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分類(思維導圖):細菌,真菌,病毒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主題單元教學設計 主題單元標題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所需時間 課內共用4 課時,每周3 課時 主題單元學習概述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生物課程內容十大主題之一。微生物種類多,數量大,在生物圈中的分布范圍極其廣泛,不僅在促進生物圈的物質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與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動物以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病毒、細菌、 真菌 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微生物與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動物共同組成了多彩的生物世界。在生態系統中它與生產者是必不可少的成分。 本單元包括“病毒”、“ 細菌”、“ 真菌 ”“細菌、 真菌 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個專題。專題一通過觀察病毒的形態、結構示意圖,增加對病毒的感性認識,描述病毒的結構;通過觀察噬菌體繁殖過程示意圖,概述病毒繁殖的過程。專題二通過“觀察細菌”的演示實驗,說出細菌的形態特點;將細菌的結構示意圖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相比較,說出細菌的結構組成及特點。專題三通過“觀察酵母菌和霉菌”分組實驗描述 真菌 的形態結構。專題四 聯系現實生活,關注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這四個專題不僅覆蓋了教材的全部內容,而且不拘泥于教材,適當參考其他版本教材,進行了拓展和提升。 本單元學習的重點是病毒的主要特征、結構組成及生活;細菌形態結構特點、營養方式和生殖; 真菌 的結構特點、營養方式及生殖方式,及它們在生物圈 中的作用。 本單元通過分組實驗、演示實驗、列表比較等方式,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收集資料和交流合作能力。通過調查病毒對人類的危害, 真菌 與細菌對人類的利與弊,了解微生物和動植物一樣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對動植物和人類的生活影響巨大,生物圈離開了微生物將不能進行正常的物質循環。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生物圈中的各種成分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主題單元規劃 思維導圖 主題單元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會描述病毒、細菌、 真菌 的主要特征。 2.掌握 微生物的 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營養方式、繁殖方式)。 3.說出細菌、 真菌 在生物圈中碳循環和氮循環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 1.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病毒、細菌,嘗試繪制病毒、細菌、 真菌 的結構簡圖。 2.通過分組實驗,深化對酵母菌和霉菌結構的認識,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3.通過角色扮演和拓展活動,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明確大部分細菌與 真菌 利大于弊。 2. 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對應課標: 1.說出病毒的形態、 分類 ,結構和營養方式。 2.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說出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異同。 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 真菌 ,了解 真菌 的主要特征,說出 真菌 (尤其是蘑菇與木耳)的營養方式。 4.關注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主題單元問題設計 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是否都能用肉眼觀察到? 專題劃分 專題一: 病毒 (1 課時) 專題二: 細菌 (1 課時) 專題三: 真菌 (1 課時) 專題四: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課時) 專題一 病毒 所需課時 本專題使用1 課時 專題一概述 七年級的學生對于微生物只是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真正準確認識的學生并不多。而本專題知識涉及的幾乎都是微觀生物,對于學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難,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對則比較容易。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對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動,平時學生雖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缺少足夠的實踐,雖然有探究的積極性,但探究的科學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 專題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病毒的形態 分類 、結構組成。 2、概述病毒繁殖的過程。 3、說出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 2、通過探究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關注病毒對人體健康的威脅。 專題問題設計 1.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為什么說它屬于生物? 2.病毒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 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 信息化資源 多媒體課件,顯微投影 常規資源 電子顯微鏡、永久裝片等 教學支撐環境 生物實驗室 其他 學習活動設計 【活動一】觀察病毒的形態結構 問題引領:展示一組常見的 微生物的 圖片:如引起“非典”的冠狀病毒的圖片,不同種類細菌圖片,提出問題:這種肉眼看不見的物體是什么?屬于生物嗎? 1、病毒的結構——觀察第188 頁圖并思考總結。 2、病毒的生活——觀看視頻,思考與討論:①病毒能獨立生活嗎?_________ ②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樣的細胞中?_________ ③這樣的生活方式叫什么?_____ ④病毒繁殖新個體的速度快嗎?_________ 3.小組通過自學,并交流心得。 4..教師點評總結。 【活動二】 問題引領:病毒對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有哪些影響?在于病毒作斗爭的過程,科學家發現了病毒的哪些益處? 1、閱讀課本P110,觀察圖片并舉例,認同病毒對人類有害也有利。 2、觀看動畫:認同噬菌體能 “吞噬”細菌。 3.形成結論:通過觀察圖片,讓學生認同病毒對人類有害也有利。 