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發明人解密:Nobel獲獎技術ESI和AxION新質譜

    2011.11.10

        ——PerkinElmer質譜資深科學家沈世達博士訪談

      【導語】如果您關注LC/MS,一定會熟悉ESI(電噴霧)這個詞匯,不僅由于 ESI發明者John Fenn教授獲了Nobel獎,還因為當今世界上幾乎每臺LC/MS都在使用它。可您真的了解ESI么?了解在ESI以后衍生發展的各種離子化技術么?

      為什么PerkinElmer要收購AoB公司?AxION為什么還沒推出就已經接了80多臺的訂單?

      最好的機會,莫過于聽世界上第一臺商品化ESI源的發明人、John Fenn教授在耶魯大學的關門弟子、原AoB公司的沈世達博士本人為我們解密。隨著AoB被收購,沈博士也成為PerkinElmer公司LC/MS研發團隊的項目領導人。BCEIA期間,我們有幸采訪到沈博士,他不僅為我們詳解LC/MS離子源的變遷和發展,還介紹了他本人帶領的團隊向業界奉獻的力作AxION 2 TOF MS、及DSA直接分析離子源,希望對所有關注LC/MS技術的讀者們有幫助……

       13322_201111101212221.jpg

    世界上第一個商品化ESI源的發明人、諾貝爾獎獲得者John Fenn的關門弟子、美國華人質譜協會董事會副主席、PerkinElmer質譜研發中心項目領導人沈世達博士

      歷史簡要回顧

      AoB/PerkinElmer/沈世達博士 和 LC/MS

      在采訪前的報告中,沈博士對AoB公司、PerkinElmer公司的質譜研發團隊、以及他本人都有簡短的介紹。

      PerkinElmer公司1963年生產了第一臺商用的GC/MS,慢慢發展成為今日的Claurs 600 GC/MS。在LC/MS上,PerkinElmer最早于1988年和Sciex成立合資公司生產LC/MS和ICP-MS,雖然兩者都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但ICP-MS這部分屬于今日的PerkinElmer,而LC/MS的那支花落今日的AB SCIEX公司。

      AoB(Analytica of Branford)公司由John B. Fenn教授和其學生Craig Whitehouse于1987年創建,AoB在MS領域開發了超過65項ZL技術,包括離子源技術、離子傳輸技術、ESI-TOF聯用技術等,擁有ESI和多分子電荷等技術的獨家知識產權。1987年AoB就開始成為Finnigan、Agilent、Bruker、JEOL、IonSpec、Extrel等多家公司的OEM(設計制造)ESI離子源。1991年AoB開發最早的ESI-TOF MS (時間飛行質譜型號為Corsair),并成功地用于半導體行業。AoB高端的ESI-TOF MS(AxION)最早見于2009年的介紹,成功地用于鑒定如病毒、細菌等微生物/病原體,已被雅培(Abbott)訂購80余套,雅培將脫鹽富集系統、數據處理軟件和AxION集成為Plex-ID系統并已在全球安裝70余套。另一類型四極質譜Flexar SQ 300 LC/MS系統,已和美國一家主要的自動化設備公司合資開發LC/MS的應用。

      談到自己,沈世達博士說:“我在質譜領域雖已做了20多年,但還是每天要學習要創新才能趕上質譜技術的飛快發展。回顧歷史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自己趕上了好時機,質譜技術大發展的好時機,榮幸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商品化電噴霧源的制造者, 也是第一個在實驗室里把LC和MS聯機并實現LC/MS on line的科研工作者。

      John Fenn獲得Nobel獎 和AoB公司

    13322_201111101216081.jpg

      沈博士回顧了John Fenn先生獲Nobel獎的歷史。

      1980年,耶魯大學的John Fenn教授開始研究 ESI源, 22年后,John Fenn獲得了2002年Nobel化學獎。但早在60年代初,美國西北大學的Malcolm Dole教授做了完全同樣的工作,他隨后發表了文章及實驗數據,但最后卻否定了自己。他說: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放進去的東西和后面測定出來的結果對不起來,而且毫無規律。因此Dole認為:這個方法雖然可行,但沒有實用價值。說到此,沈博士調侃地說:“實際上Dole應該拿Nobel獎,而不是我的導師John Fenn。”

      “但Dole有一個失誤,這個失誤被我的教授John Fenn發現了。1980年,他選了一個日本去的一個博士后Gado Yamashita,跟他講Dole的工作有什么問題。事實上,當時John Fenn在質譜界沒有名,但在稀薄氣體動力學界及molecular beam很有名。而電噴霧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叫Free jet expansion(自由射流膨脹),即從大氣壓跑到真空里的一個物理過程。這其中,很重要的是需要考慮氣體分子的冷凝Condensation,而Dole沒有考慮,溶劑又回到溶質上、并且數量上跟著實驗條件隨機變化,所以他得到的結果是沒有規律的。John Fenn提出了反吹干燥氣體CCDG(Counter current drying gas)防止氣化溶劑再冷凝,有效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1987年,John Fenn成立了AoB公司。這家公司不大,人最多時僅有40~50人,但所有做質譜的都知道這家公司。AoB當時主要做OEM:全世界的ESI有90%都跟我們有關——不是我們制作的,就是申請我們的ZL而制作的。

