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和健康息息相關
資料只藏不看 大學生機械“復制粘貼”成習慣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25 15:36:36
看到人人網上一個名為《優秀外國英文網站強力推薦》的帖子,南開大學的丁星星(化名)習慣性地點擊了右側的“分享”,甚至沒有點進去看一眼帖子內容,因為她想先玩一局“植物大戰僵尸”。這個小游戲的魅力顯然要比英文網站大很多。
“反正已經收藏了,以后有時間再看吧。”丁星星解釋。采訪中筆者發現,大學校園里和丁星星一樣抱著“以后再看”心態的“收藏家”們不在少數。
只藏不看:
被“誤以為”很努力
報名中級口譯后,論壇上的、博客里的、自己下載的、朋友推薦的……各種相關的英語資料都被有板有眼地安放在丁星星的E盤里,但這些費勁搜集的資料,卻被“有時間再看”的心態隔離在她的日程規劃之外。
其實,在搜集資料這一步驟中,丁星星確實是挺上心的,尤其是在人人網上看到那些“偷來的”、“點擊過萬”、“暴強”、“超贊”之類頗有噱頭的帖子,她更是見一個收一個,似乎點擊一下就真的能“暴強”、“超贊”了。
直到考前看到一個朋友的留言:“你那么認真,一定能考過!”
丁星星突然驚醒:“我這是唬誰呢?”
其實丁星星并沒有刻意塑造“刻苦學習”的光輝形
象,可是點開她的個人主頁,《如何讓新概念文章促進我們的英文提高》、《俞敏洪說:背完這100個句子,你已經背過7000個單詞》、《太棒了!想學英語
的好好留著!》等等的分享,都給周圍人造成了她在“積極備考”的錯覺。但仔細想想,這些收藏的學習資料,丁星星一個都沒有消化。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語學院的陳品也在做了一段時
間“收藏家”后發現,單個的“復制”、“粘貼”、“收藏”在操作時貌似耗時少,但計起總和的話也很占用時間。“網上信息太‘海量’了,篩選過程中又多多少
少會被其他信息干擾,到頭來,讓人感覺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或者說在做與學習有關的事情,其實,也就是一種心理安慰,或者說是一種‘錯覺’而已。”
“每次以學習英語為借口打開電腦,最后的結果卻
都是‘只藏不看’。”考試結束,考得“一塌糊涂”的丁星星總結了這一階段的“備考情況”,“總說以后找時間看,可有時間就看電影聊天了……而且在網上學英
語,也不用手寫,直接粘到Word里,好像粘到自己腦子里那樣,可是關上電腦就像清了屏,啥也記不住。”
收藏資料:
多被“打入冷宮”
在一次整理電腦時,南京工程學院的王媛媛發現了一個名為《我愛英語》的文件夾。創建時間是“2007年7月8日”,可是最后一次是什么時候打開的,王媛媛早就忘了,如果不是新下的電影已經“存儲空間不足”,她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打開這個“塵封”的文檔。
“總是想著反正收藏了,以后找時間再看吧。可是玩的時間怎么都有,主動學習的時間擠也擠不出來……一個連續劇可以一晚上加班加點地看完,可是一個小時一集的“行測”視頻講座,要多少天才能抽出時間?”
除了英語和公務員等學習資料,“收藏不看”的內
容其實還有很多。“比如什么《女人一生的讀書計劃》、《Photoshop經典案例,5天包你從入門到專家》、《177本名著濃縮成了177句話》之類
的,”南京林業大學的楊陽打開自己的文件夾,發現很多資料自收藏之日起便被“打入冷宮”了。
“我還下了好多名家的電子書,不過一本也沒看完。當時覺得有用,復制粘貼了一大堆,卻沒多少能真正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當然不排除很多好學生整理的資料是會認真學習的,可是大部分想著‘以后再看’的人,基本上都成‘再也不看’了,網絡上的分享更是如此。”
和楊陽一樣,事實上直到國考結束,王媛媛收藏的“行測”視頻也沒看完。
“以后再看”:
也許只是借口
研一的陳品盡量以一種客觀理性的角度剖析自己和大多數同學的心態:“電腦、網絡在給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無形中使得學習變得膚淺、表象。”
“哪怕是買一本書,因為花了錢,倒是會看幾頁,
可是網絡上的復制粘貼,或者鼠標一點就可以得到的信息,反而因為其易得性而不被珍惜。”楊陽把這種原因歸咎于網絡時代知識的易得性,“有一次上課我們老師
就很感慨,說是網絡媒體把我們‘寵壞了’。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根本沒有恒心堅持下去,只是給自己找了個借口而已。”
“學習不能變成簡單的復制粘貼。”南京財經大學駱老師認為。相較于電腦帶來的便捷,駱老師卻覺得這樣的“便捷”使得學生的學習變得有些浮躁了。
在駱老師上學的那個年代,因為沒錢買書,看到覺
得有價值的內容只有靠抄。“我們那個時候,誰沒有幾大本甚至幾十本厚厚的筆記?也正是因為資料的難得和信息的匱乏,抄來的東西大家會反反復復地學習、吸
收、消化。所以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基本功都比較扎實,閱讀過的東西會深深地印在心里,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現在信息呈幾何倍數增長,易得性大大增加,可惜的
是,卻沒有人珍惜了。”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