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發表Cell文章

    2017.1.17

      生物通報道:耶魯大學,同濟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協調哺乳動物掠食性狩獵的大腦回路,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2日的Cell雜志上。他們指出在控制情緒和動機的腦中心即杏仁核的一種神經細胞是提示動物獵捕食物的關鍵神經。另一種神經細胞則暗示了動物使用它的頜和脖子肌肉來咬和殺死食物。

      這項研究由耶魯大學精神病學系的Ivan E. de Araujo副教授領導完成,文章第一作者是耶魯大學和同濟大學聯合培養博士韓雯斐(Wenfei Han),這項研究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點擊索取PerkinElmer公司Ensight 多模式微孔板檢測儀資料>>

      研究人員采用的技術是光遺傳學,這是一種神經學領域的革命性技術,誕生至今已經有十年了。光遺傳學是將光敏通道蛋白添加到想要研究的神經元中,通過光照選擇性開啟這些通道,激活或者沉默目標神經元。這種技術可以實現精確的時間和空間控制,是深入理解神經系統的有力工具,有助于探索神經元功能、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等問題。Araujo副教授表示:“我們將激光打開,小鼠就會跳上一個物體,用爪子握住它,并且不斷地咬它,好像在追捕和獵殺食物一樣。”

      作為生物體重要本能行為的“獵食”行為,一直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特別是關于動物如何在自然環境中攝取食物的研究極少。這篇文章首次清晰闡釋了前腦對腦干以及頭頸顱面運動的調控,開創了口腔頜面部感受環路研究領域的先河。據報道,研究論文一經上線,即被 Science、Nature等頂尖學術雜志網站轉載并發表專業社評,同時受到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美國國家公共電臺、華盛頓郵報等美國主流新聞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中央杏仁核原本是感覺信息和情緒調節的中心,一般認為與恐懼和焦慮有關,研究發現中央杏仁核竟然在獵食行為中起著重要調控作用,研究人員表示中央杏仁核接受大量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的神經投射,同時廣泛分布著各種調節激素的受體(包括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因此這一研究提示,中央杏仁核很可能扮演了運動輸出的“閘門”功能,將上游的感覺與情緒信息進行整合,并輸出到中腦和腦干的運動中樞,這有助于深入了解情感環路與運動表現之間的精密聯系。另外,該研究首次完整揭示了中央杏仁核對腦干頭頸部運動中樞的精細調控環路,這一發現有助于了解頭頸部運動失常(比如夜磨牙征)與情緒調節之間的聯系。

      韓雯斐博士現為同濟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教師,她曾于2002年9月至2015年9月就讀于同濟大學口腔醫學院,期間,于2007年7月獲學士學位,2010年7月獲碩士學位,2015年9月獲博士學位。2012年10月,韓雯斐作為“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獎學金”獲得者,由同濟大學口腔醫學院選送至美國耶魯大學進行博士聯合培養。博士畢業后,她繼續在美國耶魯大學開展博士后研究。

      此前她還曾參與發表Science研究成果:比較了常規飼料與高脂飼料喂養的小鼠在攝取高熱量與低熱量脂肪乳時,大腦釋放的多巴胺(大腦中一種產生滿足感的化學物質)差異。結果發現,用高脂飼料喂養的小鼠腦中的多巴胺神經只對胃中高濃度的脂肪乳有反應。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