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生物酶學基礎--酶的化學本質

    2022.3.25

    酶的化學本質

    酶(enzyme)是由活生命機體產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質,只要不是處于變性狀態,無論是在細胞內還是在細胞外,酶都可發揮其催化作用。關于酶是否蛋白質的問題,在20世紀初曾有過爭論。1926年薩姆納(Sumner)首次從刀豆提取液中分離純化得到脲酶結晶,并證明它具有蛋白質的性質,提出酶的本質是蛋白質的觀點。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純酶結晶狀態,酶的化學結構和立體結構以及人工合成酶的成功實踐,一致認為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

    20世紀80年代,酶學領域的最大突破之一是1982年Cech在研究四膜蟲26S rRNA時,發現了一種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即通常所說的核酶(ribozyme),近年來又陸續發現了不少RNA具有催化活性,還發現了一些與其催化活性相關的結構,如錘頭結構。至此,人們對酶的本質又有了新的認識,酶的本質也發生變化,即酶是由活生命機體產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物質。1995年,Cuenoud等還發現有些DNA分子亦具有催化活性。Cuenoud等在體外篩選到一些DNA序列,它們可以將自身5′ 羥基與寡聚脫氧核苷酸的活化的3′ 磷酸咪唑基團相連結。但是,在生物體內,除少數幾種酶為核酸分子外,大多數的酶類都是蛋白質。

    從上述可知,酶是生物大分子,有許多實驗證明,酶在催化反應中并不是整個酶分子在起作用,起作用的只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如,溶菌酶肽鏈的第一至三十四個氨基酸殘基切除后,其催化活性并不受影響,這說明了酶催化底物發生反應時,確實只有酶的某一特定部位在起作用。因此,把酶分子中能與底物直接起作用的特殊部分,稱為酶的活性中心。在蛋白質酶中,常見的酶活性中心的基團有:Ser-OH、Cys-SH、His咪唑基、Asp-COOH、Gly-COOH、Lys-NH3等。根據與它們與底物作用時的功能分為兩類:①與反應底物結合的稱結合基團,一般由一個或幾個氨基酸殘基組成;②促進底物發生化學變化的稱催化基團,一般由2~3個氨基酸殘基組成。不同酶的活性中心是由于不同酶的完整的空間結構所致,如果酶蛋白變性,其立體結構被破壞,則活性中心的構象相應也會受到破壞,酶則失去活力。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