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心性收縮(討論)
最近 葫蘆絲走天下兄 2f8c1兄在帖子中都談到 讓痙攣肌群做離心性收縮解決痙攣問題,降低肌張力的方法
癱瘓的運動分析與環境矯正
mrp中也談到離心性收縮較向心性收縮易于誘發出來。gray0110兄 在2007-10-18的帖子對此提出疑問, 癱瘓的運動分析與環境矯正 牽纏的話題太多,一直沒來的談及,我在實踐中多用離心性收縮增強肌肉力量,現開新帖討論,歡迎大家展開各自的觀點。
2f8c1的觀點
離心收縮 離心收縮容易激活運動單位,增加其放電速率,較小的募集率就能產生較大的肌力;同時,離心收縮時伴有對粘彈性組織的牽張,可抑制粘彈性組織的重構,促進功能恢復。
離心收縮 高肌張力狀態的一個特征是離心收縮功能的傷失,對痙攣肌進行離心收縮訓練是預防肌張力增高和降低肌張力的方法之一。我們目前認為離心收縮比向心收縮重要,強度根據患者的表現來定,累了就換下一個動作,或者作10~20次。重要的是對障礙肌群進行離心收縮訓練,任何肌群只要離心收縮能隨意完成,就不會痙攣。向心收縮的強化和離心收縮的不足。
痙攣在一定條件下表現為離心運動的困難,如果肌肉能夠隨意的完成離心運動,肯定不存在痙攣,但患者的自發運動、臨床普遍應用的關節活動度訓練技術、肌力訓練技術等都是在強化向心收縮,這是痙攣的重要的環境因素。我們反對簡單的關節活動度訓練,提倡利用重力的不強化優勢肌群的關節活動度訓練,強調離心收縮的重要意義。
king448的觀點
簡單說說,請大家指點:人的生存需要適應環境,而對姿勢而言,最需要適應的即是地球的引力,下肢的伸肌和上肢的屈肌群為了抗重力,易進行向心性收縮,這些肌肉也是優勢肌群。但功能需要雙向性,比如搬起重物和將重物輕放于地面是搬運的一個完整作業,這里需要上肢屈肌群的向心收縮和離心收縮完美結合。
PNF的等張組合即是專門訓練一組肌群的向心和離心收縮的技術。也許有很多同志反對PNF,認為PNF不科學,我個人的觀點從不迷信任何技術,以有用為原則,在沒有得到確切證據以前不排斥任何技術,畢竟我們處于學習階段,PNF強調對角線和螺旋,但應用時有的是不需要的,在于學習者的合理應用。
我科一個腦出血病人(住院約20 天),患側上肢手的功能恢復較好,但肩關節和肘關節控制差,因我最近在教學,主管醫生讓我課余回科指導患者,我就是采用PNF的等張組合,兩天后患者肘關節屈伸功能明顯改善,病人也很高興。當然從統計學角度個例不能反映一種規律,希望以后能做個大樣本的研究。
gray0110 另一個問題:
當手拿一個重物,將它輕輕放下時肱二頭肌做離心工作,與肘關節屈曲時肱二頭肌被非常大的力量(大于最大努力時肱二頭肌產生的力量)被動拉長時所做的離心工作是否一樣呢?
前者是主動地有控制地做離心工作,至少在主觀上就在做離心工作,后者是完全被動的不受控制的,主觀上也不是要做離心工作,而是一直努力地在做向心工作,那么在這兩種情況下神經-肌肉的生理過程是否完全一致呢?
liu_alex回答gray的問題
先問個問題:大家進行肌力訓練的時候,有沒有要求患者進行過比如等長收縮時隨意控制收縮力量的訓練?有沒有要求患者進行過比如向心收縮時隨意控制主觀用力程度的訓練?有沒有要求患者進行過比如離心收縮時隨意控制角速度的訓練?
如果您在平時的訓練中經常使用這種方法的話,您有否意識到這種運動其實就是一種很高要求的運動控制訓練呢?
所以,被動的拉長和主動的離心收縮控制當然神經肌肉控制的生理過程不一樣。被動拉長的時候很少會有感覺的反饋(尤其是本體感覺),而主動的離心收縮控制事實上是一個要求非常高的生物反饋過程。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哪種訓練更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