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實驗方法> 實驗動物技術> 實驗動物總則>多房棘球絳蟲

    多房棘球絳蟲

    關鍵詞: 絳蟲來源: 互聯網

    網絡

    第九節 多房棘球絳蟲

    多房棘球絳蟲(Echinococcus nultilocularis Leuckart,1863)形態和生活史均與細粒棘球絳蟲相似,但它的成蟲主要寄生在狐,中間宿主是嚙齒類或食蟲類動物,幼蟲期是多房棘球蚴(亦稱泡球蚴)。在人體引起嚴重的泡球蚴病(alveococcosis ),亦稱泡型包囊病(alveolar hydatid disease),或多房性包蟲病(multilocular  hydatid disease)。

    形態和生活史

    成蟲外形和結構都與細粒棘球絳蟲相似,但蟲體更小,長僅為1.2~3.7mm,平均 2.13mm,頭節、頂突、小鉤和吸盤等都相應偏小,頂突小鉤為13~34個。蟲體常有4~5個節片。成節生殖孔位于節片中線偏前,睪丸數較少,為26~36個,都分布在生殖孔后方。孕節子宮為簡單的囊狀,無側囊,內含蟲卵187~404個。蟲卵形態和大小均與細粒棘球絳蟲難以區別。

    常見的終宿主是狐,其次是狗、狼、獾和貓等。在寄生在多房棘球絳蟲和終宿主體內也可同時有細粒棘球絳蟲寄生。

    多房棘球蚴主要寄生在野生嚙齒類動物如田鼠、麝鼠、倉鼠、大沙鼠、棉鼠以及褐家鼠體內。在我國見于報道的還有黃鼠、鼢鼠、長爪沙鼠、小家鼠、鼠兔以及牦牛、綿羊等。寄生部位主要是肝。泡球蚴為淡黃色或白色的囊泡狀團塊,常由無數大小囊泡相互連接、聚集而成。囊泡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0.1~0.7cm,囊泡內有的含透明囊液和許多原頭蚴,有的含膠狀物而無原頭蚴,囊泡外壁角皮層很薄且常不完整,整個泡球蚴與宿主組織間無纖維組織被膜分隔。泡球蚴多以外生性出芽生殖不斷產生新囊泡,長入組織,少數也可向內芽生形成隔膜而分離出新囊泡。一般1~2年即可使被寄生的器官幾乎全部被大小囊泡占據。呈葡萄狀的囊泡群還可向器官表面蔓延至體腔內,猶如惡性腫瘤。人因誤食蟲卵而感染,由于人是多房棘球絳蟲的非適宜中間宿主,人體感染時囊泡內只含膠狀物而無原頭蚴。

    當體內帶有泡球蚴的鼠或動物臟器被狐、狗和狼等終宿主吞食后,一般經45天原頭蚴可以發育為成蟲并排出孕節和蟲卵(圖15-20)。鼠類常因覓食終宿主糞便而受感染。地甲蟲可起轉運蟲卵的作用,地甲蟲由于喜食狐糞而在消化道和體表攜帶上蟲卵,麝鼠又喜捕食地甲蟲因而受染。

    圖15-20 多房棘球絳蟲生活史

    致病

    人泡球蚴病通常比細粒棘球蚴病更嚴重。病死率較高。與棘球蚴病不同,泡球蚴病幾乎100%原發于肝。肺、腦等其它部位的繼發感染多由血循環轉移而來。由于泡球蚴在肝實質內呈彌漫性浸潤生長,并逐漸波及到整個肝,對肝組織的破壞特別嚴重,可引起肝功能衰竭而導致肝昏迷,或誘發肝硬化而引起門靜脈高壓,并發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由于泡球蚴生長緩慢,感染后一般潛伏期較長。臨床表現最主要是右上腹緩慢增長的腫塊或肝腫大(96.6%)。許多患者有與細粒棘球蚴病相似的肝區疼痛、壓迫、墜脹感等,但觸診時腫塊較堅硬并有結節感。另有腹痛(77.1%)和黃疸(26.1%)以及門脈高壓的表現(10.7%)。幾乎所有病人都表現有肝功能損害,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晚期病人甚至有惡液質現象。本病癥狀類似肝癌,但其病程通常很長,這與肝癌不同。

