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止血成份檢測方法—雙磁路磁珠法
早期的是在檢測杯中放一粒磁珠,與杯外一根鐵磁金屬桿緊貼呈直線狀,標本凝固后,由于纖維蛋白的形成,使磁珠移位而偏離金屬桿,儀器據此檢測出凝固終點。這類儀器也可稱為平面磁珠法。早期的平面磁珠法雖能有效克服光學法中樣品本底干擾的問題,但也存在著靈敏度低等問題。
現代磁珠法在八十年代末提出、九十年代初商品化。現代磁珠法曾形象地稱為擺動磁珠法,不過雙磁路磁珠法的名稱更為確切。
雙磁路磁珠法的測試原理:測試杯兩側的有一組驅動線圈,它們產生恒定的交替電磁場,使測試杯內特制的去磁小鋼珠保持等幅振蕩運動。凝血激活劑加入后,隨著纖維蛋白的產生增多,血漿的粘稠度增加,小鋼珠的運動振幅逐漸減弱,儀器根據另一組測量線圈感應到小鋼珠運動的變化,當運動幅度衰減到50%時確定凝固終點。
雙磁路磁珠法進行凝血測試,完全不受溶血、黃疸及高血脂癥的影響,甚至加樣中產生氣泡也不會影響測試結果。
光學法血凝儀的試劑用量只有手工測量的一半。而磁珠法的試劑用量只有光學法的一半!這是因為在比濁測定過程中,激發光束必須打在測試杯的中間,所以要有足夠的試劑量。在雙磁路磁珠法測量中,鋼珠在測試杯的底部運動,因此試劑只要覆蓋鋼珠運動即可。
雙磁路磁珠法中的測試杯和鋼珠都是ZL技術,有特殊要求。測試杯底部的弧線設計與磁路相關,直接影響測試靈敏度。小鋼珠經過多道工藝特殊處理,完全去掉磁性。在使用過程中,加珠器應遠離磁場,避免鋼珠磁化。為了保證測量的正確性,鋼珠應當一次性使用。
血凝儀的測量過程中,充分攪拌至關重要,這對于凝血過程的描述和凝固終點的判斷都會有很大幫助,CV會有很大改進。在儀器中常用磁珠攪拌或離心方式來達到目的。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光學式半自動血凝儀采用磁珠攪拌。有人誤以為這就是磁珠法。實際上,以測量吸光度變化來研究凝血過程的,其實質都屬于光學比濁法。例如“光電磁珠法”、“光電電磁法”等,都回避不了光學法的缺陷。
如果把測試杯用墨涂黑,那么在磁珠法血凝儀中仍可測量,而在光學法血凝儀則是“一團漆黑”,無法測量了。至此,也就容易理解為何雙磁路磁珠法樣品的黃疸、溶血等混濁的影響。
由于磁珠法中測量的是磁電信號,對測試杯無任何光學要求,所以測試杯可反復清洗使用。而光學比濁法中,測試杯不能有擦痕,一般不宜重復使用。
-
會議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