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實驗方法> DNA實驗技術> DNA基礎知識>核酸抽提經驗及原理

    核酸抽提經驗及原理

    關鍵詞: 核酸抽提 經驗 原理來源: 互聯網

    1、核酸抽提原理

    簡單地講,核酸抽提包含樣品的裂解和純化兩大步驟。裂解是使樣品中的核酸游離在裂解體系中的過程,純化則是使核酸與裂解體系中的其它成分,如蛋白質、鹽及其它雜質徹底分離的過程。 經典的裂解液幾乎都含有去污劑 (如 SDS、Triton X-100、NP-40、Tween 20 等) 和鹽 (如Tris、EDTA、NaCl 等)。鹽的作用,除了提供一個合適的裂解環境 (如 Tris),還包括抑制樣品中的核酸酶在裂解過程中對核酸的破壞(如 EDTA)、維持核酸結構的穩定 (如 NaCl)等。去污劑則是通過使蛋白質變性,破壞膜結構及解開與核酸相連接的蛋白質,從而實現核酸游離在裂解體系中。裂解體系中還可能加入蛋白酶;利用蛋白酶將蛋白質消化成小的片段,促進核酸與蛋白質的分開,同時,也便于后面的純化操作以及獲得更純的核酸。也有直接使用高濃度的蛋白質變性劑 (如GIT、GuHCl 等) 裂解的,該方法已經成為了 RNA 抽提的主流,卻不是基因組 DNA 抽提的主流。

    最常用的純化方法,一是PC 抽提 + 醇沉淀,二是介質純化。第一種方法是利用 PC對裂解體系進行反復抽提以去除蛋白質,實現核酸與蛋白質的分離;再用醇將核酸沉淀下來,實現核酸與鹽的分離。第二種方法則是利用某些固項介質,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選擇性地吸附核酸,而不吸附蛋白質及鹽的特點,實現核酸與蛋白質及鹽的分離。高鹽沉淀去除蛋白質是第一種純化方法的一個變體,省略了 PC操作的麻煩。當然,也有不純化的抽提方法,但是用途多局限于簡單的 PCR。其它雜質 – 如多糖、多酚等 -的去除,基本上都是在這兩種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增加一些特別的試劑,或者增加一些額外的步驟來實現的。

    2、了解你的實驗樣品

    如果你研究某個實驗樣品,并且要抽提它的核酸,以下的信息一定要先行收集:該樣品的核酸含量、酶含量、特殊雜質含量。如果你對樣品的特點一無所知,當樣品稍微有一點復雜時,抽提核酸的實驗就會碰到許多問題。以血液為例,如果你不知道鳥的血液中有核細胞的含量是人血的千倍左右,而使用人血一樣的起始量去抽提鳥血的基因組 DNA,怎么可能成功?失敗了又怎么知道原因所在?同時,只有對實驗樣品有所了解,才能正確選擇裂解方法。 絕大部分情況下,使用新鮮樣品可以獲得最好的結果。對一些雜質含量高的樣品,如果使用新鮮樣品抽提基因組 DNA 是碰到雜質殘留過大的問題,可以試一下 -20C保存一天后再抽提的對策,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樣品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必須先行保存,也要先簡化一下樣品:血液最好只保存有核細胞;將樣品分割后保存,避免反復凍融。如果實驗室不具備合適的保存條件,將樣品先裂解后再保存,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裂解方法的評價

    含蛋白酶的裂解方法,可以認為是抽提基因組 DNA 的首選。裂解包括膜蛋白的游離和與基因組 DNA相連接的蛋白質的游離。蛋白酶的作用是使蛋白質變小,故而對蛋白質的游離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巨大的基因組 DNA是很容易“纏”住大分子的東西的,蛋白質被蛋白酶消化變小后,則不容易被基因組 DNA“纏”住,有利于蛋白質在純化操作中的去除,使最終獲得的基因組 DNA 的純度更高。

    另外一個思路是,如果基因組 DNA 與蛋白質“纏”在一起,在純化的過程中有兩種可能:如果基因組 DNA 的特性占優勢,則純化時以 DNA的形式被保留下來,導致蛋白質的殘留;如果蛋白質的特性占優勢,則純化時以蛋白質的形式被去除,導致 DNA 的損失。有些樣品,如肌肉,即使是RNA 抽提,也強烈建議使用含蛋白酶的裂解液 (或者在操作中的某個時候使用蛋白酶消化蛋白質),原因在于這些樣品中的蛋白質,是非常難以去除的。該方法是獲得最大得率和最高純度的基礎。 不使用蛋白酶的去污劑裂解方法,

