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代明院士:獲獎良醫妙談治療胃癌
?? “我30年前當醫師時,很少有35歲以下的胃癌患者,現在很多了。”樊代明院士一席話讓記者的胃驟然緊張:“胃癌是中國人第二常患的惡性腫瘤。每3分鐘就有1個人因為胃癌死去,我們坐在這里1個小時,20個胃癌病人已經走了。”
第四軍醫大學校長樊代明和他的研究團隊今天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獎項目是《胃癌惡性表型相關分子群的發現及其序貫預防策略的建立和應用》,這一令外行望而卻步的主題,在樊代明深入淺出的講解下,顯得異常生動。
據樊院士講,早期胃癌較好治療,但不易察覺。診斷出的胃癌病例九成以上都是晚期。60%%的惡性腫瘤無法切除,患者只能等死;切除了的患者,也只有20%%能活過5年。晚期治不好,只能靠預防。但要預防,得查出來什么才是胃癌的病因。
“過去教科書上總講:病從口入,吃不好就要出事,比如日本人吃咸魚啦,中國人吃臘肉啦,北方人吃酸菜啦,亞硝酸鹽高,容易得癌。”樊代明笑道,“中國人說,吃得太差容易得胃癌;外國人說,吃得太好容易得結腸癌。如果按這個理論,吃得不好不差,就該得小腸癌了?實際都是猜測。”上世紀90年代初,四醫大的研究人員真正開始探討:什么人更容易患胃癌?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數據,他們得出了改變治療胃癌固有觀念的四大發現。樊代明一一道來:
“第一個發現:有一種細菌叫做幽門螺桿菌(HP),10個人中有6個攜帶它。有兩個科學家發現它和胃潰瘍有關系,為此3年前得了諾貝爾獎。它會不會引起胃癌?國際上沒有定論。我們在福建長樂做了10年的研究。替一些人根除幽門螺桿菌,另一些人不根除,10年后發現,前者比后者的胃癌發生率低了37%%。而且我們發現,不是所有情況下HP都能引起腫瘤,某兩個基因呈陽性的人群最容易得腫瘤。
“第二個發現:來我們醫院的有很多胃炎病人,哪些人會發展成胃癌呢?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標志,可以預報病人可能得癌。根據我們在山東臨朐20年的研究,發現凡是MG7這種抗原呈陽性的人,10年內患胃癌的可能性比陰性的要高40倍。
“第三個發現:細胞發生突變后,有3個歸宿:變成癌、原地不動、變回去了,如果有種藥能讓它變回去,或者原地不動,也很好嘛。正好有一種藥品能起到這種作用,就是阿司匹林。這種藥100多年前就應用了,現在老年人用來治療冠心病和抗凝血。我們發現吃這個藥多的老人,胃癌率少。阿司匹林還可以防止大腸息肉變成大腸癌。
“第四個發現:切除腫瘤后,如何防止復發?手術之后主要靠化療。開始你只用一個單位的化療藥,就可以把10000個癌細胞殺死9999個。但剩下的一個很麻煩,你就把它扔到藥瓶子里,它也死不了。什么原因?因為細胞中有16個基因變化了。比如細胞中有一種朊蛋白增高了,讓它有了耐藥性。因此我們找到了一種藥,可以結合這種蛋白質。配合這種藥,化療效果就提高了。”
樊院士寥寥數語,讓聽眾都明白了胃癌是怎么一回事情。有記者不禁發問:有沒有什么操作性強的手段,讓老百姓方便地預防胃癌?
“第一,我們發明了一種免疫PCR診斷技術,使MG7測試靈敏度提高1萬倍,通過抽血而非組織,就可以查出MG7呈陽性的高危人群;”樊代明舉起兩根指頭,“第二,大家應該定期接受胃鏡檢查。現在的胃鏡檢查兩三分鐘就好,打點麻藥,一點痛苦沒有。老天爺給我們生一張嘴干什么?喝水、說話、吃東西,還有一個就是接受胃鏡檢查。”他故作嚴肅,卻逗樂了滿座。
樊代明提倡如下的治療程序:首先,凡是幽門螺桿菌癥狀,要做胃鏡檢查,發現關鍵的兩個基因呈陽性的,建議根除幽門螺桿菌———“三四種藥,七天解決問題。大致300塊錢左右”;然后,出問題的,作MG7檢測;最后,研發具有阿司匹林抗癌功效,同時不會引起胃腸出血的新藥。樊代明說:“希望媒體報道能夠讓民眾重視預防。民眾預防了,我們的事就少了。”(科技日報北京1月9日電)
?