評價要點 1、說出病毒的形態 分類 、結構組成。 2、概述病毒繁殖的過程。 3、說出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關系。 專題二 細菌 所需課時 本專題使用1 課時 專題二概述 本專題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對微生物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繼續推進的。學生將能夠從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生命活動、細菌與人類關系幾個方面來認識細菌。 專題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說出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異同。 2、描述細菌的生命活動。 3、關注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能力目標: 1、嘗試區別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異同 2、通過觀察細菌永久裝片,學會正確使用顯微鏡,訓練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 3、初步學會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細菌的形態結構,養成細致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 2、關注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專題問題設計 1. 食物為何在夏季會很快變質而冬天就會慢一些? 小樹苗又是如何成長為一個參天大樹的? 2. 細菌與病毒的結構有何不同? 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 信息化資源 多媒體課件,顯微投影 常規資源 各種細菌的永久裝片、 教學支撐環境 生物實驗室 其他 學習活動設計 【活動一】演示實驗:觀察細菌 問題引領 :細菌 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呢?與動植物細胞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1.明確實驗的目的要求,清點材料用具,按要求使用顯微鏡觀察。 2.小組通過顯微投影展示實驗成果,并交流實驗心得。 3.嘗試繪制細菌結構簡圖識別細胞各結構,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點評。 4.嘗試對比細菌結構和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異同點,進一步明確細菌基本結構。 5.教師點評總結。 【活動二】資料分析: 問題引領 :細菌 幾乎無處不在,我們時時刻刻都與細菌打交道,接觸到的細菌對我們都有害處嗎? 1.展示視頻:一些細菌可以使人患病,使食物腐爛。 2.形成結論 :細菌 對人類的生活有利也有弊。 【活動三】檢驗學生對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 總結:1、如何區分細菌細胞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 2、細菌與病毒在細胞結構上有何不同? 評價要素 1. 演示實驗觀察 評價方法:基于量規的現場評價(教師觀察與學生互評結合) 評價要點:(1)顯微鏡等實驗儀器的使用規范熟練 (2)善于合作,認真記錄,完成實驗報告 (3)遵守實驗室規范與要求 2.繪制細胞簡圖 評價方法:教師與學生互評 評價要點:①繪圖方法規范正確 ②客觀真實,符合科學性,結構名稱標注準確 專題三 真菌 所需課時 本專題使用1 課時 專題三概述 本專題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對微生物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繼續推進的。學生將能夠從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生命活動、 真菌 與人類關系幾個方面來認識 真菌 。尤其要點出蘑菇、木耳的營養方式,學生容易把它們與植物混淆。 專題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 真菌 的主要特征 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 真菌 ,說出霉菌和蘑菇的營養方式 3.知道 真菌 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標: 1、學會用放大鏡觀察的能力; 2、通過分組實驗,深化對酵母菌和霉菌結構的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 2、關注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專題問題設計 冬天蒸饅頭時,為什么要把和好的面團放在溫暖的環境中? 夏天在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蘑菇? 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 信息化資源 多媒體課件 常規資源 載玻片,蓋玻片、放大鏡等 教學支撐環境 生物實驗室 其他 學習活動設計 活動1:情景導入 出示常見 真菌 圖片,引導學生進入 真菌 知識的學習。 活動2:組織觀察橘子上長的青霉和饅頭上的曲霉,解決以下問題 (1)青霉和曲霉在形態和顏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點? (2)青霉和曲霉怎樣繁殖后代? (3)孢子的發育需要哪些條件? 評價要點 (1)能說出一些常見 真菌 的名稱? (2)使用放大鏡觀察到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形態結構? (3)正確說出 真菌 和細菌結構上的異同? (4)描述出 真菌 的主要特征? 專題三 細菌、 真菌 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所需課時 本專題使用1 課時 專題三概述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各種 微生物的 主要特征設計的,通過本專題的學習,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微生物和動植物一樣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對動植物和人類的生活影響巨大,生物圈離開了微生物將不能進行正常的物質循環。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生物圈中的各種成分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專題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微生物促進碳循環。 2.描述微生物促進碳循環。 能力目標:在觀察、體驗、探究等活動中,通過親身的經歷和感悟分析,鍛煉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生物圈中的各種成分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專題問題設計 為何埋入花盆的內臟幾天就消失了? 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 信息化資源 多媒體課件 常規資源 圖片、多媒體 教學支撐環境 生物實驗室 其他 學習活動設計 活動1:情景導入 出示常見圖片,引導學生進入細菌、 真菌 的作用。 活動2:觀察碳循環、氮循環圖 活動3:本單元知識梳理 小組合作,完成本單元知識的歸納總結,以概念圖形式呈現。(課外完成) 評價要點 評價方法:單元試卷測試(教師批閱,記錄成績) 評價要點:測試成績達到合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