    仍然在細胞基因組 DNA抽提方面有優勢,尤其是當得率和純度要求不是最高,而經濟性及操作簡單很重要時。控制好裂解液/樣品的比例是該方法成功的關鍵。該方法結合高鹽沉淀,可以實現最簡單的操作,但純度及得率的穩定性可能會比用 PC 抽提的差一些。 高濃度蛋白質變性劑 (如 GIT、GuHCl 等)的裂解方法,是抽提 RNA 的首選。總 RNA 的抽提,最重要的是快速裂解細胞膜,至于與基因組 DNA 相連接的蛋白質的裂解以及基因組與蛋白質“纏”住的問題,因為都不會對以后的純化產生大的影響,可以不考慮。高濃度蛋白質變性劑能快速破壞細胞膜,進而迅速抑制住細胞內的 RNA酶,從而確保了 RNA 的完整性。除了極少量不適用該方法的樣品 – 主要是植物,其它絕大部分樣品的 RNA的抽提,都可以以高濃度的蛋白質變性劑為基礎的。該方法也可用于基因組 DNA 抽提,非常快速簡單,但純度不是很高。

    含 CTAB的裂解液,幾乎成為富含多糖的樣品,如細菌、植物的基因組 DNA 抽提的首選裂解方法。該方法成功與否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 CTAB的質量,二是洗滌的徹底程度。CTAB 的質量對裂解效率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似乎還說不清楚原因,因為即使是同一公司生產的純度一樣的CTAB,批號不同,效果就可能差別很大。洗滌去除 CTAB 要比其它的鹽難一些,同時, CTAB的少量殘留也會對酶活性有巨大影響,所以洗滌是否徹底也是該方法成功與否的關鍵。裂解時的溫度,多使用65C;但如果發現降解嚴重或者得率太低,可以試一下 37C – 45C 這個相對低溫的區域。 SDS堿裂解法是質粒抽提的首選裂解方法,具有快速、得率高、幾乎無基因組 DNA污染的特點。控制好裂解液/菌體的比例和操作的溫和是該方法成功的關鍵。

    蛋白質的沉淀效率在 4C 會更好一些,所以,加入溶液 III 后在 4C靜置一段時間以及采用 4C 離心去蛋白質,都可以提高質量。該方法不一定要使用 PC 純化,但結合 PC 純化,可以獲得純度很高的質粒。RNA的去除可以靠在溶液 I 中加入 RNase A (100ug/ml) 或者在最后的溶解液中加入 RNase A (25 ug/ml)來實現。總的感覺是,在溶液 I 中使用 RNase A,RNA 的殘留少一些。不過,經典沉淀幾乎沒有辦法徹底去除 RNA 殘留。另外,對大質粒(50 kb 以上),該方法可能會有問題。 PCR模板的簡易裂解方法,也是使用面很廣的一類方法。

    該方法的特點是無須純化,樣品被裂解后即可直接取裂解液用于PCR,非常快速。也正因為不純化,所以,假陰性 (即沒有擴增出來的陽性)比例也比較高。該方法最簡單的裂解液就是水,復雜一點的就會含有一些不會抑制后續的 PCR 反應,而且能提高裂解效率,甚至還可能部分消除樣品內抑制PCR 反應雜質的東西,如 Triton X-100、甲酰胺等。再復雜一點的就會含有諸如 Chelex 100之類的能吸附部分雜質的介質。

    操作也非常簡單,多使用溫度的變化來實現樣品的裂解,如煮沸、或者高溫-低溫的多次循環等。該方法最適合從一大堆樣品中找出陽性樣品,但卻不適合用于判斷某一個樣品是陽性還是陰性。降低樣品使用量可以提高陽性率,因為樣品量的降低,同時意味著 PCR 的抑制物量的降低。 選擇了合適的裂解液,下一步就是要控制好樣品與裂解液的比例。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但卻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嚴肅的參考資料,都應該會提供一個簡單的比例,如1ml 裂解液可以用于 T mg 組織或者 C個細胞;我的建議是,你的樣品量絕對要小于資料所提供的。起始樣品用多大,并沒有具體的說法。如果不是樣品量有限,則以能抽提出滿足數次成功實驗所需的核酸量,作為決定樣品起始量的基礎,會比較合理的。