      “我們在90年代開始發展自己的質譜,當時公司高層共同決策認為‘我們不能靠ESI吃一輩子。’我們在ESI上很強,但質譜上人家不見得信得過,可是良好的財政保證我們可以做質譜順利實現產品轉型。我們從90年代開始,放慢做、細致地做,爭取每一個環節上都有改進或創新因此LC-MS中我們擁有很多ZL。90年代中期我們的Corsair用在半導體芯片制造業獲得成功;后來又做高端的TOF,已被雅培買了80多臺。今年ASMS發布后,散戶也賣了十幾臺。”

    ?

      ESI技術為什么能獲得Nobel獎?

      離子源在質譜中的作用:必要條件 最關鍵的部件

      首先,沈博士談到離子源在質譜中的作用。

      當今質譜按分析器分雖有6大類(四極桿、磁質譜、離子阱、飛行時間、FT-ICR MS、Orbitrap),但所有的質譜儀只對離子發生作用。所有樣品要檢測,第一步就是要離子化,這是必要條件;然后離子經過分析器(上述6種分析器之一或其組合),按照不同的物理方法分離開;最后到檢測系統并經數據處理系統獲得結果。所以離子源在質譜三大組成部分中是最關鍵的部件——離子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John Fenn的貢獻 和 電噴霧原理

      關于ESI的基本原理,沈博士在采訪前的發布會上剛剛介紹過。

       13322_201111101221201.jpg

      電噴霧離子化過程

      在幾千伏高壓電源的作用下,液體溶液從噴口噴出并霧化,由于電場作用,霧化的液體帶電,這種帶電液滴在飛行過程中,干燥氣體作用下,溶劑不斷被蒸發,液滴體積逐漸變小,電荷數量不變,在體積縮小到一定程度,電荷密度太大,靜電排斥力大于表面張力,液滴就發生爆炸了,這個過程繼續進行下去,最后就解析出離子進入質譜的真空區。整個過程很快,只有幾個微秒(μs)。

      ESI為什么重要?沈博士具體談到以下幾點:

      (1)ESI是“軟”電離。傳統的方法是用高能電子或原子直接轟擊分子的“硬”電離,分子會被打碎,分析的不是物質的原來的東西。而從ESI的原理可知,液滴里面有樣品和電荷,溶劑揮發,最后只剩下分析物質和電荷。ESI“軟“電離保證:你要測的樣品是什么,你測出來就是什么。

      (2)第二點關鍵技術是ESI可產生多電荷。

      質譜儀測定的是質荷比m/z,同樣是得到m/z=100,但如其分別帶1個電荷、10個電荷、100個電荷,那么實際測的分子量就是100、1,000、10,000。80年代時最先進的質譜,分子量m/z范圍最寬為1000-2000,沒人可以測到上萬的大分子。而利用電噴霧原理,使分子帶上多電荷,拓寬了質譜儀可測定的分子量范圍,現在最高可到幾億道爾頓。

      說到此處,沈博士興奮地談到當年的趣事,“發明ESI后,利用多電荷測定大分子量的記錄不斷被打破。我們在耶魯用一種PEG做到500萬道爾頓時,John Fenn很激動,還專門申請了ZL,。可Dick Smith不到2個月,就做到了1,500萬,后來又有人做到2500萬……”

      在這里,筆者還追問了TOF可測定的分子量范圍。沈博士說:“理論上TOF是沒有m/z上限限制的,離子進入TOF后飛行的時間越長,可測的分子量就越大。實際卻沒有這么高,因為太長時間后,靈敏度降低、測不到了。真正的限制不是源于TOF分析器,而是由檢測器系統引起的,因為檢測的原理是離子打到檢測器上引起二次電子發射,它要求離子的動量足夠大。我們可以加更高電壓來給離子很大動能(1/2 mv2),但因離子速度太低、動量(mv)很小,打到檢測器上撞不出電子了。不過電壓若加得太高也不行,里面可能要放電。所以,一般TOF設計到10,000-20,000 m/z就足夠了。”

      ESI的貢獻還有(3)是一種靈敏度極高的電離源,(4) 與LC能直接聯機(5)為生命科學帶來革命

      ESI使人類首次可以完整無損地測定蛋白質大分子;可進而測定大分子的結構、序列、變異并建立蛋白質分子數據庫;對人類自身認識新陳代謝、疾病起源等起到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并導致一門嶄新的學科——蛋白組學的誕生和發展。

    本文相關產品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