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我室成果再度入選0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5-24 02:43:47/ 個人分類:實驗室動態

    中國科學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在院士、科技人員、科技新聞工作者推薦候選新聞的基礎上,54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0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于2008年1月20日在京揭曉。我室又有一科研成果入選。

        這項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4次,為社會公眾更加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動向、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0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嫦娥一號發射成功 獲得清晰月面圖像

      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11月7日,在順利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動后,嫦娥一號衛星進入距月球200公里、周期為127分鐘的工作軌道,在這里全面展開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并從距離地球38萬公里的環月軌道,傳回語音數據和清晰的月面圖像。11月26日發布首幅月面圖像,展現了月球的真實世界。它位于月表東經83度到東經57度,南緯70度到南緯54度,圖幅寬約280公里,長約460公里。圖像覆蓋區域屬月球高地,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態、結構和形成年代的撞擊坑。首幅月面圖像的傳回,標志著我國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圓滿成功。探月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后,我國航天活動的第三個里程碑,使我國跨入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國家的行列。這是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體現。

    2.研制成功特深井石油鉆機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11月16日宣布,我國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2000米特深井石油鉆機在中國石油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研制成功。這臺鉆機是國內外第一臺陸地用12000米交流變頻電驅動鉆機,也是目前全球技術最先進的特深井陸地石油鉆機。在此之前,僅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生產過一臺12000米模擬控制的直流電驅動鉆機。

      該鉆機所有主要部件均由寶石機械公司組織自主研發,并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其核心部件絞車的提升能力達6000馬力,為世界之最;其“心臟”泥漿泵為自行研制的52兆帕、2200馬力高壓泵,也是世界上工業應用的最高配置。

      12000米特深井石油鉆機的研制成功,將把我國陸地和海洋深水油氣田、大位移井及其他復雜油氣田超深油氣藏的勘探開發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并將極大地提升我國石油鉆井隊伍在國際油氣勘探市場的競爭力。

    3.癌癥治療研究獲重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梁偉、杭海英領導的課題組,關于納米膠束搭載化療藥物直抵癌細胞的研究論文發表在7月4日美國《國立癌癥研究院院刊》上。粉末狀聚合物乙二醇衍生化磷脂溶入水中后,可與傳統抗腫瘤化療藥物阿霉素自動組裝形成新型輸送載體——直徑10納米至20納米、包載阿霉素的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納米膠束,進而提高阿霉素在腫瘤組織中的富集和對深層組織細胞的滲透,增強其抗腫瘤效果并降低毒性。

      此外,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陳雁研究組關于發現癌癥治療新靶點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Raf-1調控蛋白,第一次揭示了Raf-1的空間調控方式,并提示了一種在高爾基體上遏制ERK信號通路的新機制,為研究腫瘤細胞過度增生的分子機理,進而治療癌癥提示了新的思路和靶點。

    4.實現六光子薛定諤貓態

     

      中國科技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楊濤、陸朝陽等,通過實驗成功制備出國際上糾纏光子數最多的薛定諤貓態和可以直接用于量子計算的簇態,刷新光子糾纏和量子計算領域的兩項世界紀錄。該項研究成果以封面標題的形式發表在英國自然—物理》上。審稿人評價其是“光學量子計算領域至今最先進的實驗工作”和“一個出色的成就,為量子計算、量子糾錯和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研究鋪平了道路”。這一成果表明,我國在多粒子糾纏研究領域,保持了國際領先水平。

      貓態的概念,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諤在1935年提出的一個著名悖論,即箱子里的一只貓不是死的也不是活的,而是同時處于死和活的狀態。盡管這種薛定諤貓態在宏觀世界是不存在的,然而在微觀世界里科學家們可以用光子或者原子來制造這一種貓態。而簇態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種比貓態糾纏更加緊密的糾纏態,這種獨特的性質使它成為單向量子計算機的物理載體。

    詳細報道:《自然-物理》:潘建偉小組成功實現六光子薛定諤貓態

    5.發現6.32億年前動物休眠卵化石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尹磊明為首的科學家小組在早期胚胎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動物休眠卵化石。這一成果以《陡山沱滯育卵囊中動物胚胎化石》為題刊登在英國《自然》雜志上。

      他們選擇湖北宜昌曉峰河剖面開展研究,對陡山沱組大量發育的燧石(硅質)結核開展逐層采集樣品。通過實驗室的巖石切片,尹磊明等從600余個薄片中獲得了大量原位保存的具有顯著刺狀突起的“疑源類”化石。他們進一步研究獲得重要科學發現。

