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作科研要學會承受失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23 15:41:37/ 個人分類:科研 承受失敗
1 論文被拒,導師更難過。
老師總是快樂著學生的快樂,也郁悶著學生的郁悶。如小蘭的導師,在學術界有一定名氣,四篇論文中只有一篇被錄用,高于該會議的錄用率23%,不算差,但多少有一點遺憾。
開朗的女生,敢哭敢笑,大哭一場,就輕松了;男同學一般不好意思哭,或不會當著老師同學哭,默哀三天,唱唱大吼大叫的歌曲,心情可漸行漸好;
而當老師的不但不能哭,還要安慰學生。其思緒可能比較復雜。身經百戰的經歷中,被拒稿至少有兩三成,對拒稿是能承受的;認真的老師面對自己看好的稿件被
拒,還是會郁悶。復雜的心情中,有對學生的歉疚,有對指導過程的反思,有對科研選題的自省,年輕的老師,還期待著好的成果用于晉升,等等,一言難盡。
少見到有學生反過來安慰老師的,如果真有,老師一定會欣慰:這位晚輩真的是長大了,開始懂事了,能承受挫折了,知道關心別人了;雖然和紅燈記中的李鐵梅相比,稍晚了點, 老師還是會感到高興。
2 川菜、粵菜和機遇。
小蘭學的是我不熟悉的專業,不能對論文評審意見進行評論。多年參會和辦會的經驗表明,近百的審稿專家對幾百篇論文評審的結果,在統計意義上,一般是公平的。評審論文有如老師評閱作文,其結果和下列因素相關:
(a)
論文水平,包括選題水平和表達出的研究實力。二者中選題更重要,類似粵菜和川菜的對比,粵菜講究選材,講究原味,常常賣出好價錢;川菜技巧高、配料好,能
把不太昂貴的材料做得色香味俱佳,也能常旺不衰。如果選題材和寫作技巧這兩項水平都不高,被錄用的機會就比較小。不知道小蘭說的幾篇論文中是否包含川菜、
粵菜的差別因素。
(b) 誰評審,評審人的水平、經驗、愛好和寬嚴程度以及公正性;
(c) 誰和你一起被評審,一個評審人看到的同類文章的質量分布是評審人作比較和選擇的基礎。論文被拒,常常不是因為你不行,而是因為同類同組文章中有人比你更行。
通常被錄用的是好論文(置信度70-90%),而好論文不一定被錄用(置信度90-100%),所以,有人說,論文錄用 = 90%的實力+10%的機遇(誰評審,以及誰與你一起被評審)。
3 承受失敗是人生的必修課。
在考察學
生的非智力因素時,不怕困難,能承受失敗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學生成長過程中有許多煩惱。例如,在一年級丟輛自行車(失車),二年級失眠,三年級失戀,四年
級寫篇論文投稿被拒,稱為”失文”,可能還可舉出其它“失”。在這些課堂外的失敗和挫折中,有些是人生的必修課,有些是選修課,經歷了幾個磨難,痛苦過、
哭過、郁悶過,孩子才會長大,才知道已經得到的很珍貴,才懂得堅強,才理解親情友情的可貴。
學計算機的學生經歷過比較多的失敗,初學C程序語
言時,寫10行程序,編譯時出來的警告或錯誤可能有50條,如果把調試一次程序看作是失敗后的一次抗爭,計算機科學家是失敗最多的科學家。學計算機的學生
也許不怕編程序的困難,但在申請學生相關經費、選題做科研、投稿以及承受拒稿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其他專業的學生一樣,堅強是在一次次的退稿和淚水中鍛
煉出來的。投稿之前要有承受退稿的心理準備和失敗了再來的勇氣。
我沒有簡單地用“失敗是成功之母”去安慰小蘭。因為歷史上不乏從失敗走向失
敗,最后消亡的實例。如果對歷史事件庫作數據挖掘,“成功是成功之父”比“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支持度大得多。科研中多見錦上添花,探索里少有雪中送炭,卻
常見到一篇論文引出下一篇論文,一個成果為下一個成果奠定了基礎。
簡單的失敗還不是成功之母,失敗之后,能以敗為師而再抗爭,稱為“善敗”,有如學武功的先要學會挨打,學會在挨打時保護自己,學會在挨打后站起來繼續抗爭。善敗才是成功之母,而善敗的前提是 能堅持、不拋棄、不放棄。在這一意義上,堅持是成功的祖母。
希望我們的研究生在科研中、生活中都能堅持、不拋棄、不放棄,學會承受失敗。
相關閱讀:
- 科研路上受到啟發 (swn_nyve_vb, 2010-2-03)
- 關于科研的幾點思考 (yyid, 2010-2-05)
- 目標與過程—生活、讀書及科研 (maomi520, 2010-2-06)
- 研究生怎樣才能靜心做一流的科研 (JJSIE--NNE, 2010-2-06)
- 哪些人不適合去做科研 (entd_jps, 2010-2-08)
- 中美科研人員發現調控人體胖瘦的“分子調節閥” (hongjingzi, 2010-2-16)
- 多年科研的感悟——科研10+3條 (nancy7752, 2010-2-19)
- 碩博科研經驗——如何找到創新點 (amelican_beauty, 2010-2-21)
- 做科研的一點心得體會 (hplcangel, 2010-2-22)
- 作科研,要永遠保持樂觀心態 (swn_nyve_vb, 2010-2-22)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科研承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