相關報道:
?
國家科技進步獎得主樊代明院士:群雁高飛頭雁領
——記第四軍醫大學樊代明院士和他領導的攻關團隊
王坤 羅莉瓊?? 人民網-科技頻道
第四軍醫大學樊代明院士
?
這是一個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團隊——近五年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平均每十天在國際上發表一篇論文;
這是一個獲得基金資助最多的團隊——近五年獲得了包括國家973、863、國家攻關課題等在內的70余項基金,僅國家級重點課題達18項,該領域近三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6%基金投向該團隊,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批批準并獲延續資助的全國醫學界(當時)唯一的創新研究群體;這是一個獲高等級成果最多的團隊——獲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及國家發明獎在內的24項高等級獎,被國家教育部批準為全國消化界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這是一個消化學界精英人才最多的團隊——擁有全國唯一的消化學科院士,3名“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4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有3人3次獲五年一屆的“世界消化病大會”青年學者獎,1人1次獲“亞太胃腸病學會”青年學者獎。
這也是一個臨床治療技術精湛的團隊——擁有集門診、急診、化驗、檢查、住院、手術實驗室、餐飲為一體,有10個病區370張床位,總面積達3.3萬平方米的19層的消化病專科醫院--“西京消化病醫院”,這也是世界規模最大設備最好的消化病醫院,精湛的醫療技術使得病房全部爆滿。他們就是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消化病團隊,其領銜者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消化學會主委、第四軍醫大學校長樊代明教授。
1月9日上午,莊嚴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在200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樊代明校長接過紅燦燦的獲獎證書,由他領銜的創新性研究成果——《胃癌惡性表型相關分子群的發現及其序貫預防策略的建立和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這不僅填補了國內外醫學界在胃癌研究及預防領域研究的空白,而且標志著我國在胃癌的研究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人類戰勝胃癌開辟了新的途徑。
?
挑戰前沿,他們的每項成果都體現出矢志報國的情懷
2008年9月15日,印度新德里。有19個成員國參加的亞太地區消化病大會正在這里召開。大會聚集著來自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消化病專家。
當大會主席宣布由樊代明代表中華消化學會、中華消化內鏡學會、中華肝病學會、中華胃腸外科學會等4個專業學會聯合申辦2013年亞太地區消化病大會暨世界胃腸病大會時,會場鴉雀無聲。申報會上,樊代明帶領的競爭團隊遞交的競爭材料多達70頁,他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向與會專家陳述10分鐘,精彩的回答激起了會場熱烈的掌聲。在激烈的競爭中,他們最終以2票的優勢勝出競爭國,取得了2013年亞太地區消化病大會暨世界胃腸病大會在中國的舉辦權。亞太地區消化病大會由19個成員國組成,世界胃腸病大會由104個成員國組成,是世界消化病學界的“奧運會”,世界胃腸病大會每四年舉辦一次,參加人數多達上萬人。屆時,樊代明院士將任大會主席。
也就在這次大會上,樊代明院士和吳開春教授兩位長江學者還被當選亞太地區消化病學會常務理事,并分別榮任該學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和科技獎勵委員會主席。據悉,一個學科有兩位學者在同一個國際學術組織擔任兩個委員會主席,這是過去沒有的。
提起樊代明院士,人們最難忘的是他幾十年在醫學領域的拼搏,以及取得的大量教學醫療科研成果。他的每一項成果,都使我國在國際上樹起一面旗幟。他的每一項成果,都體現出濃濃的愛國之情,都體現他矢志報國的情懷。