    致病機制主要包括泡球蚴直接侵蝕、毒性損害和機械壓迫三個方面。由于泡球蚴在血性壞死、崩解液化而形成空腔或鈣化,呈蜂窩狀大小囊泡內含膠狀物或豆渣樣碎屑,無原頭蚴,故肉眼難以與肝癌鑒別。此過程中產生的毒素又進一步損害肝實質。四周的組織則因受壓迫而發生萎縮、變性甚至壞死,由此肝功能嚴重受損。加上肝內外膽管受壓迫和侵蝕,可引起黃疸。泡球蚴若侵入肝門靜脈分支,則沿血流在肝內廣泛播散,形成多發性寄生蟲結節,出現肉芽腫反應,可誘發肝硬化和膽管細胞型肝癌;侵入肝靜脈則可隨血循環轉移到肺和腦,引起相應的呼吸道和神經系統癥狀如咯血、氣胸和癲癇、偏癱等。

    診斷

    詢問病史了解病人是否來自流行地區、有否與狐貍、狗或其皮毛接觸史有一定意義。體檢時發現肝臟腫塊,特別是觸診時發現腫塊質地堅硬又有結節感時更應高度警惕。

    用于細粒棘球蚴病的各種儀器和實驗室檢查如X線、B超、CT、同位素掃描和各種免疫學試驗都適用于泡球蚴病診斷。由于泡球蚴周圍缺纖維組織被膜,蟲體抗原很容易進入血液,故免疫診斷效果尤佳。

    鑒別診斷首先要注意與肝癌和細粒棘球蚴病相鑒別,其次是與肝硬化、肝膿腫、黃疸型肝炎以及肺癌、腦瘤或腦膠質病等區別。

    流行

    多房棘球絳蟲分布地區比細粒棘球絳蟲局限,主要流行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從加拿大北部、美國阿拉斯加州,直至日本北海道、俄羅斯西伯利亞,遍及北美、歐、亞三洲的寒冷地區和凍土地帶。

    在我國,曾經認為泡球蚴病是罕見疾病,但自1958年首例報道以來,我國各地報道的泡球蚴病人已逾400例,實際感染人數遠超過這一數字。原發病人分布在寧夏、新疆、青海、甘肅和四川。該病已成為我國西部嚴重危害農牧民健康的疾病之一。現已查明我國有兩個地理流行區:①中部流行區,自寧夏西北部起,橫穿甘肅東部至四川西北部地區,特別是海拔2000~2800m的高寒山區。多房棘球絳蟲循環于狐貍、野狗和多種嚙齒動物之間。狐和野狗成為人體感染來源。患者多數是農民,主要因捕獵、飼養狐貍,或剝制狐皮而受感染。藏族群眾因宗教原因不傷野狗并喂飼它們,造成野狗成群,到處流竄,人則因與野狗接觸而感染。②西部流行區:呈散點狀分布在新疆23個縣和青海17個縣,病人分布與野生紅狐分布地區一致,患者多是牧民,感染主要是因為獵狐,也可能通過飲水等間接方式感染。這些地區往往同時也有細粒棘球蚴病流行。

    流行因素:①首先是有多房棘球絳蟲在野生動物中的存在,形成自然疫源地;②其次是人在狩獵等生產活動中誤食蟲卵,造成直接感染,如獵狐、飼養狐和加工、買賣毛皮制品等。狐皮的交易和販運并可能造成泡球蚴病擴散;③蟲卵污染環境如土壤、植物、蔬菜和飲用水引起間接感染。狐和狗糞中的蟲卵抗寒能力很強,在嚴冬的冰雪中仍保持活力,故冬季牧場上的牧人以融化的冰雪作為唯一飲用水即是受感染方式之一。

    防治原則

    滅狐和消滅野鼠是根除傳染源的主要措施。實施中要注意將動物尸體焚燒或深埋,野狗也應殺滅或控制,對家犬則應定期驅蟲。

    加強衛生宣傳教育,使群眾認識和了解泡球蚴病的危害和預防方法。流行區應對人群進行普查,使用免疫學試驗和X線、B超等手段可早期發現病人,以便及時根治。

    注意個人防護,講究個人及飲食衛生,生產及生活中注意防止蟲卵污染。因蟲卵耐寒而怕熱,對污染的器具物品可用熱力消毒。

    泡球蚴病的治療主要靠手術,故應爭取早期診斷,許多病人直到出現明顯癥狀如肝硬化、黃疸和門脈高壓才就診時往往已錯過手術根治時機。藥物治療可使用丙硫苯咪唑、甲苯咪唑和吡喹酮等。

    推薦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