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蘭州微流控微尺度大會報告(續)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16年5月7日-9日,2016國際微流控芯片與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ICMSB)(蘭州)、第十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 (MicroTAS)、第五屆全國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MSB)在蘭州召開。
5月7日,大會在蘭州大學開幕。7日上午的大會報告中,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玉奎院士、西北工業大學Pavel Neuzil教授、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陳勇教授紛紛帶來了精彩的報告,回顧了微納流控三十年的發展,探討了微流控技術的新發展。7日晚間,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為我們帶來了精彩報告,介紹了色譜質譜技術在納米銀細顆粒分析中的應用。
另外,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李昕欣教授、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林秉承教授、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李晨鐘教授也為我們了帶來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李昕欣教授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李昕欣教授帶來了題為《面向生化檢測的流控芯片微納集成技術》的報告。報告中介紹了其在傳感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上所做的微納流控芯片技術,重點面向食品安全的生化痕量快速識別與傳感檢測,包括物理的微流控器件、MEMS諧振懸臂梁的液相傳感器、圖案化納米表面的智能導流芯片等。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林秉承教授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林秉承教授的報告題目是《From one unit to whole area:the organ-like chip research of Dalian teams》,報告匯總了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從點到面的微流控芯片組織與器官仿生研究。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建立了一系列微流控芯片生理模型和疾病模型,獲得了人體外藥物反應結果,這是個性化醫學和治療學的基礎。實現了對芯片的機構整合,并證明從綜合器官得到的結果更接近體內。
林秉承介紹,報告中的研究進展都是建立在體外實驗平臺中,利用人體組織來評價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毒性,建立有價值的微生理系統。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 李晨鐘教授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李晨鐘教授的報告題目是《Smart Phone Enabled Point-of-Care Testing Devices for DNA Oxidative Damage Assessment》,報告中介紹,智能手機可以為DNA氧化損傷評估建立護理測試設備點。
李晨鐘在報告中介紹了一個智能手機集成結合一次性實時監測尿液標志物的葡萄糖傳感器為基礎的分析裝置。智能手機的血糖儀可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點(POC)為非糖化合物進行定量檢測。該技術的最大受益者是工作日暴露在毒物高風險區,不容易進入臨床實驗室的人。這項技術可以對有毒有害物質的風險評價及其對公共衛生的長期影響提供間隙填充措施。
5月9日,2016國際微流控芯片與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ICMSB)(蘭州)、第十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 (MicroTAS)、第五屆全國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MSB)已經落下帷幕。2017年,各位專家學者將相約沈陽的東北大學,讓我們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