    不要因為 1ml 裂解液可以抽提 100mg 樣品,就一定使用 100mg樣品。裂解液的用量,表面上與抽提的結果 (純度及得率)沒有關系,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對結果是有比較大的影響的。裂解液的用量原則是:確保能徹底裂解樣品,同時使裂解體系中核酸的濃度適中。濃度過低,將導致沉淀效率低,影響得率;濃度過高,去除雜質的過程復雜且不徹底,導致純度下降。另外,裂解液的用量是以樣品中蛋白質的含量為基準的,而不是以核酸含量為基準,這一點務必牢記。

    4、純化方法

    評價 PC 抽提/醇沉淀方法,是一個永不過時的方法。穩定、可靠、經濟、方便。PC抽提可以徹底去除蛋白質,醇沉淀可以去除鹽,對于一般的干凈的樣品 (雜質為蛋白質),該方法完全可以獲得高質量的核酸。雖然每次 PC抽提都會損失一部分核酸(因為不可能將水相全部移取),以及低濃度核酸的醇沉淀效率低,但這些問題都可以靠操作的調整而得以解決或者減少影響。該方法的最大的問題是不適合大規模抽提。 PC抽提是去除蛋白質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苯酚能使蛋白質變性,變性后的蛋白質從水相中被析出,處于苯酚中或者苯酚/水相之間。

    PC抽提的關鍵是,一要混勻徹底,二要用量足夠。徹底混勻,才能確保苯酚與蛋白質的充分接觸,使蛋白質完全變性。許多人總是擔心混勻的劇烈程度是否會對核酸,尤其是基因組 DNA 造成破壞,實際上大可不必如此小心。劇烈的混勻操作,是會部分打斷大分子的基因組 DNA,但該破壞作用不會強烈到 DNA變成 10kb 以內的小片段。手劇烈晃動混勻后,基因組 DNA 的片段,大部分會大于 20kb,這個大小,除了一些特別的要求外,對 PCR和酶切,都是完全適用的。

    如果要求的片段非常大,如構建文庫用,則不能使用劇烈的混勻方法,而只能來回溫和顛倒混勻 –此時的關鍵是:裂解液的比例要足夠大,使體系不要太粘稠。用量要足夠,是因為苯酚去除蛋白質是有一定的飽和度的。超過了該飽和度,裂解體系中的蛋白質不會被一次去除,必須靠多次抽提,方可徹底去除。另外,體系太粘稠的壞處是,蛋白質難以徹底去除,以及基因組 DNA會斷裂得更厲害,所以要注意裂解液與樣品的比例。4C 離心操作有利于更徹底去除蛋白質。

    PC 抽提的另外一個用途是,利用酸性酚可以部分去除 DNA的特點,在 RNA 抽提時獲得 DNA 殘留極少的 RNA。不過有一點要提醒的是,有些植物樣品,在去除某些雜質之前,是不能使用 PC抽提的,否則核酸必定降解。 高鹽沉淀蛋白質/醇沉淀方法,同樣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與 PC抽提方法相比,除了純度的穩定性可能要低一點外,該方法幾乎克服了 PC抽提的所有缺點。

    更快、更輕松去除蛋白質所伴隨的好處是,可以用于大規模抽提,不足是純度 (蛋白質殘留) 不夠穩定。蛋白質的沉淀效率在 4C會更好一些。 介質純化方法,是一個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非常適合大規模核酸抽提,并且因為受人為操作因素影響小,純度的穩定性很高 (雖然純度不一定比PC純化方法更高)。其致命弱點是樣品過量。

    介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柱式的,即介質被預先裝填在下面是通的柱子里;另外一類則是顆粒狀(如Glassmilk、磁性小珠等)。顆粒狀的介質的純化操作與經典的醇沉淀差別不大,都是通過數次的加液-倒液過程,干燥后,溶解即可獲得純化好的核酸。柱式純化的操作雖然也是有加液-倒液過程,但因為加入的液體通過離心后會進入另外一個離心管中,與含有核酸的柱子完全是分開的,所以洗滌更徹底,操作更省力 (不用操心將核酸倒掉了,或者液體的殘留)。不過,介質純化方法的成本是最高的。

    5、醇的沉淀

    醇的沉淀,目的是使核酸從裂解體系中沉淀下來,從而實現核酸與其它雜質 – 主要是鹽 –的分離。實際操作中,許多雜質也會與核酸一起被醇沉淀下來,尤其是當其它雜質的濃度也比較高的時候。醇的沉淀并不是非常特異性的,任何有機大分子及一些鹽,當濃度達到一定水平后,都可能同步被沉淀下來。 就核酸而言,標準的醇沉淀要求有一定的鹽及某一比例的醇用量,但這決不是說這些鹽是必不可少的或者醇的比例是不可更改的。

