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飲食和健康息息相關

    不確實驗數據的故事與大師的冒進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01 15:00:04

      1990年,輾轉去了荷蘭University of Twente,在Julian Ross的實驗室從事當時很熱的課題“甲烷氧化偶聯”反應和催化劑的研究。該反應實際上早年有人討論過,熱力學上也可行,但長期沒有多少人感興趣。1982年美國聯碳公司(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的研究人員Keller和Bhasin在Journal of Catalysis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為:“Synthesis of ethylene via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 I. Determination of active catalysts”,Journal of Catalysis 1982, 73, 9-19)引起了全世界催化同行的極大興趣,盡管他們給出的初步實驗收率很低。當時正值第二次石油危機剛剛過去,人們期望能夠從天然氣出發高選擇性的生產乙烯。也有人估算,乙烯的收率若能夠高于20%,就能夠和石油裂解路線競爭,取得巨大經濟效益。從85年開始,世界各國都設立了各種項目集中攻關研究這一課題。當時在Twente參加的項目是歐盟的一個聯合項目,有不同國家的7個實驗室共同進行。

      至90年,經過大量研究努力,這一反應在歐美做的比較好的實驗室,收率已經接近15%,但選擇性很低。而且很多實驗表明,轉化率和選擇性是互相制約的,有高轉化率的實驗結果,選擇性就低,有高選擇性的實驗結果,轉化率就低。轉化率和選擇性之乘積為收率。一個過程要工業實現,當然收率越高越好。

      記得剛剛到Twente工作,Julian安排和博士生Henk合作,坐在一間辦公室。剛坐下寒暄過后,就看到Henk拿了一篇中文文獻,用尺子量來量去,量完搖搖頭,罵一聲“Shit”,再量量,又低聲說 “Shit”。過了幾天,感覺熟了,Hank說,這篇文獻的中文看不懂,你能不能幫我翻譯翻譯,這里給的圖形中的數據互相對不上。接過來一看,原來是發表在[天然氣化工]的一篇東西,感覺十分奇特,這個期刊當時還是內部發行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拿到的。一看內容,原來是一位叫劉勤的作者發表的“文章”,其中收率超過了20%,但是同一篇文章中的圖中給出的轉化率和選擇性乘積和收率不相等。怪不得他量來量去,量完罵 “Shit”。

      記得是10月初,項目組在University of Eindhoven開會,由少壯的Guy B Marin教授(現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的Co-Editor之一)主持。會議一開始,忘了是那位先生提出的,要關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 最新發表的結果。發下來復印件一看,原來是GA Somorjai和H Heinemann兩位大師的作品(當然前面還有更年輕的作者),發表在Catalysis Letters (The conversion of methane to ethylene and ethane with near total selectivity by low temperature (< 610 oC) oxydehydrogenation over a calcium-nickel-potassium oxide catalyst,Catalysis Letters 6 (1990) 255-262)。這一文章說在600 oC左右,在這個鈣-鎳-鉀催化劑上,在水蒸氣存在下,甲烷轉化率10%,碳2以上烴選擇性100%。

      GA Somorjai和H Heinemann可是公認的大師。Somorjai著的Two Dimensional Surface Chemistry of Solids是催化領域的經典著作,他從Catalysis Letters創刊以來就任主編,他發表的很多論文改寫了催化的理論基礎,他當時已是美國科學院的院士。H Heinemann是更老一輩的催化大師,是美國工程院院士,曾經在1956-1960任國際催化大會主席,曾任Catalysis Reviews –Sci Eng的創刊主編,并為此工作達16年之久。

      他們這篇出人意料的文章發表的結果,轉化率10%,選擇性100%的意義如何呢?實際上選擇性氧化反應的難點和要點是選擇性,轉化率低一點,要是不損失原料,用兩個或多個反應器串聯,或通過加大催化劑用量提高停留時間,轉化率自然會提高。那么這一結果實際上意味著已經實現了當時世界上攻關了8年的目標,也意味著歐洲的7個實驗室全然走錯了路子(當然也包含其它大國自己的計劃,如法國的Actane等)。

