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初涉江湖的小直博,除了偶然完成一些小的任務外,五年的科研選題是一個非常熬人的問題.研究的大方向一般由
于課題組和項目的原因被確定,但怎樣在一個大方向里選出自己感興趣的小一點的方向?經過自己的一點思考,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對什么感興趣?----及早定題和全面了解研究領域的矛盾
經常看到很多老師批評研究生不知道自己對什么感興趣,其實有時候這并不是因為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而是因為學生對自己可以做的領域還沒有整體把握,既然都
不是很了解,就很難說對哪一個有興趣,即便說有興趣可能也只是基于想當然(例如,想學習飛機,可能最初是因為覺得飛機很有科技含量給人的感覺很好,但真正
做起來也許研究的就是一個翼型的擾流,或者天天編寫差分格式的CFD程序,或者發現主要難點可能在于國家的制造業發展水平,并不是自己原先想的樣子).所
以想確定自己對什么感興趣,就必須讀范圍很廣的文獻;但就現在的平均英文文獻閱讀速度而言,僅僅了解一個方向就要很久,而且就憑這么簡單的了解怎樣判斷發
展方向?讀了半天還不知道眼前讀的文獻是不是自己將來要做的課題,此時若是身邊的有些同學已經定題開始搭臺模擬推公式,就難免著急起來,急急忙忙的決定一
個方向去做.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是,應該花多少時間來確定自己的具體題目?
2.能不能做的出來?----研究的風險
做一個出色的課題還是很有號召力的,但是那些有難度的課題能不能做的出來?自己心里也沒譜,憑空說信心沒什么意義,因為不做就很難體會其中的難點,但真的
做進去了,時間花了,發現做不動想回頭就難了.雖然說科學研究允許失敗,但是現實情況是,很多研究生一入學就開始念叨'絕對不能延期',延期被看成是一件
很失敗的事情,更別提拿不到學位了.其實搞科研的人也是人,拋卻同行之間的比較不提,也要面臨養家糊口的問題,自己追求學術無可厚非,但卻需要和父母有個
交代.最后的結果往往是,看看國際上大家都在做的東西,選擇從眾來保證安全感.
3.實用的,還是最新的?
研究一般都是有一定的工業背景的,而工業上要求的問題和學術上不太一樣,可能你在基礎理論方面并沒有什么創新,只是把別人的已有理論拿過來,解決一個比較
復雜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涉及到眾多的科學觀點,但每一個觀點都不是你提出來的).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其實并不容易,需要縱覽并掌握很多知識,而且也
有實用價值,但是在發表SCI方面似乎無甚優勢,寫出來的東西讓人看了覺得有廣度缺深度,一大堆的數據和圖表,都是針對一個特別的問題的,比如:CFD和
實驗的結果表明,在某某復雜的幾何造型的情況下某某處出現某某A渦,某某B渦,造成傳熱惡化達百分之幾...怎樣看待這種工作的價值?
4.具體技巧?
其實具體技巧真的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在選題方面就是:到底為什么選擇這個題目?是讀了數篇綜述總結的嗎?是隨機瀏覽了若干的文獻?是發郵件和某作者交流
了?等等.除了文獻,還有什么資料是特別需要關心的呢?
零散的寫了一些自己沒有理出頭緒的東西,這應該也有一些是普遍問題吧,當然因研究組的風格,研究方向的特點而異,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