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診斷膽囊憩室并膽汁淤積病例分析
患者男,19歲。于他院超聲發現肝臟占位性病變2個月余,但無不適主訴。超聲檢查:于肝S5段探及一低回聲包塊,大小29mm×17mm,邊界清晰,形態規則,CDFI:包塊未見明顯血流信號;餐后膽嚢,顯示不清。
?
實驗室檢查:總膽汁酸12.20μmol/L(正常值:0?10pmol/L),余未見異常。患者數日后空腹復查:膽嚢大小65mm×20mm,肝S5段見低回聲包塊29mm×18mm,讓患者分別平臥、左側臥及右側臥位后,見包塊形態改變,包塊內有點絮狀回聲(黃箭頭所示)流動(圖1),并可見包塊有寬2mm管狀通道與膽嚢頸部相通(黃色雙箭頭所示)。
?
囑患者餐后復查,見餐后膽嚢縮小為53mm×18mm,包塊縮小為19mm×14mm(圖2)。超聲提示:膽嚢憩室并膽汁淤積。其后,患者進行上腹部MRI平掃+增強,肝S5見一25mm×17mm類圓形短T1、長T2信號影,且見一管狀影與膽嚢相連,診斷意見:肝S5占位,考慮膽嚢憩室并膽汁淤積可能。
?
討論
?
膽嚢憩室少見,可分為先天性膽嚢憩室和后天獲得性膽嚢憩室,前者憩室壁由膽嚢正常的三層解剖結構組成,后者憩室壁缺少肌層或僅有無完整的肌層。本病例管道內徑2mm,較窄細,不利于憩室內膽汁排出,故易導致膽汁淤積,其形態與肝內占位性病變頗為相似,極易誤診。
?
因此,于膽嚢附近肝臟發現包塊時,若患者非空腹狀態,為避免誤診,可讓其空腹復查,并須多體位、多切面探查,若發現包塊與膽嚢有通道,應考慮此病的診斷。此外,可讓患者變換體位觀察包塊及其內容物是否發生改變來佐證,也可采取高脂餐試驗,觀察膽嚢及包塊是否同時縮小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