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紫金礦業事故看政企關系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15 10:37:52
前有英國石油公司(BP),后有紫金礦業。兩家公司,一外一中,本沒有直接聯系,但“破壞環境的肇事者”這一共同身份,將兩者聯系起來。前者在墨西哥灣造成漏油事故,很長一段時間里是國際輿論的焦點;后者近日出現污水池水滲漏事故,不但企業利益嚴重受損,還“弄哭”汀江,引出一系列的損失,民眾出現飲水難,憂慮于自身健康,且包括漁業在內的一些產業嚴重受損。
這兩起嚴重的環境污染事故,都證明了一個樸實的道理:面對富饒且多難的自然界,人類若只求索取不重保護,必然遭到大自然的嚴厲懲罰。大自然已經開始懲罰短視的人類,并且還將繼續作出懲罰。在這樣的大主題下,若我們只從上市企業的利潤角度去觀察相關事件,會有隔靴搔癢及偏離真正主題之感。
仔細比較BP與紫金礦業,會發現具有更多相似性的細節。比如,圍繞事故的發生,從企業層面來說,BP盲目追求利潤,忽視環境責任,在開采前未能充分評估開采的環境風險,開采時又為降低成本使用不合安全標準的產品,最終釀成這次災難;紫金礦業的情形頗有雷同的意味,粗放經營,過于追逐利益,環境支出方面遠未達標,出現問題后整改動力不足,最終釀成事故。因此,兩起事故的發生或都有偶然性,但本質上又屬必然。
從政府層面來看,在石油泄漏事故發生之后,美國石油監管部門被指與油企“交往甚密”對其疏于監管,地方政府則被指對石油開采的環境風險估計不足,缺乏應急預案。這些問題的存在,或為事故的發生留出隱患,或在事故發生之后未能有效減少損失,致使問題放大。
同樣,在這個方面,紫金礦業所在的福建省上杭縣同樣存在監管不力的情況。一個最明顯的例證是,紫金礦業多次陷入“環保門”,但一直未能得到必要的教訓,反而是最終有綠燈通行。在環保部點名批評之后,也未見這家上市公司有明顯的整改舉措。不能不指出,在這些現象的背后,地方政府有著監管不足,甚至缺失的問題。
從上述情況可以發現,地方政府與強勢企業之間,因為利益的糾結關系,往往存在著過于關愛的情結。而且,這種現象不只是個本土問題,而是中外皆然。這也說明,利益對于人性的驅使,是個無法回避的命題。撇開BP不談,透過紫金礦業這次滲漏事故,有必要進一步做出思考:地方政府與龍頭企業之間,究竟該保持怎樣的距離,兩者間又該如何構建真正和諧的關系?
紫金礦業是明星企業,也是上杭的龍頭企業。僅從財富角度看,紫金礦業為當地所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據報道,直至上世紀90年代,上杭縣的財政收入一直位列整個龍巖地區最后一位。但是自2002年以來,隨著紫金礦業的迅速發展,上杭已經成為本地區僅次于龍巖市區的經濟最發達地區。2006年,紫金礦業對上杭全部稅收的貢獻,達到近70%。這些數據說明,這家龍頭企業對于一個縣級政府的意義,有著何等的重要性。
事實上,大企業不僅貢獻稅收,還能解決相當多的就業。鑒于龍頭企業對于地方經濟社會的重大意義,在現實當中,在不少地方,龍頭企業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個別時候,龍頭企業甚至擁有超越了純粹經營層面的權力。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往往更多是看到企業的貢獻,而對其種種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過于寬容,極端時候甚至會包庇縱容。體現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方面,過往一些事故的發生,與地方上的過于“寬容”確實不無關系。
因此,具體到上杭來看,即便重要如紫金礦業這樣的龍頭企業,地方政府也必須擔負好必要的管理職能,政府與企業間保持必要的距離。有報道稱,曾有上杭的縣級官員在政府與企業中來回穿梭,一會是政府副縣長,一會是企業的監事長,后又返回政府擔任要職,應該說,這樣的情形是不大正常的。很明顯,地方政府與企業間的利益過于重合,將會導致某些職能的扭曲。
地方政府與龍頭企業如何和諧相處,說到底,這還是個政企關系的問題。政府從自身職能出發,通過營造環境、給予相關政策等來關心、支持企業發展,都是必要的,但這種關心與支持,不是溺愛,不是無視問題的存在。從企業的角度說,既可借助政府的勢能,又必須強調企業的獨立性,依法經營。官員與商人走得過近,容易出事;同理,政府與企業利益過于重合,也容易出問題。出了問題,社會遭殃,肇事者也無法獨善其身。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污染紫金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