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之一:妄自菲薄,自卑是論文寫作中的最大誤區。
古語說:“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意思是說肉體同草木一樣脆弱,而流傳久遠的聲名卻比金石還要堅固,所以一個有理想的人活在世上應該樹立德,著書立說。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來到這個世上又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不知有多少億,但真正留下著作的卻鳳毛麟角,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對識字者來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卑。認識自我難,實現自我更難,難就難在如何戰勝懶惰和怯懦。托爾斯泰說“天才在于勤奮”,而自卑恰恰是與懶惰、怯懦聯系在一起,如果連想都沒有勇氣、那么做就更困難了,成功當然也是不可能的。古語說“哀莫大于心死”,自卑是一種獨特的悲哀,自卑是表現多種多樣,比如有人認為寫論文的應該是資深的學者,經驗豐富,最起碼應該是課題組長才有資格寫學術論文。大家都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樣在科學面前也沒有官民之分、老少之別,人人都有權發表學術文章,談論自己的認識與觀點,愛因斯坦說:“我所理解的學術自由是,一個人有探求真理以及發表和講授他認為是正確東西的權利”。而職位高低與學問高低之間沒有必然的等號,官大學問長的說法最科學如解釋是絕對權利之下的一種種謬論,必須清楚,并不是身在學界就一定是滿腹經綸、道德高尚的學者,其中頭罩學者光環實則魚目混珠、濫竿充數的“南郭先生”大有人在,更何況古人早有定論:“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功”并無職位、年令大小限制。順便說一句,阿果獎大多數都是追認的,或者說光輝業績都是在年輕的時候創立的。僅此也足以說明大家都知道的那句古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千真萬確的。
誤區之二:“生產工作總結就是論文,而領導認可的生產總結就是好論文”。
這是大慶油田多年來學術論文評比結果所產生的一種結論性認識,客觀地講這種認識是求實是的,但對“生產總結與論文關系”的認識來說卻是錯誤的。因為生產總結只能是撰寫學術論文的基礎材料,“領導認可的工作總結就是好論文”自然也是一種誤解。幾年來的石油學會年會論文統計分析表明,誤將生產總結當成學術論文的約占90%,可見要提交一篇學術論文就必須清楚“生產工作總結不能等同于學術論文”,因為生產工作總結要求說明工作的全過程,而學術論文只要求論述工作中的新技術、新方法、新認識。
誤區之三:專題研究總結報告只要縮減一下或分成幾個,就是學術論文。
這是概念上的誤解。直接用生產研究項目作為論文主要是不能集中體現成果的核心內容,顯得題大而散。這是因為學術報告與學術論文是既有聯系又有不同的兩類著作,一個專題總結報告洋洋萬言,甚至幾萬言,但即使是最成功的研究,其精華或閃光點也只能是幾個或者只有一個,只有這種閃光點才有可能是學術論文的基礎素材,千錘百煉才能鑄就幾篇高水平的學術文章。如果你的研究只是重復了前人的觀點,雖然順利通過了鑒定,但也不可能寫出一篇有價值的文章來。
誤區之四:專題研究已經完成并通過專家鑒定,寫論文早晚、甚至不寫都無所謂。
實際情況表明,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但卻只有技術而沒有科學,新中國成立后此種狀況有所改變,但50年也沒有一項阿果獎,作為一個科技人員是應該引起最深思的。中國人對牛胰島素合成研究取得驚人的成就,但遺憾地與阿果獎擦肩而過,這是教訓。此外,論文發表的時間關系到成果的歸屬權問題,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與萊布尼茲關于微積分優先發明權之爭,官司打了幾年,而在同一天刊登出來的相同內容的文章是以投稿日期裁定所屬權的。因此,那種認為只要研究完成了,發表論文無關緊要的想法是錯最的誤。
誤區之五:論文的內容要系統、全面、字數多比字數少好。
現在各類期刊對論文都有個字數限制。對文章的水平來說不是以字數多少來評價的。比如,楊振寧的碩士畢業論文只有一頁,愛因斯坦有一篇論文只有200字,學術論文寫作的最基本要求是以說清問題為主。“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這就是說文章的裁辭要以做到沒有可有可無的字句為準則,同時要做到字去而意留。大家都知道真理是最簡單的(比如1+1=2、地球圍繞太陽轉、殺人犯律條等等),而表達真理的文章通常也是以簡單為原則的。
誤區之六:這類目題都研究了多年,不知寫過多少論文,還能寫出啥?