      進入這一議題,各位教授神情嚴肅了起來。有的說我們可能走錯了路,有的說我們沒事干了,忘了是Julian還是M Baerns了,提出來大家且慢悲觀,既然出現了新轉機,我們應該為美國同行高興才是。同時建議在原來負責催化劑制備的實驗室安排重復實驗。這樣會議就決定了委托Julian在Twente和Manfred Baerns在德國Bohum的實驗室分別安排重復實驗。

      正好這時候,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的Kerry Dooley教授休學術假,到Twente工作幾個月,Julian就安排Kerry重復這個結果。這下,輪到Kerry罵 “Shit”了。組里一開會,就聽到Kerry抱怨,說這個文章給的條件,是一個非穩態,有時候能檢測到產物,有時候檢測不到,有時候檢測到的收率還很高。當然過了幾個月,就搞清楚了是怎么一回事。

      1991年1月,Julian在Applied Catalysis的News Brief單元給了一個評論,用了懷疑的口氣。同年的北美春季化學會大會,歐洲的幾個教授去了美國,當面向Somorjai教授提出了質疑。據說Somorjai教授說已經意識到了,也收到了其它的質疑,會盡快澄清。很快,1991年的中葉,在同一個期刊,該課題組又發表了另外一個通訊稿(Catalysis Letters 9 (1991) 395-402),投稿的時間是3月22日,正好是每年一度的北美春季化學大會的期間或前后。這一篇通訊,基于碳平衡的計算,提出了碳酸鹽的生成問題。但沒給出結論,最后以討論結尾。

      這件事的最終澄清,到了1992年的后半年,同一課題組在Catalysis Letters發表另外一個通訊(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at 600 oC on CaNiK oxide catalysts, Catalysis Letters 16 (1992) 197-201)。這次,給出了明確的結論:

      Methane coupling on CaNiK oxide catalysts at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s and in the presence of steam was studied. Previous claims of hydrocarbon selectivities > 90% with no observable loss of carbon were erroneous due to errors in measuring the outlet flow from the reactor. Runs which utilized an internal standard revealed deficits in the C and O balances. These deficits were accounted for in the buildup of solid calcium carbonate on the catalyst, which was observed by X-ray diffraction. While steam is still observed t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electivity to hydrocarbons, the yields are considerably below those previously reported.

      這一結論是建筑在翔實嚴謹的實驗數據基礎之上的。明確了碳酸鈣的生成是導致錯誤數據的原因。

      注意到在Catalysis Letters發表的三個通訊稿,歷時近3年,作者都是4人,后兩位作者一直是這兩位大師,前面的兩個作者是變化的。提出這一問題的兩個年輕作者,未能夠對公眾說明原因。最終給出明確結論的,是另外兩位年輕作者。

      今年3月,預備去舊金山參加北美化學大會,會后,會去Berkeley憑吊H Heinemann大師,在會上,也應該會見到Somorjai大師。美國化學會以Somorjai的名字命名了催化獎,今年會有同行獲得這一殊榮。

      這里寫出這一故事,希望更年輕的研究者,特別是我們的學生,對實驗數據要有足夠的敬畏心理。本文中提到的這些錯誤的數據,給同行的研究帶來了無窮多的麻煩。Berkeley的年輕研究者,用這錯誤的數據還給了兩位大師三年的拖累,也許還帶來了其它不為人知的影響。


    TAG: 實驗數據

    hongjingzi 引用 刪除 hongjingzi   /   2010-02-01 15:45:22
    5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歷

    « 2024-06-06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17238
    • 日志數: 57
    • 文件數: 98
    • 建立時間: 2007-12-04
    • 更新時間: 2011-08-16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