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考察影響廣藿香揮發油及主要成分含量的因素,為廣藿香的內在質量評價和鑒定提供依據。方法:采用《中國藥典》揮發油含量測定法及GC—MS法對不同產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法,以及不同水平施肥和施用農藥等因素對廣藿香揮發油和主要成分含量的測定和比較。結果:不同產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均對廣藿香揮發油含量有影響,不同水平施肥和施用農藥則對其無顯著影響。結論:在制訂廣藿香藥材及中成藥質量標準時必須考慮原藥材的不同產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 廣藿香;質量;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 2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302(2004)01—0028—04
中藥廣藿香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廣藿香原產于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后傳人我國,主要以栽培為主。目前在廣東省的肇慶和湛江地區均有栽培,海南和廣西等省區也有栽培。藥材商品按產地不同可分為石牌藿香、高要藿香、湛江藿香和海南藿香4種 。廣藿香是臨床上常用的芳香化濕中藥,有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的功效,同時也是著名成藥“藿香正氣丸(水)”的重要組成藥物。為了有效控制廣藿香藥材的質量,幾年來作者分別對不同產地廣藿香原植物形態、藥材性狀 特征進行了比較,同時還采用了GC.MS法對廣藿香21批次樣品進行主要成分分析,建立了廣藿香揮發油指紋圖譜 ,為廣藿香藥材質量標準的制定提供了豐富的實驗依據。然而,影響質量的因素考察是質量標準制定過程中必須進行研究的項目。為此,本研究針對不同產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法以及施肥、農藥施用等因素對廣藿香揮發油及主要成分含量的影響進行了考察,現報道如下。
1 實驗材料及前處理方法
1.1 實驗材料
由各地采集來的廣藿香原植物分別為牌香(采自廣州市)、肇香(采自高要活道)、湛香(采自吳川長岐),南香(采白海南萬寧),經華南農業大學徐祥浩教授鑒定均為廣藿香P.cablin。將這4種栽培類型的扦插苗同時栽植于位于廣州市白云區蘿崗鎮廣藿香GAP實驗基地。每個類型栽植1個小區,隨機排列,5個重復,小區面積為92.5 m2,周圍設保護帶,小區間設保護行。廣藿香油對照品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提供。實驗中所用其他試劑均為商品,純度為分析純。
1.2 實驗用肥料和農藥
生物有機肥選用的是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推薦使用的九隆升生物有機肥系列,該肥料主要以.發酵雞糞為載體,有機質含量85%以上,含氮磷鉀無機總養分為10%含少量微生物菌劑。生物農藥選用的是大連產好普牌高效生物免疫殺菌劑,主含低聚糖類物質,施用后可使植物的自身免疫能力提高,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3 前處理方法
實驗材料除了在加工方法研究中處理不同外,均按傳統采制方法(日曬-夜悶-日曬-反復至干)處理,備用。
2 實驗儀器與測試方法
2.1 儀器
島津GCMS—QP 5000型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日本產)和揮發油提取器(上海產)。
2.2 色譜條件
GC石英毛細管色譜柱型號GC—DB一1(0.25 mill×30 m);進樣口溫度250℃;接口溫度230 ℃;載氣氦氣,流速1.3 mL/min;柱前壓80kPa;升溫程序柱溫60℃,3℃/min -l40℃,1℃min 一160℃,10℃/mil-280℃,保持5~20min;分流比60:1;進樣量1.0 uL;峰面積歸一法計算各化合物相對含量。MS-EI源(70 eV),雙燈絲;質量范圍40~400 alnll全程掃描;掃描間歇1.0 s。
2.3 揮發油含量測定:方法按《中國藥典》(2000年版)附錄XD甲法操作。
2.4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上述提取的揮發油和廣藿香油對照品,用乙醚稀釋l0倍,即得。
2.5 數據處理方法:實驗數據均為3次的平均數,其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分析各組間平均值的差異,以P<0.05表示組間數據的差異有顯著意義。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產地栽培類型對廣藿香揮發油及主要成分的影響
