蠅
網絡
第三節 蠅
蠅屬雙翅目環裂亞目(Cyclorrhapha),全世界已知10000多種,我國記錄有1500多種。與人類疾病有關者多屬蠅科(Muscidae)、麗蠅科(Calliphoridae)、麻蠅科(Sarcophagidae)及狂蠅科(Oestridae)。
形態
成蠅體長一般5~10mm,呈暗灰、黑、黃褐、暗褐等色,許多科類帶有金屬光澤,全身被有鬃毛(圖20-13)。
圖20-13 蠅生活史
1.頭部 近似半球形。復眼大,兩眼間距離多以雄蠅較窄,雌蠅較寬。頭頂有3個排成三角形的單眼。顏面中央有1對觸角,分3節,第3節最長,其基部外側有1根觸角芒。大部分蠅類的口器為舐吸式,由基喙、中喙和1對唇瓣組成,基喙上有1對觸須。口器可伸縮折迭,以唇瓣直接舐吸食物,唇瓣腹面有對稱排列的假氣管,食物由此流入兩唇瓣間的口腔(圖20-14)。吸血蠅類的口器為刺吸式,能刺入人、畜皮膚吸血。
圖20-14 蠅頭部
2.胸部 前胸和后胸退化,中胸特別發達。中胸背板和側板上的鬃毛、斑紋等特征是分類的根據。前翅1對,有6條縱脈,均不分支。第4縱脈彎曲形狀不一,為某些種屬的鑒別特征(圖20-15)。后翅退化為平衡棒。足3對較短,跗節分5節,末端有爪和爪墊各1對,中間有1爪間突,爪墊發達,密布粘毛。爪墊和足上密布鬃毛,均可攜帶多種病體(圖20-16)。
圖20-15 蠅翅
圖20-16 蠅足跗節末端
3.腹部 由10節組成,一般僅可見前5節,后5節演化為外生殖器。雌外生殖器通常藏于腹部,產卵時伸出。雄外生殖器是蠅種鑒定的重要依據。
生活史
蠅為全變態昆蟲,除少數蠅類(如麻蠅)直接產幼蟲外,生活史有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圖20-13)。
1.卵 橢圓形或香蕉狀,長約1mm,乳白色。常數十至數百粒堆積成塊。在夏季,卵產出后一天即可孵化。
2.幼蟲 俗稱蛆。圓柱形,前尖后鈍,無足無眼,乳白色。幼蟲分3齡。舍蠅的一齡幼蟲長2mm,三齡幼蟲約8~10mm。幼蟲腹部第8節后側有后氣門1對,由氣門環、氣門裂和鈕孔組成(圖20-17),是主要的呼吸孔道。后氣門形狀是幼蟲分類的重要依據。
圖20-17 常見蠅幼蟲后氣門
3.蛹 為圍蛹,即其體外被有成熟幼蟲表皮硬化而成的蛹殼。圓筒形,長約5~8mm,棕褐色至黑色。在夏秋季,蛹一般3~6天羽化,如舍蠅。
4.成蟲 羽化1~2天后進行交配,一般一生僅交配一次,數日后雌蟲產卵。整個生活史所需時間與蠅種、溫度、濕度、食物等因素有關。蠅類的生長發育所需溫度因種而異,如大頭金蠅從卵發育至成蟲所需的時間,在32℃為11天;25℃約13天;22℃左右約20天。成蠅壽命視蠅種而有不同,多為1~2個月。
生態習性
1.孳生地 蠅幼蟲以有機物為食,各種有機物豐富之處,都可能成為基孳生地。根據孳生地性質的不同,可將其分為糞便類、垃圾類、植物質類和動物質類四類。不同蠅種的孳生地不同,但居住區內的蠅類適應性較強,往往對孳生地的要求不太嚴格。
2.食性 成蠅的食性分為3類:不食蠅類其口器退化,不能取食,如狂蠅;吸血蠅類以動物與人的血液為食,如廄螫蠅;非吸血蠅類多數種類為雜食性,腐敗的動、植物,人和動物的食物、排泄物、分泌物和膿血等均可為食。蠅取食頻繁,且邊吃、邊吐、邊排糞,該習性在蠅類機械性傳播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3.棲息與活動 蠅類夜間常停落于天花板、電線或懸空的繩索上,白天在有亮光處活動。蠅光活動受溫度的影響較大,如家蠅30℃時最活躍,40℃以上和10℃以下便瀕于死亡。蠅善飛翔,如家蠅每小時可飛行6~8km,一般活動范圍在1~2km內,有時可隨車船等交通工具擴散。
4.季節消長 蠅對氣候有相對嚴格的選擇性,不同蠅種在同一地區和同一蠅種在不同地區表現有不同的季節分布。一般可將我國蠅類分為春秋型(如巨尾阿麗蠅)、夏秋型(如大頭金蠅、絲光綠蠅、尾黑麻蠅)、夏型(如廄螫蠅)和秋型(如舍蠅),其中以夏秋型和秋型蠅類與夏秋季腸道傳染病的關系尤為密切。蠅類一般每年可完成7~8代,我國南方可達10多代。
5.越冬 大部分蠅類以蛹越冬,如金蠅、麗蠅、麻蠅;少數蠅類以幼蟲和成蟲越冬,前者如綠蠅,后者如廄腐蠅。家蠅幼蟲、蛹或成蟲均可越冬。越冬的幼蟲多在孳生物底層;蛹在孳生地附近的表層土壤中;成蟲蟄伏于墻縫、屋角、菜窯、地下室等溫暖隱蔽處。
我國主要蠅種
1.舍蠅(Musca domestica vicina) 體長5~8mm,灰褐色。胸部背面有4條黑色縱紋;第四縱脈末端向上急彎成折角;腹部橙黃色,在基部兩側尤明顯,并具黑色縱條。幼蟲主要孳生于畜糞和垃圾中,成蟲常出入住室,室內95%為該蠅種,與各種疾病的關系密切。
