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中國學生為何不青睞跨專業考研

    2021.12.28

    是否要跨專業考研(以下簡稱“跨考”),一度是安徽師范大學新聞學大三學生楊洋的糾結。她在電影學、馬克思主義原理、新聞學三個專業間徘徊。

    12月25日,2022年研究生招生考試正式拉開序幕。據教育部統計,此次報考人數達到457萬,比去年增加80萬,創歷史新高。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今年部分“雙非”院校的報考人數出現了翻倍情況,如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今年的考研增幅為43.5%,來自“雙一流”高校的考生就有602名,其中約40%為跨考考生。

    然而,這并非普遍現象。不久前,第三方教育質量評估機構麥可思研究院公布了跨專業考研數據。數據顯示,2020屆本科畢業生讀研轉換專業的比例僅為26%。此外,近5年本科畢業生跨考的比例也多保持在26%至28%之間。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這反映了中國學生跨考比例相對不高的事實。跨考下沉到部分“雙非”院校,也說明考研白熱化進一步加劇。這些因素都使得像楊洋一樣的跨考生陷入難以抉擇的境地。

    諸多因素致保守選擇

    “大家在選擇跨考時,首先考慮的是就業走向,其次是個人興趣。”楊洋告訴《中國科學報》,選馬克思主義原理是因為思政與新聞有頗多關聯,而且她對政治學很感興趣,二者結合將對未來就業有所幫助。

    地域選擇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楊洋很多同學把考研的目標學校定在江浙、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或是如她一樣,把目標院校鎖定在故鄉。

    “選電影學還是選馬克思主義原理?這感覺就像糾結考北大還是清華。最后發現,要能夠考上才有糾結的必要。”跨考有一定專業門檻,以電影學為例,要想考研成功需要相當大的看片量。幾番思索后,楊洋又將目標改回了本專業。

    跨考難度大的背后還有考研難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考研報名人數逐年暴漲,2017年201萬人、2018年238萬人、2019年290萬人、2020年341萬人、2021年377萬人、2022年達457萬人,5年增長了256萬人。不少“雙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也是常年在40%~50%。

    招生單位的規定也限制了部分跨考。比如口腔醫學、臨床醫學專業保研、考研的學生,本科必須學的是本專業,否則就沒有資格報考;法學碩士要求學生本科必須是法學專業,如果是其他專業的學生,將來只能報考法律碩士。

    “更讓我感到憂慮的是,部分導師似乎也不太愿意招收跨考生。”楊洋之所以舍棄馬哲,就是因為學長告知她,跨考生在復試時更容易被刷下來。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沈文欽解釋道,一些導師之所以不太愿意招跨考生,是因為他們希望學生入學后能盡快參與研究,而跨考生由于學科范式不同,還需要一段時間積累新學科所需的知識。“任何學科都有一定門檻,它不像電視頻道可以任意換臺,而是像爬山,必須爬過中間才能到達頂峰。”

    諸多因素導致學生在是否跨考的問題上作出了保守選擇——為了考上不得不繼續攻讀本專業,或者為了跨專業不得不“讓步”選擇“雙非”院校。

    麥可思的調查顯示,相比其他學科,教育學、法學、理學近5年跨考的比例下降趨勢最為明顯。儲朝暉表示,這三類學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分支學科眾多,學生跨考會優先選擇相鄰專業,在大學科內部“消化”的情況較多。

    什么情況要“轉換賽道”

    跨考比例小的現象并不只發生在中國。

    沈文欽告訴《中國科學報》,在以專業教育為主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學生同樣存在讀研跨學科比例低的問題。而在強調通識教育的國家,如美國,讀研跨學科卻是常有的事。如美國高校的法學、醫學等專業并沒有設置本科,這就意味著畢業生如果想成為律師、醫生,就不得不跨專業讀研。

    麥可思就業藍皮書顯示,有13%的畢業生表示,讀研的原因是想改變專業。而在中國高校,跨考又可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類型。

    儲朝暉表示,中國學生一路從小學、中學進入大學,缺少相關知識基礎,視野、信心相對不足,這是導致大部分學生不選擇跨考的根本原因之一。那么,“什么樣的學生需要跨考?更多的是受問題驅動的學生——他們發現了某個問題,并致力于去解決這一問題”。

    儲朝暉本人就是物理學專業出身,但是“當時感到身邊可鉆研的物理問題偏少,更多的是教育問題,比如當時爭議比較多的考試公平問題”。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他將自己的興趣點轉向了教育學,于是便在研究生階段跨專業攻讀了教育學。這一類便是主動跨考。

    還有一類是被動跨考。一些本科生由于高考調劑進入不對路的專業,而所在高校的轉專業政策相對不靈活,這時學生便會把希望寄托于考研。

    沈文欽指出,近年來出現了一種現象—— 一些優秀學生“被動”地選擇了出國讀研,他們雖獲得保送資格,但只能保送本專業,去其他專業幾無可能,于是便通過出國途徑實現跨專業讀研的理想。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侯定凱提醒,在本科教育階段,很多學生可能知道自己不喜歡什么專業,卻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歡什么專業。“以為用跨考的方式可以脫離不喜歡狀態,但其實很可能由于缺少前期規劃和自我評估,貿然進入新專業,結果發現新選擇依然并非自己所愛。”

    本科階段要有所鋪墊

    雖說學術創新呼喚復合型人才,跨考是實現學科交叉的途徑之一,但“跨考生仍應提前做好本科階段與研究生階段的銜接,降低跨考風險” 。沈文欽說。

    他解釋道,準備跨考的學生本科知識結構不能太單一,否則會面臨專業門檻難以逾越的困難。“鼓勵學生跨專業,本科階段有幾個途徑:通過通識教育迅速打開學生的學科視野;設置靈活的雙學位制度,鼓勵學生修讀本專業外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開設復合型專業,交叉學科特征明顯的專業更有利于學生擴大學科選擇等。”

    針對導師對考生的基本學術要求,侯定凱指出,本科階段應加強培養學生基本的學術素養。如文獻閱讀能力、學術寫作能力、邏輯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有人認為這些是在研究生階段培養的能力,但事實上,本科的教育任務并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上述能力應融合到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過程中,無論學生未來是否跨考研究生,這些都是大有裨益的。”

    事實上,部分高校已在嘗試準學術訓練的改革,如清華開設寫作與溝通課程重在思維訓練,諸多高校開設學術寫作課程,加強學生的論文寫作規范,部分教師通過強調筆記,培養本科生的讀書能力。此外,部分高校還通過本科生導師制,鼓勵本科生與不同專業的研究生及導師接觸。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