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色譜和光譜分析方法和技術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6-03 13:53:53
色譜分析、光譜分析以及兩譜聯用技術,構成了藥物分析學科領域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應用日趨廣泛,發展十分迅速,新穎方法層出不窮。
新近常用的色譜分析方法:
一、膠囊色譜(Micellar Chromatography,MC) 又稱擬相液相色譜或假相液相色譜(Pseudophase
LC),是一種新型的液相色譜技術。特點是應用含有高于臨界膠囊(或稱膠束,微胞等)濃度的表面活性劑溶液作為流動相。所謂“膠囊”就是表面活性劑溶液的濃度超過其臨界膠囊濃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時形成的分子聚合體。通常每只膠囊由n個(一般為25~160個)表面活性劑單體分子組成,其形狀為球形或橢圓球形。在CMC值以上的一個較大濃度范圍內,膠囊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質(如表面張力、電導等等)以及膠囊本身的大小是不變的。構成膠囊的分子單體與溶液中自由的表面活性劑的分子單體之間存在著迅速的動態平衡。通常有正相與反相兩種膠囊溶液。前者是由表面活性劑溶于極性溶劑所形成的親水端位于外側而親脂端位于內部的膠囊;后者是指表面活性劑溶于非極性溶劑所形成的親水端位于核心而親脂基位于外面的膠囊。被分離組分與膠囊的相互作用和被分離組分與一般溶劑的作用方式不同,并且被分離組分和兩種膠囊的作用也有差別。改變膠囊的類型、濃度、電荷性質等對被分離組分的色譜行為、淋洗次序以及分離效果均有較大影響。膠囊色譜就是充分運用了被分離組分和膠囊之間存在的靜電作用、疏水作用、增溶作用和空間位阻作用以及其綜合性的協同作用可獲得一般液相色譜所不能達到的分離效果。適用于化學結構類似、性質差別細微的組分的分離和分析,是一種安全、無毒、經濟的優越技術。
(一)原理:膠囊溶液是一種微型非均相體系(Microheterogenous
system)。在膠囊色譜中,分離組分在固定相與水之間、膠囊與水相之間以及固定相與膠囊之間存在著分配平衡。組分的洗脫得為取決于三相之間分配系數的綜合作用;同時定量地指出分離組分的容量因子k'的倒數值與膠囊濃度成正比,一般增加膠囊濃度即可獲得較佳的分離效果。
(二)方法特點:與傳統液相色譜的最大區別在于膠囊色譜流動相是由膠囊及其周圍溶劑介質組成的一種微型的非均相體系,而常規流動相是一種均相體系。特點:
1、高度的選擇性:因分離組分與膠囊之間存在著靜電、疏水以及空間效應的綜合作用,只要通過流動相中膠囊濃度的改變,就可使分離選擇性獲得改善和提高。此外,通過適當固定相以及表面活性劑的選擇也可提高分離選擇性。
2、便于梯度洗脫:由于表面活性劑的濃度高于CMC后再增大濃度時,溶液中僅膠囊的濃度發生改變,而表面活性劑單體分子的濃度不變,不影響流動相與固定相的平衡過程,因而比傳統的梯度洗脫技術大大縮短了分析時間,并減少了流動相的消耗,適用于常規。
3、提高檢測靈敏度:膠囊流動相可增加某些化合物的熒光強度,從而提高檢測靈敏度。還可穩定某些化合物在室溫條件下發生的液體磷光。
4、因分離組分不易分出,故缺點是柱效低且不適于制備分離。
(三)常用表面活性劑:常用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主要有:溴化或氯化十六烷基三甲銨(Cet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or
chloride,CTMAD或CTMAC);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有十二烷基硫酸鈉(SDS);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有Brij-35即(聚氧乙烯)35-十二烷基醚。
二、手性分離色譜(Chiral Separation Chromatography,CSC)
是采用色譜技術(TLC、GC和HPLC)分離測定光學異構體藥物的有效方法。由于許多藥物的對映體(Enantiomer)之間在藥理、毒理乃至臨床性質方面存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光譜分析常用色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