他從事的是消化疾病的研究,正是長期以來我國在該領域的落后面貌,激發了他一個科技工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1985年,樊代明以優異的成績被世界衛生組織選送到有著一流治癌專家和研究設施的日本國立癌癥中心深造。正是一位外國學者說的“你們中國醫生搞中草藥還行,用高科技進行胃癌的診斷和治療,你們難……”這番話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樊代明心里明白,在中國每年有幾十萬的病人被胃癌奪走生命,面對有著“首席殺手”之稱的胃癌,他痛下決心:一定要向這個世界性的難題開戰,外國人能干的中國人可以干得更好!樊代明研究的課題是人源性胃癌單克隆抗體,這個課題當時在世界上只有日本的少數學者在摸索,其制備技術和培育過程相當困難。為啃下這塊硬骨頭,樊代明將全部的精力放在查找文獻和做實驗上,僅用了半年時間就研制成功4株人源性胃癌單克隆抗體。這一消息也震驚了日本業界的同行,大家都為這位來自中國的年輕學者的非凡魄力和工作精神所欽佩。許多國外著名研究機構以提供一流的實驗環境和豐厚待遇為條件來聘請他并購買他所掌握的單克隆抗體技術。樊代明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毅然帶著他的研究成果如期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為盡快掌握世界一流水平的胃癌診治技術,樊代明帶著同事建起了實驗室,反反復復實驗,翻閱查找大量文獻,平均每天工作時間地都在十幾個小時以上。一年內,制作3萬余張病理切片和2萬多張ABC免疫酶標等特殊染色片,并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每一張片子。憑著這股鍥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他在國內外首次建立了3種診斷和治療胃癌的新方法,使我國胃癌的早期診斷躍上了一個新的層次和水平。
90年代初,樊代明又赴比利時魯汶大學學習基因工程技術。用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術結合,他和同事們建立的胃癌血清免疫診斷方法,只需一滴血便可檢出早期胃癌,使血清診斷胃癌陽性率從45%提高到70%以上,并可檢出部分早期胃癌。
在他的這種愛國精神的感召下,送出去的優秀人才都在學成后回國報效祖國。教育部特聘“長江學者”吳開春教授就曾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回國后在胃癌的預防策略以及對胃癌血管生成、增殖和抑制凋亡有促進作用的環氧合酶-2(COX-2)方面有建樹。“長江學者”劉杰曾在美國負責一個實驗室,他在國際上首次將“大劑量極化液”應用于“重型肝炎”及“慢性肝病的治療”,高效廉價,極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據統計,這個團隊中85%擁有博士學位,70 %的人具有留學經歷,大部分人都謝絕國外的導師挽留,回到祖國建功立業。
?
問鼎世界,他們的每項成果都是自主創新的產物
隨著研究的深入,他越發感覺到胃癌的綜合預防顯得尤為重要,全世界在這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措施。
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胃癌患者達40萬,有30萬人被其奪取生命。胃癌早期療效好,但診斷難;晚期好診斷,但卻無法救治。早期診斷率不足10%,多數胃癌一經診斷即為晚期,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不足10%。作為一名醫生,他沒有停止在只為病人看病上,而是將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胃癌預防策略作為主攻方向。在他看來,基礎研究是臨床醫療的創新源頭,臨床醫療的發展離不開自主創新,只有學會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兩條腿走路,雙步競奔,才能實現醫學學科的科學發展。
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1989年初,樊代明院士率領他的科研團隊開始向胃癌惡性表型相關分子群及預防策略開始沖擊。在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香港RGC基金的資助下,他們與香港大學醫學院王振宇教授聯合,采用包括血清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分子克隆與基因修飾、組織病理、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等多種技術手段,從胃癌病因預防、化學預防、早期預警及耐藥機理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科研是一條艱辛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這一點,在教學醫療科研一線上拼搏了近20年的樊代明比誰都清楚。在擔任消化科主任的時候,他曾對新來科的年輕人說:“祝賀你們進入了“地獄”的大門!醫療科研的道路,就是我們飽經艱苦,尋找到一條走出地獄的道路。誰最能吃苦,誰最能堅持,誰就能最后走出去。”
這是樊代明的親身感受,他正是在“地獄”里不停地艱辛探索的人。
