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奶粉,守門者為何不“越位”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8-10 15:23:16

“武漢三名女嬰性早熟”的病例報道后引發社會強烈關注。武漢三名女嬰家長稱自己的孩子食用圣元奶粉,因此她們懷疑是圣元奶粉惹的禍。圣元方面則堅稱,嬰孩性早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能是因為食用奶粉引起的。弄清病理最直接的方法是對奶粉進行檢測,然而相關的檢測機構不接受個人的申請,而權威部門關于奶粉的檢測指標中沒有激素這一項。
圣元奶粉是否涉嫌“添加激素”,導致女嬰出現性早熟癥狀,留待科學的檢測給予回答。然而令父母們和愛心人士痛苦的是,奶粉檢測、食品監督、藥物監察等等“科學衛士”卻個個退避三舍,中軍帳里人去樓空,四處求援而不得。
兩家權威奶粉檢測機構均表示,“只能檢查奶粉國家標準里面規定的項目,激素并不在其中。”這話我信。歷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里,有害食品的技術檢測能力和水平總是滯后于生產者的摻雜造假技術。可以說,是生產者造假的智慧推動了科學的進步,給落后的標準定下更高的門檻。五花八門的激素、添加劑的確給“標準”不斷在出難題,但是更加考驗的是檢測人員的智慧。
這兩家檢測部門告訴患者,激素屬于藥物,奶粉里面是不能含有激素的,“一點含量都不能有”。他們同時表示,如果想檢測,建議去藥檢部門或衛生部門。第一句話,亮明了科學的觀點:添加激素可類比賣老鼠藥;第二句話,表明了自身的態度:老鼠藥屬于藥檢部門管,咱只管食品。至于藥檢部門則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除了個別的保健類食品之外,我們只管藥品不管食品。雙方你來我往,一起將太極推手練到了極高境界。
這一幕似曾相識。這些年,三聚氰胺幾度風雨、數次復出,次次都看見一些地方食品、藥檢、衛生、質監部門的配合出錯,不法商販和有毒食品在監管的縫隙里游刃有余。病根出在哪里?出在各個部門都甘當“守門員”,從不“越位”,然而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監管部門都站樁防守,一旦漏了人,空白和軟肋都暴露在對方腳下,難保不被毒奶粉這樣的殺手頻頻破門。
其實去年6月1日頒布的新《食品安全法》借鑒了美國的監管模式,雖然維持了目前分段監管體制,但明確由衛生行政部門取代食品藥品監督部門,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負責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衛生部門當隊長,食品監管要體現團隊的力量。新法此舉就是要鼓勵各部門適當“越位”,延伸政府部門的管理和服務,彌補監管空白。
但是,圣元風波再次發出了警訊,至少把生命安全交在一個不敢越位的守門員手里,公眾有點不放心。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奶粉檢測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