血管周圍有少量炎性細胞浸潤(圖 2A);剛果紅染色示表皮角化過度,基底層 大量黑素細胞,真皮乳頭層可見均一紅染物質沉積,真皮淺層可見炎性細胞浸潤(圖 2B)。 診斷:色素異常性皮膚淀粉樣變性。 治療:由于本病難治,告知患者瘙癢時可口服西替利嗪 10 mg 每日 1 次,外用鹵米松軟膏等對癥治療。 簡介:色素異常性皮膚淀粉樣變性(ACD)少見,可有家族史,發病機制不明,其特征[1-2]包括:①青春期前發 病;②泛發的網狀色素沉著和色素減退斑點;③皮膚萎縮和毛細血管擴張不明顯;④皮損主要位于軀干和四肢, 手、足不累及;⑤無瘙癢或有輕微瘙癢;⑥病情進展緩慢;⑦皮損組織病理檢查見真皮乳頭內淀粉樣團塊沉積。本 例患者幼年發病,色素沉著與色素減退斑點逐漸增多增大,無皮膚萎縮和毛細血管擴張,皮損位于軀干和四肢, 下肢脛前密集分布苔蘚樣角化過度性丘疹,手、足不累及,瘙癢明顯,病程進展緩慢,剛果紅染色陽性,符合 ACD。 本病需與血管萎縮性皮膚異色病、著色性干皮病、砷角化病、特發性色素減少癥以及皮膚異色病樣淀粉樣變性 (PCA)等鑒別。PCA 主要特征[1-2]為:①成年發病;②皮膚異色病樣改變;③苔蘚樣丘疹;④肢端暴露部位水皰形 成; ⑤組織病理檢查見淀粉樣物質沉積;若并發身材矮小、發病年齡早、光敏感、掌跖角化過度,則要考慮 PCA。
A:表皮角質層呈網欄狀角化過度,基底層黑素細胞增多,色素顆粒增多,真皮乳頭層可見均質狀
嗜伊紅物質沉積,真皮淺層血管周圍有少量炎性細胞浸潤(HE 染色);B:表皮角化過度,基底層
大量黑素細胞,真皮乳頭層可見均一紅染物質沉積,真皮淺層可見炎性細胞浸潤(剛果紅染色) 圖 2 色素異常性皮膚淀粉樣變性患者皮損組織病理像(
×400)
胸部和腹部混雜的色素沉著與色素減退斑 圖 1 色素異常性皮膚淀粉樣變性患者胸腹部皮損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