    實際操作中不難發現,當裂解體系中核酸的濃度達到一定水平后,即使體系中不含教科書中建議的鹽,單獨使用醇也可以使核酸沉淀下來;或者含有鹽,使用低比例的醇也可以使核酸沉淀下來(當然,得率可能會降低)。知道這一點的意義在于:不要迷信標準方法的唯一性;相反,當使用標準方法碰到問題 – 主要是純度問題 –時,完全可以通過調整沉淀條件來改善。

    最有參考價值的是 TRIzol提供的一個沉淀方案:一半異丙醇加一半高鹽溶液替代純粹的異丙醇,可以大大降低多糖殘留。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要堅信核酸的醇沉淀過程同樣也是其它雜質的沉淀過程;調整醇沉淀的條件,雖然會降低核酸的得率,但因為可以大大提高純度。 如果核酸抽提的起始樣品是比較“臟”的,原則上不要使用低溫沉淀。低溫沉淀能提高沉淀效率:當核酸濃度很低時,效果明顯;當核酸濃度比較高時,效果不明顯,但卻會導致雜質的大大增加。

    醇沉淀使用異丙醇還是乙醇,我沒有發現這二者對質量有大的影響,雖然許多人“發現”乙醇沉淀的核酸純度更高。異丙醇沉淀的核酸比較緊湊,帖壁緊,顏色不是很白;乙醇沉淀的核酸比較蓬松,容易從壁上移動,顏色比較白。這是現象,提示結論:異丙醇沉淀的核酸不容易丟掉,但比較難洗滌。

    結合丟失和洗滌兩個方面綜合考慮,則建議:少量核酸用異丙醇沉淀 (量少,洗滌不是問題,不丟失為先),大量核酸用乙醇沉淀(量大,丟失不是問題,洗滌方便為先)。至于異丙醇沉淀更容易沉淀下鹽的說法,我沒有碰到過(我幾乎不使用低溫沉淀,難道低溫沉淀比較容易出現鹽沉淀?);我更覺得出現該現象的原因就在洗滌的不徹底。 當然,也不要忘記異丙醇沉淀的最大優點是體積小,可以使絕大部分的小量抽提操作在 1.5ml離心管內完成。

    但由于其沉淀物很緊湊,洗滌時其中心部分不容易被洗滌到,所以,洗滌異丙醇沉淀的核酸的關鍵是:一定要使沉淀懸浮起來,一定要放置一段時間使沉淀最終變成蓬松的白色。如果再洗滌一次,質量決不會有問題的。 PEG、LiCl、CTAB 都可以用于核酸沉淀。雖然它們遠沒有醇沉淀的高使用頻率,但卻各有特點。LiCl 可以沉淀 RNA 以去除 DNA,CTAB 可以從含多糖的裂解體系中將核酸沉淀下來。PEG 是沉淀病毒顆粒的方便手段。

    6、洗滌

    洗滌首先一定要將沉淀懸浮起來;第二就是要有一定的時間,尤其是當核酸沉淀比較大時(使核酸沉淀最終蓬松);第三是少量多次;第四則是去上清要徹底。教科書中的操作基本上都是“倒掉上清后倒置在吸水紙上片刻”,這一描述本身沒有問題,且十分方便,但因為他來自國外,自然就有了“水土不服”的問題。如果離心管是經過硅化的,因為液體幾乎不掛壁,所以上清可以去除得非常徹底;好的管子,即使沒有經過硅化,殘留量也非常少,也沒有什么問題;差的管子,液體的掛壁非常可觀,其殘留量多到會影響后續的實驗。唯一不受管子質量影響的操作,就是倒掉液體后再短暫離心,將殘液用移液器吸出。

    一定要牢記的是,殘液中都含有上一步操作中的雜質,其殘留量與混勻程度、核酸沉淀的大小都有關。揮發時去掉的是乙醇,雜質是不會被揮發去除的。 另外,核酸沉淀的大小及裂解液的裂解能力也決定了洗滌的強度。沉淀越大,裂解液的裂解能力越強,洗滌越要徹底:放置時間相對要長一點,洗滌次數也要考慮增加。最關鍵的,洗滌一定要用室溫的 75% 乙醇。

