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書之:公務員大門該怎樣向農民工敞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07 14:43:54
從積極意義上講,能夠實現公務員多元選擇與錄用,畢竟是件好事情。但就遂寧市請農民工回鄉“當官”的消息而言,受到質疑甚至被質疑作秀,無外乎這樣兩個原因:一來公務員崗位招錄國家有專門規定,任何崗位(尤其領導崗位)按照選拔原則,不應該只是針對某一個特殊的群體;二來這樣的“招錄草根”帶有極大的偶然性,并非一種常態,很可能是選幾個典型搞個樣子,下一次還會不會搞、涉及面會不會擴大,都屬未知數。
而當地官員說,“我們面對他們公選,就是讓他們知道,家鄉在生活上牽掛他們,在政治上同樣牽掛他們,家鄉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這更讓人警惕,如果把公選干部當成了籠絡特殊群體的手段,恐怕從出發點上便有偏差了。在媒體關注之下,遂寧此舉很可能會搞得轟轟烈烈,至于將對基層民主有多大貢獻,卻讓人不敢盲目樂觀。
遂寧的創新是否就一無是處?當然不是,它最大的貢獻就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公務員招錄廣納人才,怎樣形成一個開放的體系,怎樣面向不同的人群,怎樣讓草根階層也有進入這個開放體系的可能?每年公務員考試,崗位要求動輒博士碩士,確認的時候專業要求苛刻無比,某種程度上,實際上是向很多階層關閉了大門
——農民工就是其中之一。
公務員隊伍要涉及不同領域的工作,這也決定了公務員的大門不應該密閉化,而應該“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古代都有一些包括“舉孝廉”等推舉制度,發現有能力的人,常能破格進入公職人員隊伍里。當然現在我們說這有很大的“人治色彩”,應該搞一套規則化的考試選拔方式。不過制度化的鐵尺,事實上卻“卡”住了一批
“低分高能”的草根人群。
那么,怎么探索向農民工等不同階層群體的“敞開”?“破格”當然需要勇氣,但我以為,遂寧市組織部門的“特事特辦”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充其量算是開始“破題”,卻遠遠沒有很好的“解題”,談不上從制度上探索、完善這一命題。昔日農民工當選人大代表也曾熱熱鬧鬧過,最終未能擺脫“形式大于內容”的命運,缺少的也正是有效的制度安排。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