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實驗方法> DNA實驗技術> DNA基礎知識>質粒DNA的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分析

    質粒DNA的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分析

    關鍵詞: 質粒DNA 內切酶 酶切來源: 互聯網

    實驗目的

    學習和掌握限制性內切酶的特性

    掌握對重組質粒進行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的原理和方法

    并理解限制性內切酶是DNA重組技術的關鍵工具。

    相關基礎知識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是一類能識別雙鏈DNA分子特異性核酸序列的DNA水解酶。它是基因工程中用于體外剪切基因片段的重要工具酶。

    上世紀七十年代,當人們在對噬菌體的宿主特異性的限制-修飾現象進行研究時,首次發現了限制性內切酶。首批被發現的限制性內切酶包括來源于大腸桿菌的EcoR I和EcoR II,以及來源于流感嗜血桿菌(Heamophilus influenzae)的Hind II和Hind III。這些酶可在特定位點切開DNA,產生可體外連接的基因片段。研究者很快發現內切酶是研究基因組成、功能及表達非常有用的工具。

    1)寄主控制的限制與修飾現象

    限制與修飾系統是細菌細胞的一種防衛手段。各種細菌都能合成一種或幾種能夠切割DNA雙鏈的核酸內切酶,它們以此來限制外源DNA存在于自身細胞內,但合成這種酶的細胞自身的DNA不受影響,因為這種細胞還合成了一種修飾酶,對自身的DNA進行了修飾,限制性酶對修飾過的DNA不能起作用。這種現象被稱為寄主控制的限制與修飾現象。

    2)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類型及特性

    按限制酶的亞基組成和切斷核酸情況 的不同,分為三類:

    Ⅰ型

    Ⅱ型*

    Ⅲ型

    第一類(I型)限制性內切酶能識別專一的核苷酸順序,它們在識別位點很遠的地方任意切割DNA鏈,其切割的核苷酸順序沒有專一性,是隨機的。這類限制性內切酶在DNA重組技術或基因工程中用處不大,無法用于分析DNA結構或克隆基因。這類酶如Eco B、Eco K等。

    第三類(III型)限制性內切酶也有專一的識別順序,在識別順序旁邊幾個核苷酸對的固定位置上切割雙鏈。但這幾個核苷酸對也不是特異性的。因此,這種限制性內切酶切割后產生的一定長度DNA片段,具有各種單鏈末端。因此也不能應用于基因克隆。

    第二類(II型)限制性內切酶能識別專一的核苷酸順序,并在該順序內的固定位置上切割雙鏈。由于這類限制性內切酶的識別和切割的核苷酸都是專一的。因此,這種限制性內切酶是DNA重組技術中最常用的工具酶之一。

    這種酶識別的專一核苷酸順序最常見的是4個或6個核苷酸,少數也有識別5個核苷酸以及7個、8個、9個、10個和11個核苷酸的。這種酶的切割可以有兩種方式:

    粘性末端 ;是交錯切割,結果形成兩條單鏈末端,這種末端的核苷酸順序是互補的,可形成氫鍵,所以稱為粘性末端。

    推薦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