      這一發現的科學意義是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動物化石的可靠記錄,將動物的起源時間提前到6.32億年以前,即動物在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雪球”結束之后就已經出現了。與以“甕安生物群”為代表的動物化石年代相比,將動物的化石記錄前推了5000萬年。

    6.首架自主知識產權的支線飛機完成總裝下線

    新支線飛機ARJ21,9月28日完成了最后的總裝,由上海飛機制造廠在西安正式交付給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飛機強度研究所開始靜力試驗,并于12月21日下線。這一全新數字化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支線客機由國內八家航空工業單位共同參與研制。ARJ21的研制成功,表明了中國已首次走完了新支線飛機部件研制、大部件對接、全機結構總裝的全過程,標志著中國新支線飛機的研制工作全面完成,中國飛機正式躋身世界民用客機行列。

      ARJ21是一種中、短航程渦扇支線飛機。機翼長13米,有70~90個座位。在技術上,它和目前的115座單通道大飛機差別不大,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民用支線飛機。它有兩大優勢:第一,它按照中國的自然環境設計,能滿足國內絕大多數機場,特別是以昆明機場為代表的西部航站的起降要求;第二,它比國外同類飛機更寬,更舒適。

    7.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似鳥恐龍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6月13日宣布,經研究確認,在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發現一具巨型獸腳類化石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鳥恐龍化石。

    這具化石是我國科學家在內蒙古二連盆地大約8000萬年前沉積的巖石中發現的,體長約8米,站立高度超過5米,體形可與著名的暴龍類相比。中國科學院與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局的學者經過兩年的聯合研究得出結論:這具化石屬于鳥類的近親——竊蛋龍類,而且是一種處于過渡類型的竊蛋龍。專家最終將其命名為二連巨盜龍。它是恐龍向鳥類演化中的一個特例,一般的似鳥恐龍個體較小,多數體重在幾公斤,有的甚至不足一公斤,但這只二連巨盜龍的體重卻達到了1400公斤,是其近親尾羽龍的近300倍。

      《自然》雜志發表這一研究的系列成果,并作為重點論文推薦。

    8.發現玻恩—奧本海默近似在氟加氘反應中完全失效

    20世紀初,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玻恩和奧本海默共同提出的“玻恩—奧本海默近似”,是分子物理、量子化學和量子物理研究中有效而且常用的基礎手段,可用于建立簡單化學或物理系統里的分子動力學模型。然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等科學家利用自行研制的科學儀器并結合中國科技大學同步輻射裝置,在實驗中發現,低碰撞能下,玻恩—奧本海默近似在重要化學激光體系氟加氘反應中完全失效,精確的理論計算有力地支持了這一重要實驗結果。該項新發現解決了長期以來化學動力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難題,是非絕熱過程動力學研究中的一項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突破,同時對進一步理解這一重要化學激光體系的反應機理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一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論文審稿人對這項研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9.建成首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由中國科學院和云南省共同建設的首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落成竣工。該種質資源庫將建設成為國際上有重大影響、亞洲一流的野生生物種質保存設施和科學研究平臺,為我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的保護、研究及合理利用提供技術支撐條件。建成后的資源庫包括種子庫、植物離體種質庫、DNA庫、微生物種子庫、動物種質庫、信息中心和植物種質資源圃,將收集保存1.9萬種19萬份(株)種質資源。

      建設中國西部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我國政府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將對中國參與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競爭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英國《自然》雜志專文報道了該項目的啟動。國際著名植物學家、美國密蘇里植物園主任Peter Raven和英國皇家植物園丘園主任Peter Crane都到建設現場進行了考察,并給予高度評價。

    10.大豆新品種創畝產371.8公斤高產紀錄

      由我國著名大豆育種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王連錚研究員主持育成的高產高油大豆新品種“中黃35”,2007年在新疆石河子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所實驗地上,實收1.2畝,畝產達371.8公斤,這是新世紀我國大豆的最高產紀錄。“中黃35 ”2006年8月已通過國家審定,區域試驗畝產205.1公斤。確定在黃淮海地區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夏播,又于2007年確定在我國春大豆晚熟組試驗地區遼寧、河北、陜西、寧夏、甘肅等地春播。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所大豆課題組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合作,采用該品種進行超高產試驗。

      該品種含油量達23.45%,符合國家當前關于扶持油料生產的政策。

      專家認為,大豆新品種“中黃35”在新疆地區作春播品種是適宜的,在肥水得到滿足且栽培管理精準的條件下,畝產還能達到更高水平。

    原文發表于2008年1月21日

    TAG: 光量子潘建偉量子計算薛定諤貓態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