    7、核酸的溶解和保存

    純化后的核酸,最后多使用水或者低濃度緩沖液溶解;其中 RNA 以水為主,DNA 則多以弱堿性的 Tris 或者 TE 溶解。經典的 DNA溶解方法多提倡使用 TE 溶解,認為 EDTA 可以減少 DNA 被可能殘留下來的 DNase 降解的風險;如果操作過程控制得當,DNase的殘留幾乎是可以忽略的,完全可以直接使用 Tris 或者水 (pH 接近 7) 溶解 DNA。 基本上,核酸在保存中的穩定性,與溫度成反比,與濃度成正比。雖然也有部分實驗人員發現,-20C 保存的 DNA 比 -70C 保存的穩定,我卻寧可認為這是個例。

    如果溫度合適,保存中核酸發生降解或者消失,首要原因是酶殘留導致的酶解,第二個原因則是保存核酸溶液的 pH 值不合適導致的水解 (RNA在弱酸性更穩定,而 DNA 在弱堿性更合適)。還有一個不為人重視的,就是 EP管對核酸的影響。首先一定要堅信一點,那就是核酸一定會與裝它的容器的接觸面發生反應,達到某種均衡。EP管的材質,首先可能吸附核酸,其次還可以誘導核酸的結構發生某些變化,如變性。

    在核酸的濃度比較高時,這個現象可能觀察不到;當核酸濃度很低時,則比較明顯了。在低濃度的核酸中加入 Geletin,Glycogen,BSA 可以穩定核酸,雖然已經為實驗所證明,但許多實驗人員并沒有將該建議當回事。 現在制造 EP 管的材料遠多于過去。這些新出現的材料,在強度、透明度等物理特征方面可能比原來的純 PP材質要好許多,但其化學特征,尤其是對核酸穩定性的可能影響,遠沒有研究透徹。正如現在的質粒可以改造得越來越適用某些要求一樣,其負面產物可能是,抽提的質粒電泳的構型越來越多:除了原來的三種帶型外,

    8、核酸質量的檢測問題

    將抽提好的核酸直接用于后續的實驗,是唯一可靠的檢測方法;除此之外的檢測方法,都是相對的,而且并不十分可信。目前用于正式實驗前檢測核酸質量的方法,一是電泳,二是紫外分光光度儀。電泳檢測的主要是核酸的完整性和大小,只要核酸不是太小或者太大(超出電泳分離范圍),該方法還是非常可信的;電泳還可以用于估計核酸的濃度,但其準確度與經驗有關;另外,電泳也可能提供某些雜質污染的信息,但是同樣與經驗有關。

    紫外分光光度儀檢測的是純度和核酸含量,然而,由于紫外分光光度儀不能確保非常準確,而該儀器的靈敏度又非常高,所以,提供的結果并不十分可信。一般講,同時進行紫外和電泳檢測,綜合二者的結果,可以做出一個更合理的判斷。但由于這兩個方法都有缺陷,所以,即使出現壞的結果能用于后續實驗而好的結果卻不能用于后續實驗,也不用大驚小怪。 關于紫外分光光度儀的檢測。

    首先,不要使用不能選擇波長的儀器;使用那些已經固定了波長的儀器,大概可以算是你夢魘的開始。(沒有信息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將錯誤的信息當真。)其次,一定要經常調較儀器;調較可以使用非常純的自備核酸,也可以使用苯酚 (后者是我目前每次都使用的方法,非常簡單;具體道理可以見我以前的帖。)最后,要記住讀數 A230 : A260 : A280 = 1 : 2 (DNA 為 1.8) : 1為理論上的數據,實際測定時會有一些差別;但如果差別太大,就有問題了。

    有兩個值得商榷的觀點:如果 A260/A230 > 2就是純的,如果 A260/A280 > 2.3 就是核酸降解。A260/A230 如果比 2.0 大許多,一定是有雜質殘留的(具體是什么雜質我不知道)。如果核酸抽提好后立即就測定,A260/A280 > 2.3 決不提示核酸降解,原因是:那些能導致A260/A280 > 2.3 的核酸片段非常小,常規的沉淀是不可能將它們沉淀下來的;更可能的原因是:你儀器提供的 A260/A280實際是 A262/A282 甚至 A264/A284 的值。

    純的核酸的吸光值,在 A230 是谷底,在 A260 是峰頂,在 A280則正好是半山坡。根據曲線在底和頂的斜率最小,在半山坡的斜率最大的特點,不難得出如下結論:A230 和 A260的讀數受儀器準確性的影響比較小,而 A280 受儀器準確性的影響比較大。 建議先電泳檢測,再用紫外分光光度儀檢測。電泳后,可以看到哪些樣品根本就不能用 (如降解太厲害),以及核酸的大致濃度,這樣就為紫外分光光度儀的檢測提供了一個參考 (降解的不必要測了,要測的該取多少量等)。

    推薦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