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個話題已經有人探討過了,生物都是自私的嗎?我認為生物的本質是自私的,我覺得想證明此觀點還是通過一些現象和事實為好,通過研究我們會發現生物體確實都有把自己的基因傳播下去的沖動和欲望,有時這種欲望是極度強烈的。
根據馬斯洛對人欲望的分級定義,性--是人生存價值的基本需求。在人類社會,為了能讓自己的基因傳播下去而進行的掙扎與斗爭已經達到了極致,譬如包二奶、借腹生子、強奸和欺騙,其招式之齊全和花樣有時是難以想象的。有人統計在歐洲就有幾十萬人有成吉思汗的基因,據估計也是他老人家為了讓自己的后代能夠足夠多而做出的努力的結果吧。人類社會的例子太多了,古今中外比比皆是,過去是,現在有,將來還會繼續。那在動物界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還是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開始吧,科學家用的是與人類血緣關系比較密切的猴子,讓這么一群公猴子(具體的我也忘了多少只)做選擇,在每只猴子的面前擺設兩張不同的照片A&B。其中A是母猴屁股的照片,B是猴子最喜歡吃的香蕉的照片。結果幾乎所有的公猴子都選擇了A。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即公猴在食與性中間會優先選擇性,也就是繁衍后代作為第一要義。
第二個例子還是猴子,講的是巴西蛛猴為情變殺手。說的是在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深處生活著許多蛛猴(hippy
monkey),它們是世界上性情最溫和、種族間最平等的靈長類動物,所以還被稱為“可愛的嬉皮士猴子”。但最近
,它們中的六只年輕蛛猴共同攻擊一只老蛛猴,并將它殺死,據說此舉是為了爭奪異性伴侶。我們關心的是為什么溫和的蛛猴變得如此兇殘,原因我覺得也可以用任何物種都有把自己基因傳播下去的原動力解釋。
第三個例子依然是猴子,說的是某一地區的某類猴子,假如發覺即將與它交配的母猴剛與其他公猴交配過,這只公猴會用“手指”在這只母猴的陰道里摳幾下,目的就是把上一只公猴的精液給摳出來。這樣就方便其精子能夠與母猴卵子結合,從而使母猴懷上自己的小猴。令人感興趣的是公猴的行為方式,對于母猴來說懷上誰的小猴或許都無所謂,但對公猴來說那可要煞費一番功夫才能讓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續。
第四個例子是最近剛發現的,存在果蠅身上,科學網引文:生物學家發現,在配對之前,雌性果蠅對雄性果蠅有巨大魅力,可一旦它們結合后,雌果蠅就會失去對其他雄果蠅的吸引力,其原因一直不明。一個德美聯合研究小組最近發現,是一種性信息素的作用導致了這一奇特現象。有意思的還是存在于雄性上,原來是雄果蠅在與雌果蠅交配后會在雌果蠅身上涂了一層CH503的碳氫化合物,而這種性信息素會抑制其他雄果蠅的交配欲望。好像在向全世界的其他雄果蠅宣告:這是我老婆,你不要亂來!其目的是使其繁殖所必需的遺傳物質不會被其他雄果蠅破壞,雌果蠅也會因得不到其他雄果蠅的青睞而一心一意地選址產卵。進化到這種程度真是絕啊!想知道更多可瀏覽以下網站:http://www.sciencenet.cn
/htmlpaper/20097201415455236752.shtm;
第五個例子估計大家都很熟了,小時候在動畫片里看到過。講的是公螳螂與母螳螂交配后會心甘情愿的被母螳螂吃掉,目的是為了母螳螂在懷孕期間能得到足夠的營養繁衍下一代。生物進化到這份上或許有點悲哀和無奈吧,但為了能讓自己能有更多的后代公螳螂甘于做此犧牲。從種族長遠利益考慮著也是值得的,因為畢竟基因得以保存了。
第六個例子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不陌生的,講的是大獅子吃小獅子的故事。難道是大獅子沒東西吃快餓死了不得已而為之?小獅子沒了對獅群還有好處不成?都不是!獅子在這方面表現得就有點很自私的味道了,原來當上一個獅王被下一個獅子取代后,新獅王也就占有了整個獅群的母獅子,但上個獅王又與母獅子有了小獅子,母獅子忙于照顧后代“性”趣冷淡,這就急了獅王,唯有吃掉小獅子才能讓母獅子盡快進入發情期,進而懷上自己的“純種”,建立自己的獅威。
第七個例子是人們對變色龍變色的重新認識,改變了以往人們的看法,長久以來我們認為其變色是為了與環境融為一體、抵御天敵侵害。現在的認識是其變色是為了性,傳遞社交信號,而不是為了偽裝。看來高中生物教材要改了,呵呵。
第八個例子是講美麗的白蝴蝶的,雄性白蝴蝶也跟雄果蠅學會了同一種招式,其在與雌性白蝴蝶交配完后,還會在雌性體內留下甲基水楊酸。甲基水楊酸也被稱為冬綠油,這種信息素所發出的氣味較為強烈,能夠幫助它們挫敗其它競爭對手,確保只有自己的精子才能讓雌性的卵子受精。
第九個例子:圓蛛采取與螳螂同樣的策略,雄性圓蛛交配完后會在“做愛現場”心甘情愿地被雌性圓蛛充當“盤中餐”。雄蛛尸體的觸須(用于進食和交配的附肢)會保持膨脹狀態,很難從雌性體內拔出,成為競爭對手與這個雌性交配的一道屏障,從而有效地防范雌性的不忠行為——絕!
第十個例子路人皆知,沒什么好說的,講的是孔雀,孔雀開屏可不僅僅是為了向游客展現“他”的姿色,“他”可是有目的的哦,主要是為了吸引雌性繁衍生息。要注意這里的“美人”是雄性,這在動物界很普遍,但在人類社會卻恰恰相反,呵呵。
英國生物學家里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書對我們理解生物為何都是自私的有很好的幫助。人類之所以沒表現出像動物界那么普遍(當然其程度是絕對不亞于動物的),因為人類畢竟是經歷了千百萬年的進化的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高等生物,所形成的文化(如倫理、道德等)已經像一段特殊的DNA片段嵌入到人類的基因組中,同時也產生了相應的生物學和社會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