歷經18年的艱辛探索,他們在國際上創下了五個之首:首次研究了胃癌發生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影響其分子生物學行為的分子及其作用機制,發現了調控胃癌凋亡、增殖和耐藥等表型的5個分子群,制定了“根除幽門螺桿菌、應用非甾體類抗炎、檢測胃癌特異性抗原MG7Ag和逆轉多藥耐藥”的胃癌“三級四步”序貫預防策略,為降低胃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提供了有效途徑;首次證明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減少人群37%胃癌的發生,可完全防止無癌前病變人群胃癌的發生,并首次證實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病原因素,可作為一級預防的靶點;首次系統研究了長期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的24037例患者發生胃癌的情況,并證實該藥物可用于化學預防,發現了環氧合酶-2有促進胃癌血管生成、增殖和抑制凋亡的作用;首次發現胃癌特異性抗原MG7Ag在早期診斷方面有理想的敏感性和特異性,3400例長達10年的研究表明,該抗原對胃癌癌前病變的癌變有預警作用;首次篩選到與胃癌多藥耐藥關系密切的114個的分子,用單克隆抗體技術、RNA差異表達分析和蛋白質譜差異表達技術,闡明了朊蛋白、鋅帶蛋白基因等14個重要分子對耐藥的調控機理,制備了具有逆轉耐藥作用的4個單抗和8個拮抗肽。這項研究引領了胃癌防治方向,受到全世界同行的關注,成為國內外5個診治共識的制定依據,其防治策略在3 個胃癌高發區進行了長達10年的應用,在全國近2 萬名醫務工作者中進行了普及,提高了胃癌防治水平,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一花引來萬花開。該團隊在國際上首創胃癌血清免疫PCR診斷、腹水癌細胞免疫診斷、癌前病變癌變的模糊判別及胃癌體內免疫顯像診斷等四項胃癌診斷技術,形成內鏡下微創診斷與治療、血管介入診斷與治療、超聲介入診斷與治療、新型人工肝支持治療系統和膠囊內鏡檢查系統等五個方面的醫療特色。樊代明的博士生洪流在JAMA上發表了影響因子高達25.8分的論文,劉杰教授在《柳葉刀》上發表影響因子高達28.5的述評,受到國內外同行的贊賞和尊崇。
?
大雁帶著群雁飛,他們團隊的每個人智慧都競相迸發
“我力有限,靠你眾力搏程;我力有限,靠你定向領程;遙遙苦辛路,濃濃同路情。為了那一天,啟程——”。 這是樊代明院士激情澎湃,滿含深情寫下的詩句“大雁頌”。
群雁高飛頭雁領。大雁精神是這個團隊特有的精神文化。他認為,對團隊來講,一是要選準領頭雁,二是要組好大雁陣。作為學科帶頭人,從戰略上,他為學科制定了基礎、臨床、研發“三位一體”相互結合、互相促進的發展思路;從戰術上,他確定了從分子、細胞和整體3個層次開展腫瘤早期預警、功能基因組與蛋白質組學及基因工程、細胞工程抗腫瘤藥物的研究方向。這樣既保證了學科的主攻方向,又充分發揮了每個人的優勢,保證了研究力量的集中和研究合力的形成。樊代明院士為每一個人搭建起喜馬拉雅式的學科高峰,讓他們的才能和智慧競相迸發,讓他們在這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大平臺上展翅高飛。現在,消化病醫院這個團隊猶如南來北往的雁陣,可以以任務為導向,自由組合研究隊伍,實現“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靈活變陣,在頭雁的帶領下排成整齊的雁陣,飛向成功的彼岸。
十多年前,當逆行胰膽管造影技術剛剛在國內出現時,郭學剛深感這一技術將對胰膽疾病的治療帶來突破。樊代明院士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派郭學剛到香港、日本的醫院進行學習。一項技術就發展成一個科。現在郭學剛已成為國內內鏡治療胰膽疾病的專家。何止郭學剛一個人呢?韓國宏教授原是放射科醫生,曾在日本金澤大學專修肝癌血管介入治療,熟練掌握脾栓塞、下腔靜脈支架置入等高難度技術。到消化內科后,他將放射介入技術與消化內科臨床診療相結合,使科室的放射介入技術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治療范圍得到了拓展,在血管介入治療肝癌及血管性疾病方面堪稱一絕,年完成病例居全國首位。張宏博的內鏡下食道狹窄擴張支架置入技術已爐火純青。周新民率先開展用人工肝治療各種類型肝衰竭,將80%的死亡率變成78%的存活率。王建宏針對不明原因的腹脹和腹水疾病采用先進的超聲引導經皮穿刺腹膜病變活檢術,可以準確快速檢出大多數病人的腹膜病變……
無論是作為學術帶頭人還是大學校長,樊代明從來不認為僅靠規模數量就能取勝。“一所大學,一定要有滿足國家戰略和軍隊需求的意識和能力,一定要走精品發展之路,實施精品戰略;一個學科,一定要基礎與應用‘雙步競奔’,只有打造‘項目平臺建設——人才團隊培養——研發基地形成’三維一體的大舞臺,學校發展的戲、學術發展的戲才能唱大、唱好、唱出味道。” 樊代明院士說道。
-
精英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