2.大頭金蠅(Chrysomyia megacephala) 體長8~11mm,軀體肥大,頭寬于胸,體呈青綠色金屬光澤。復眼深紅色,頰橙黃色。幼蟲主要孳生在人、畜糞便中,成蟲活動于腐爛的瓜果、蔬菜及糞便周圍,廚房內常可見,是夏秋腸道傳染病的主要傳播蠅種。
3.巨尾阿麗蠅(Aldrichina grahami) 體長5~12mm,胸部灰黑色,中胸背板前部中央有3條黑色縱紋,中央的1條較寬,腹部背面有深藍色金屬光澤。幼蟲主要孳生在人的稀糞及尿中,成蠅主要在室外活動。
4.絲光綠蠅(Lucilia sericata) 體長5~10mm,呈綠色金屬光澤,頰部銀白色。幼蟲主要孳生于動物尸體或腐敗的動物質中,成蠅活動在腥臭腐爛的動物質及垃圾等處,也常飛入住室或食品店。
5.棕尾別麻蠅(Boettcherisca peregrina) 體長6~12mm,暗灰色,胸背有3條黑色縱紋,腹部背面有黑白相間的棋盤狀斑。麻蠅成蟲產幼蟲,幼蟲孳生在稀糞中,有的孳生于醬缸或腌菜缸中;成蟲活動于室內外。
6.廄螫蠅(Stomoxys calcitrans) 體長5~8mm,暗灰色,形似舍蠅,刺吸式口器,胸部背面有不清晰的4條黑色縱紋,第四縱脈末端呈弧形彎曲。幼蟲主要孳生在禽、畜糞或腐敗的植物質中,成蟲在室外活動,刺吸人畜血液。
與疾病的關系
蠅除騷擾人、污染食物外,更重要的是傳播多種疾病和引起蠅蛆病。
1.傳播疾病 蠅類傳播疾病包括機械性傳播和生物性傳播兩種方式。
⑴機械性傳播:是蠅類主要的傳病方式。蠅通過停落、舐食、嘔吐和排泄等活動將病原體傳播擴散。蠅可傳播:消化道疾病,如痢疾、霍亂、傷寒、脊髓灰質炎和腸道蠕蟲病;呼吸道疾病,如肺結核和肺炎;皮膚疾病,如雅司病、皮膚利什曼病、細菌性皮炎、炭疽和破傷風;眼病,如沙眼和結膜炎。
⑵生物性傳播:舌蠅(采采蠅)能傳播人體錐蟲病(睡眠病)。該病的病原是西非錐蟲(Trypanosoma gambiense)和東非錐蟲(T.rhodesiense)。該病僅在非洲流行。此外,某些蠅類可作為眼結膜吸吮線蟲的中間宿主。
2.蠅蛆病 蠅幼蟲寄生人體和動物的組織和器官而引起的疾病。我國已報道各類蠅蛆病300余例,多數為狂蠅科和皮下蠅科的一些幼蟲所引起的眼蠅蛆病和皮膚蠅蛆病。通常取出幼蟲后癥狀即消失。臨床上常根據寄生部位分為以下幾類:
⑴胃腸蠅蛆病:致病的為家蠅、廁蠅、腐蠅、金蠅、麗蠅等屬的蠅種。多因蠅卵或幼蟲隨污染的食物或飲水進入人體而導致寄生。多數患者有消化道功能紊亂、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腸炎等癥狀。可從糞便排出或嘔吐出的蠅蛆作診斷。
⑵口腔、耳、鼻咽蠅蛆病:多由金蠅、綠蠅和麻蠅等屬的種類引起。常因這些器官的分泌物有臭味而招致蠅產卵或排蛆。嚴重時可穿透軟腭與硬腭,鼻中隔、咽骨遭破壞,甚至引起鼻源性腦膜炎。
⑶眼蠅蛆病:主要由狂蠅屬的種類的一齡幼蟲所致,以羊狂蠅最常見。狂蠅蛆多致結膜蠅蛆病,患者有異物感、癢痛和流淚等癥狀。
⑷泌尿生殖道蠅蛆病:致病的為麻蠅、綠蠅、金蠅、廁蠅等屬的種類,可引起尿道炎、膀胱炎與 陰道炎 等。
- 消泡劑(食品添加劑)
- 無胸腺裸鼠特點及應用
- 國內外實驗動物科學發展情況
-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lasmodium berghei Liver Stages by Bioluminescence Imaging
- In Situ Hybridization for the Detec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HBV DNA in Liver Sections
- Molecular Recognition Mechanisms of Meningococci: Identifying Receptor-Ligand Pairs Involved in Microbe-Host Interactions
- Bioinformatics for Analysis of Poxvirus Genomes
- Conditions for Optimal Candida Biofilm Development in Microtiter Plates
- Natural Biofilm Formation with Legionella pneumophila
- 實驗性胃潰瘍模型的建立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