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鏈孢霉的分離和交換
【實驗目的】
1.用粗糙鏈孢霉的賴氨酸缺陷型和野生型進行雜交,并觀察雜交所得后代的子囊孢子的分離和交換現象。
2.掌握順序排列四分體的遺傳學分析方法,進行有關基因與著絲粒距離的計算和作圖,加深理解基因分離和連鎖交換規律。
【實驗原理】
粗糙鏈孢霉(Neurospora crassa,2n=14),又稱紅色面包霉,在分類學上屬于真菌中的子囊菌綱、球殼目、脈孢菌屬,目前已知有4~5種。
利用粗糙鏈孢霉進行遺傳學分析有如下優點:①個體小,生長快,容易培養;②既可進行有性繁殖,又可進行無性繁殖,一次雜交可產生大量后代;③染色體與高等生物一樣,研究結果可廣泛應用于遺傳學上;④無性世代是單倍體,沒有顯隱性,基因型可以直接在表型上反映出來;⑤一次只需分析一個減數分裂的產物,就可以觀測倒遺傳結果,簡單易行,而二倍體合子是兩個不同減數分裂產生的配子相互結合的結果,需要通過測交實驗才能分析減數分裂的結果,手續麻煩。因此粗糙鏈孢霉是進行基因分離和連鎖交換遺傳分析的好材料。
粗糙鏈孢霉的營養體是由單倍體(n=7)的多細胞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所組成,生活方式由有性和無性兩種。菌絲經有絲分裂直接發育成菌絲體,稱無性生殖。而兩種不同接合型細胞結合產生有性孢子的過程稱有性生殖。 無性繁殖過程,由菌絲頂端斷裂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有兩種,小型分生孢子中只含有一個核,大型分生孢子有幾個核。分生孢子萌發成菌絲,可以再生成分生孢子,周而復始(見下圖)。
粗糙鏈胞孢霉的生活史
1- 3 為無性繁殖;4-9 為有性繁殖。圖中間示基因交換發生位置及子囊 孢子的排列順序,(1)(2)為非交換型;(3)(4)(5)(6)為交換型。
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粗糙鏈孢霉的菌株有兩種不同接合型(mating type),它們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不同接合型菌株的細胞接合產生子囊果及子囊孢子。
粗糙鏈孢霉的子囊孢子是單倍體細胞,由它發芽長成的菌絲體也是單倍體。所以由一對等位基因決定的性狀在F1就能分離。并且,它的一次減數分裂產物包含在一個子囊中,可以直接觀察到基因分離,并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同時,再一次有絲分裂后,8個子囊孢子有順序地排列在子囊中,就可以測定著絲粒距離和發現基因轉變。
交換型子囊的出現,是由于核基因與著絲點之間發生了一次染色體片段的交換的結果,即由第一次分裂分離形成的子囊為非交換型子囊,第二次分裂分離形成的子囊為交換型子囊,因而第二次分裂分離的子囊數量愈多,表明有關基因和著絲粒的距離愈遠。根據第二次分裂分離子囊的頻數,就可以計算出某一基因和著絲粒間的距離,這距離稱為著絲粒距離。由于交換只發生在二價體的4條染色單體中的2條之間,當每發生一次交換時,便產生一個第二次分裂分離子囊,所以交換型子囊中僅有一半子囊孢子屬于重組類型,因此必須將第二次分裂分離子囊的百分率除以2,就是某一基因與著絲粒間的重組值,計算公式如下:
【實驗儀器、材料和試劑】
粗糙鏈孢霉野生型菌株(Lys+),賴氨酸缺陷型菌株(Lys-)。
【方法與步驟】
一、菌種活化
進行雜交實驗前,要先把冷凍保存的菌種活化。把野生型和缺陷型菌種分別斜面接種到各自的試管培養基上,置于28℃恒溫培養箱中培養5—7天,直至菌絲上部有分生孢子產生,長好的菌株在菌絲上部可見紅粉狀孢子。保存和活化可用馬鈴薯培養基。
二、接種雜交
在無菌條件下,先將接種環挑取lys-菌株的菌絲或分生孢子,團塊直徑約3—6mm,接種于雜交培養基上,再挑取Lys+菌株的菌絲或分生孢子,團塊直徑約1—2mm,接種在同一雜交培養基上,讓其雜交。接種時,試管口應靠近火焰,以防污染,并貼上標簽,然后放在25℃恒溫培養箱中培養,約經14天左右,可看到棕黑色的成熟子囊,此時即可在顯微鏡下觀察分析。
觀察時要注意掌握好孢子的成熟程度,如過早,子囊中的孢子尚未成熟而呈白色,若偏遲,則孢子全為黑色,對交換型和非交換型孢子難于區別。要掌握適宜的觀察時期,最好是在子囊殼開始變黑時,每天取幾個子囊果壓片觀察,當看到適合時即置于4~5℃冰箱中,可保存3~4周,延長觀察時間。
三、壓片觀察
將附有子囊果的濾紙條放入3%來蘇爾溶液中處理10min,殺死孢子,以防孢子飛揚污染實驗室。取一載波片,滴一滴3%來蘇爾溶液,然后用接種針跳出子囊果放在載波片上,用鑷子柄平壓,或蓋上另一載波片,用手指壓片(這里用載波片蓋上壓片而不用蓋玻片,是因為子囊果很硬,蓋玻片易破裂),壓片時要適當用力壓破子囊果,使子囊呈放射狀逸出,但要注意不能讓分生孢子散出,一個子囊果中會散出30~40個子囊。壓片時最好一次一個子囊果,多了壓不好。
片子壓好后,置于100×顯微鏡下觀察,觀察時要順時針方向觀察,自中心向外確定子囊類型,計數并做好記錄。此過程不需無菌操作,但也要注意對觀察過的載玻片,用過的鑷子和解剖針等用具都需放入來蘇爾溶液中浸泡后取出洗凈,以免污染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