學術論文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具有創新性,就是要在前人研究止步的地方繼續前進。邁出的步子可大可小,但必須是新的一步,哪怕只是新的一小步,甚至是很微小的一步;創造發明可大可小、但必須有所創新,或有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或有新的資料、新的依據。雖然這類問題國內外已研究多年,但只要揮了解掌握其過去、現在的研究狀況之后,清楚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你有能力解決哪些問題或其中某一個問題,這就是你撰寫論文的基礎。常言道,繼承前人有如
“飲不竭之源”,這是科學研究、撰寫論文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最美的主題總是呈現在你面前,只要你去發現”,之所以有寫不出什么的思想,就是因為對歷史研究狀況不夠清楚,目標不夠明確所致。學術研究主要在于“研究”二字,研究本身就意味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得了的。研,就是鉆研,究,就是仔細推求,二者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學術研究既要知道已有的觀點,又要了解學術前沿,這樣,當你提出一個見解時,才會知道它究竟是不是新的,是不是前人沒有提到過的,否則的話,就有可能沿著前人走過的路又走了一遍,到頭來做了無用功、于是更加肯定了寫不出新東西的錯誤認識。
學術研究和思想創新二者要統一:學術研究是思想創新的基礎,思想創新是學術研究的目的。不經過一番苦讀、研究,創新是不可能的。至于說時間,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時間就象海綿里的水,只要擠它就會出來。寫文章,這是真正的做學問,耐不得寂寞、屁股坐不住板凳是寫不出來的,沒有苦行僧的毅力也是寫不出來的,只要你認真,花得起時間就會有所發現,問題出來了,解決總是會有辦法的,這就前進了一步,哪怕只是提出問題也是個貢獻。
日本阿果物理學獎獲得者江崎歸納了科學研究的精神素質5條原則:①不被經驗束縛,懷疑一切;②不迷信權威;③不被信息浪潮左右,自主地取舍選擇;④為捍衛科學觀點,有時要不惜一戰;⑤
不要失去年輕的感性。古人云:寧靜以致遠,厚積而薄發。要取得科學研究上的重大突破,更是要有大量的積累、因為為創新是一個承前起后的過程,必須傾其全部心智和熱情不懈地努力。科研不是打仗,它永遠不會在吶喊和喧囂中登上頂峰,它只是在孤寂中挺進,在沉默中爆發。然而,近年來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在功利主義的的科學觀念的影響下,功名、實惠、晉升、獲獎、政治需要……,石油科學負載了如此多的世俗的欲望,科學殿堂變得不干凈了,浮躁風氣甚濃,失去了科學本來具有的求真、求實的高尚境界。研究新問題難,敢于質疑權威。在孤獨和寂寞中堅守自己更難。頂尖的學術成就要有強大的人格支撐,而獨立人格的淪喪必然導致科學研究的低迷。這也是人們看了一些學術期刊的文章后都感到平平的原因所在。
誤區之七:認為論文題目越大、越潮流、語言越絕對,發表的可能性越大。
文章的題目很重要,是文章核心內容與性質的最高度簡化與概括,但題目與內容要統一,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這是好的,但要有基礎,題目驚人但內容空空、大話、套話、廢話連篇,粗制濫造、拼拼湊湊,敷衍了事,讀之如淡而無味的白水,結果是適得其反。所謂新潮也是東抄西抄,既無新數據、新材料,也無新觀點、新見解,更無新方法。加上不必要的詞句就會喪失論文的可讀性,讀起來十分別扭。例如,“絕對的”、“致命的”、“最后的”、“無與倫比的”、
“富有獨創的”、“非常有效的控制措施”等等,這些形容詞是科技論文中不允許出現的。
事實上,一篇科技論文,不可能反映出作者掌握的全部知識,所以不可能追求全面性論文的大題目。選擇較大論題,容易列眾所周知的知識,寫的大而空,不能切實地提出和解決一些新問題,寫出來的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文章,而小題目作大文章,一般說容易寫好。雖然題目可以很小,量必須有分量,問題討論的深入就是好文章。
作者在選題時,一定抓住自己在科研工作中所獲得的新認識、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抓住這些成果一個重要的小論題,或本學科中的關鍵問題,能夠深入其本質,抓住要點,從實驗(試驗)和研究過程所涉及最能說明問題的幾個方面說清論透,有獨創之處,論文就有份量、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