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研歷程和發表論文經歷------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3-19 10:53:04
前在《論文投稿》版發表了《一個月內收到了3篇接受函,分享心得》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847445&fpage=1
的一個帖子,得到廣大蟲友的大力支持,小蟲非常感謝。在此,小蟲將本人歷時1年又5個月的科研歷程,以及論文發表心得詳細地給大家嘮叨嘮叨,希望能對大家有點幫助。
基本情況、 我的研究方向是 fuel cells (PEM), 已經接受發表了的論文有nanotechnology,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 和 langmuir,還有一個美國專利,另外,還有兩篇文章已經submited給了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和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看起來成果蠻豐富的,其實,里面夾雜著多少心酸和汗水只有自己一個可以體會啊。
入門。我是2007年1月份入學讀研究生,到現在已經是1年零5個月。第一年有6門專業課要上,盡管如此,我還是從一入學就選擇了提前進實驗室。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師兄帶我,做了一些比較成熟和經典的實驗,也就是把整個實驗流程熟悉一遍,當然也不會做出什么新東西來。入學的第一個月就進了實驗室,主要當時的那個師兄很快就要走了。在科研的道路中,起步的時候,有個有經驗的前輩給帶帶路還是很有好處的,至少,會少走很多彎路,不用花太多時間在熟悉各種儀器上,而且也可以感受一下前輩對所研究領域的宏觀看法。
入學后的前兩個月,除了跟著師兄學習基本的實驗操作外,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看文獻上,當然必修課還是要上的。當時,對fuel
cells一點概念都沒有,fuel
cells的各個部分是什么,有哪些section組成,每個部分的原理,待解決的問題,更是一頭霧水,毫無概念。所以,一開始,我就找了很多自己相關領域的一些經典reviews來讀,當對整個fuel
cells 有個宏觀的認識后,就開始focus
一些具體的問題了,當然是和自己的研究課題相關的。所有這些之后,自己也就可以獨立看待一些問題了,也有了點認識,那個時候也開始構思自己要做點什么,要新穎,當然也要有好的性能,這個對fuel
cells更加重要。具體到看文獻,我的建議是先從舊的文獻看起,年代比較久遠的,然后再逐漸看最近幾年,甚至最近幾個月的,這樣就會對真個研究領域的歷史有了個宏觀的了解和理解,當你寫paper準備投稿,寫introduction部分的時候,這些宏觀認識顯得更加重要,如果有了這些認識,寫起來就會很輕松,也有深度。當你看文獻到了一定程度,你已經沒有必要在isi上搜索某個領域的時候,我強烈建議你跟蹤相關領域的著名雜志比如,AM,ACS上的雜志等。我的習慣是,每天晚上10左右就會上ACS的網站上,看他們的雜志的ASAP。因為ACS的雜志每個工作日都會有最新的papers出來,ASAP的文章一半來說都是質量比較好的,也基本代表了相應領域的最新研究熱點。這樣,你就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別人在作些什么,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你也可以跟蹤這些熱點,提取
idea,進行design你自己的實驗。
實驗。在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眾多的ideas也構思出來了,接下來就是設計自己的實驗路線。這個過程,統籌的方法顯得非常重要。我往往是幾個實驗同時進行,化學的實驗就是這樣,當一個反應正在進行的時候,由于時間比較長,你完全可以做其他的實驗或者其他的ideas。不過這個過程有一點要切記,在做另外一個實驗的時候,前一個實驗的現象一定要注意留意,做好記錄,養成一個好習慣。另外一個小竅門,我是做fuel
cells中的催化劑的。最終的產品是粉末形式。溶液相合成出來后,需要過慮,需要真空干燥24小時左右。這樣的合成實驗,我往往安排在周五,這樣過慮之后,就可以直接放在vacuum
oven里面,安心過我的周末,陪陪老婆,逛逛街啦。生活工作兩不誤。
得到自己expected的實驗數據后,本著對自己,對老板,對課題組負責的精神,整個實驗要重復一遍,對于性能部分,我建議多重復幾次,這樣做是為了保證數據的reproducibility。接著就是對數據的整理歸類,在寫文章的時候,哪些數據放在一個figure里,要好好想想了。
figures的布局其實也就暗示著你整個文章的結構了,這樣也能給審稿人一個清晰的思路,讓他們讀起來不那么累,印象分哦。manuscript寫好后,最好讓同組的同學幫忙看看,大致修改下,然后再給老板,這樣也就節約了老板的時間。這些boss都比較忙的。一些低級錯誤會讓他們很惱火的。好的老板會給你很耐心的修改,這樣你就很幸運了,一切都由他來操刀,不好的老板就會大致提點建議,自己來做,這個時候,稿件就要由你耐心琢磨了。感覺差不多了,再讓同學幫忙看看,有沒有基本的語法錯誤或者拼寫錯誤,這些小問題其實是很關鍵的,首先,這些小問題的出現會給審稿人或者編輯一個感覺,那就是你沒有認真對待這個稿件,其二,也會延長你從投稿到接受的進程。所以要慎重!
下面來談談投稿方面的心得。其實選擇一個目標雜志可以在準備manuscript之前,也可以之后。不過兩種次序還是有區別的。如果先寫manuscript再選擇journal,好處是,寫完manuscript后,你會對你的研究工作有個更加清晰的認識,這樣選擇起journal來也就更有針對性,內容與journal的要求更加匹配。如果是先定journal再寫manuscript,好處是,你可以直接借用他們提供的tempalte,和按照journal要求的格式來寫。這樣也節約了很多時間啊。總之,各有千秋!
還是視自身情況而定吧。
關于投稿。如果覺得自己的工作創新性很強,材料新穎,性能良好,當然要沖擊高檔次的雜志了。這些高檔次的文章,有一個特點是拒稿很快。我經歷過的,比如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 還有advanced functional
mateials。這三個雜志我都沖擊過,可是都無功而反。不過他們并沒有耽誤我很多時間。AM
1周就拒,NL一周拒(不過千萬不要碰到lieber這個編輯,否則他會拖你一個月,即使沒有送審),
AFM兩周拒。雖然拒了,但不傷心啊,畢竟嘗試了,否則多遺憾啊。而且,關鍵是,人家沒有浪費咱多少時間。所以說,根據自己的實驗內容選擇雜志。我個人覺得,一個研究工作能不能發到比較好的雜志,有很大很大的運氣成分在里面。你同一個工作,有可能被一個low
if的雜志拒,但被個high if的給接收,就是這么奇怪。如果你的工作新穎度不是很強,只是很完善系統地研究一個問題,那么你就可以選擇比較specilized
的雜志。在我們燃料電池領域,比如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或者 electrochemia
acta等。這些雜志對強調比較系統的研究工作。說明某一個問題就可以了。相對來說,這些還是比較容易中的。
投稿完畢后,借下來的工作就是等待審稿意見了。其實這部分是很讓人頭痛的部分。因為大部分情況,你要跟著審稿人的思路走,要把審稿人的心情哄好,有時候甚至都要壓抑下自己的真是想法。當然,如果牽涉到很原則性,很大的理解誤差的話,還是要勇于辯駁的,否則就是對廣大讀者的不尊重了。在給reviewers
寫 comment的時候,一定要羅列清楚修改的地方和內容,最好就是給個 revised manuscripts with marked
changes這樣的文檔,方便編輯或者reviewers看到你到底修改了哪些地方,一幕了然。
從入門到發表文章的整個流程基本流水帳般流完了,希望對大家,尤其是剛步入研究大門的新手吧有點幫助。
謝謝大家鼓勵與支持! antpedia dot com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發表論文經歷科研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