分別對4種不同產地栽培類型樣品測定其揮發油含量,含量結果見表1。隨后按相同色譜條件對4種樣品進行GC.MS全程掃描。其揮發油色譜圖結果見圖1。本實驗選取其中的廣藿香醇和廣藿香酮為主要指標成分,其含量為峰面積歸一法計算得出的在揮發油中的相對含量。實驗數據比較結果見表2。
3.2 不同生長期對廣藿香揮發油及主要成分的影響
考慮到不同生長期可能對揮發油的含量有影響,因而對不同生長期廣藿香的揮發油含量進行了考察和分析,結果見圖2和表3、表4。
表3 不同生長期廣藿香(牌香)的揮發油含量的變化
( ±s,n=3) mL/100 g
月份 揮發油含量 月份 揮發油含量 月份揮發油含量
7 0.39 4-0.02 l0 0.28±0.O5 l 0.27±0.03
8 0.32 4-0.04 l1 0.29±0.02 2 0.26±0.05
9 0.28 4-0.05 l2 0.35±0.02 3 0.21±0.05
表4 不同采收期廣藿香(牌香)所含廣藿香酮、廣藿香醇
含量積累動態( ±s,n=3) %
3.3 不同加工方法對廣藿香揮發油含量的影響
為了考察加工方法對藥材質量的影響,本文分別比較了4種不同加工處理方法對廣藿香藥材揮發油含量的影響,結果見表5 表5中可以發現,傳統加工方法揮發油含量最高,傳統方法與其他各組相比有顯著差異。
表5 不同加工方法對廣藿香(湛香)藥材揮發油的影響( -e s,n=3) mL·100 g
加工方法 揮發油含量/mL/100 g )
白天陰干晚上堆悶
白天及晚上均置露天晾曬不堆悶
白天晚上均置遮陽網下陰干不悶
白天曬、晚上堆悶(傳統法)
1.34±0.16
1.58±0.11
1.34±0.04
1.64±0.12
注:P<0.05與其他各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
3.4 不同水平施肥和施用生物農藥對廣藿香揮發油含量的影響
為了考察生產過程中施用生物有機肥料和生物農藥是否對廣藿香藥材揮發油含量有影響。將有機肥料按每567 m2施用100,150,200 kg分為低、中、高濃度。另將生物農藥按每畝施用稀釋1500,800,500倍分為低、中、高濃度、并分別測定了施用后藥材揮發油含量。結果見表6。所得各組數據均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
4 小結與討論
4.1 本文通過實驗的方法考察了不同產地栽培類型、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等因素對廣藿香藥材揮發油及主要成分的影響。通過具體量化的比較,有利于了解廣藿香在栽培過程中存在著哪些影響因素,以及這些影響有多大。為制訂廣藿香藥材質量控制標準提供了重要依據。
4.2 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產地栽培類型和不同生長期對廣藿香揮發油以及主要成分廣藿香酮和廣藿香醇含量影響較大。不同加工方法對廣藿香揮發油總含量也有一定影響,而不同水平施肥和施用農藥對廣藿香揮發油含量的影響不顯著。
4.3 從表1的數據中可以發現,不同產地栽培類型的廣藿香藥材中總揮發油的含量以南香為最高,而牌香含量最低,而在表2中可以發現油中主要有效成分廣藿香酮的含量則是牌香最高,南香最低。結果正好相反。此結果說明揮發油的含量高低并不能真實反映廣藿香藥材質量,根據傳統的經驗認為牌香商品質最佳,因而,建議在制訂藥材標準時可考慮單用廣藿香酮在揮發油中的百分含量作為質量檢測指標。也可考慮用廣藿香酮和廣藿香醇二者在油中的總含量作為檢測指標。因為表2中二者總含量的排序與經驗認為的品質排序正好吻合。此外也可考慮取酮醇量之和或含氧組分的含量等指標。
4.4 從圖1中可以發現廣藿香(牌香)的有效成分廣藿香酮含量在12月份時達到最高值,因而,此時間可以作為藥材的最佳采收期的參考值,至于規范化種植后的廣藿香藥材采收季節的確定尚需考慮諸如產量和非揮發油成分變化等因素。這些將作為下一步分析研究的內容。此外,圖1中還可發現廣藿香酮和廣藿香醇在不同生長期中有明顯的起伏變化,并略呈對稱狀。這2種成分是否具有相互轉化,共同消長的關系,尚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馮耀南,劉明,劉儉,等.中藥材商品規格質量鑒別.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226.
[2] 李薇,劉鄉鄉,潘超美,等.不同產地廣藿香花的觀測和比較中藥材,2003,26(2):79.
[3]李薇,劉鄉鄉,潘超美,等.不同產地廣藿香特征的觀測和比較.中藥材,2002,25(7):463. [6]
[4]魏剛,符紅,王淑英,等.GC.Ms法建立廣藿香揮發油指紋特征圖譜研究.中成藥,2002,24(6):407.
[5]魏剛,李薇,徐鴻華.Gc—Ms建立石牌廣藿香揮發油指紋圖譜方法學研究.中成藥,2003.25(2):91.
[6]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等.中藥志(Ⅳ).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