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神經細胞瘤的檢查
1.實驗室檢查
70%~90%的患者尿兒茶酚胺及代謝產物增高,測定患者24小時尿香草扁桃酸(VMA)和高香草酸(HVA)不僅對診斷,而且對判斷療效及復發均有幫助。VMA/HVA比值≥1.5,提示患者預后較好。亦有人測定患者尿中胱硫醚和血漿CEA,兩者水平增高說明預后差,對診斷無特異性。Ham等1981年發現血清鐵蛋白水平與腫瘤預后有密切關系,測定血清鐵蛋白水平增高者幾乎多有骨轉移,血清鐵蛋白水平正常者預后較好。測定神經元特異性烯醇酸(NSE)水平對診斷和預后的判定有重要臨床意義,一般成神經細胞瘤患者血清NSE水平增高,切除腫瘤后水平下降,復發后NSE水平再次升高。
2.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的目的是確定原發腫瘤的部位、腫瘤與周圍臟器及大血管的關系和是否有遠處轉移,有助于腫瘤的分期,指導手術治療。
(1)X線 腹部平片50%~60%的患者可見腫塊陰影內有散在的呈斑點狀鈣化灶。有骨轉移的病灶,其X線片上呈現溶骨性變化,且骨膜下有新骨形成。如果腫瘤起源于腎上腺,靜脈腎盂造影片上可見患側腎臟被推向外下側,腎集合系統無破壞,腎功能多數正常。如果腫瘤起源于脊椎旁交感神經鏈,同側輸尿管向側方移位,甚至壓迫,使患側腎積水,功能受影響。
(2)B超檢查 可了解腫瘤大小和范圍。一般成神經細胞瘤的B超特點是圓形或橢圓形,體積大,內部回聲不均,有囊實性成分。彩超可示腫瘤血運豐富。發現散在的強回聲提示腫瘤有鈣化。通過彩超亦可了解腫瘤與大血管之間的關系。
(3)CT檢查 對腫瘤定位和了解與周圍結構的關系極為重要,同時可發現淋巴結轉移灶和遠處轉移灶,定期檢查對評價術后療效亦有幫助。
(4)MRI檢查 并非作為常規。如腫瘤與周圍血管關系密切,腎上腺區腫瘤與肝臟和腎臟在CT片上關系不清時,MRI可從冠狀位片上對進一步明確上述關系有較大的幫助。
(5)下腔靜脈造影檢查 如腫瘤體積大,呈浸潤表現,與大血管關系密切,尤其下腔靜脈有梗阻征象,MRI檢查不能滿意明確它們之間的關系,或為了手術需進一步了解下腔靜脈梗阻的程度,是否建立了側支循環,這時行下腔靜脈造影對指導臨床有重要意義。
(6)放射性核素骨掃描 可比普通X線片提早6個月發現骨轉移灶。骨掃描常用99mTc,可發現不規則的溶骨性缺損和骨膜反應。
3.骨髓穿刺檢查
約50%的成神經細胞瘤的患者骨髓受侵犯,故骨髓穿刺檢查常可明確診斷。凡懷疑患成神經細胞瘤的患兒術前均應作骨髓穿刺活檢。應注意骨髓腔有腫瘤侵犯,不一定伴有X線可見的骨轉移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