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科學家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1.令人欽佩的科研精神
在聽報告時,有一個科學家以味蕾為研究對象研究人的味覺,當報告結束,臺下聽眾提了一個有趣問題,問他做試驗時用的誰的細胞,他說用了自己的。當時我也笑了笑,但笑之后,也想到了科研有時需要獻身精神。歷史上著名的獻身代表者,如居里夫人,為了發現放射性元素自己整天呆在具有強烈放射性的試驗室里,最終死于放射性引起的白血病。我國著名病毒學家湯飛凡,為了證實沙眼是由沙眼病毒引起的,把分離到的沙眼病毒感染到自己的眼睛里,以驗證自己的結論。Marshall為了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是該菌為胃潰瘍的成因,喝下了帶有幽門螺旋桿菌的培養液,并讓自身感染,最后通過他的努力糾正了前人對胃潰瘍的致病機理的錯誤認識。
這些例子都說明如果想做一個出色的科學家,沒有一定的科研獻身精神是不行的,在我的理解里,獻身精神和老外常講的“focus”是一個意思,當你真的“focus”到一件事情上,也就會不知不覺的“獻身”到一件事情上。
2.對自己的科研工作的興趣
在參加poster
session的時候,當你走到一張Poster面前時,作者都會很有禮貌的說,如果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問。當你提出問題時,他們會很高興,并認真的解答。在交流中從他們的語言,面部表情中你會感受到他們對自己工作的興趣。poster
session的作者一般都是一些青年科學家,比我大不了幾歲,與差不多的同齡人交談,更有些隨性,與他們相比自己明顯的差距就是激情不夠,他們都有著一顆孩子般的好奇心,而自己還比他們小呢?好奇心跑哪去了?
3.他們的PPT
PPT現在是學術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好的PPT可以使科研工作者之間能夠更好的傳遞科研信息。會上除了一些為協會打廣告的報告者們用的文字多一點,其它的演講者都用合適的圖與文字的比例來講解他們的工作,有的放入了動畫和他們科研中的實際錄像,有的直接在電腦屏幕上手寫要點等等,這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方式,以后不僅要懂得做試驗,也要學習如何把自己的試驗講清楚,以后做實驗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積累圖片和錄像等資料。
4.他們的認真態度
在聽報告時有些大師級人物竟然在認認真真的做筆記,比如Monell化學感覺研究中心的主任Gary K.
Beauchamp教授,胡子都白了,坐在我們中間和我們一樣好像是一位正在學習的學生,這一點我非常欽佩。
當然在參加這次會議中自己意識到的不足:
1.自己還沒有真的“獻身”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中
在會后的聊天過程中,我發現這些科研成果背后的艱辛,王桂榮老師剛去國外的時候,每天要工作12小時以上,相比較來說,我的工作量要小的多,效率也低的多,自己定的計劃大多時候完不成,計劃本上一片叉號(完成的任務以√標記,完不成的以×標記),究其原因還是自己精力被別的東西吸引太多,所以以后要把自己沉到自己的工作中。
鄒承魯老先生說過:在當前世界范圍內,科學研究競爭激烈的條件下,打打停停,斷斷續續工作,是不可能超越別人取得重大成果的。此外,在科學上要有所成就,特別是如果要有重大成就,需要一個人貢獻自己的全部生命,僅靠每周40小時工作而沒有廢寢忘食地全身心投入精神也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科學家的。對于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而言,第二職業是不可想象的,我所遵循的格言是“業余愛好不可無,第二職業不可有”。
我比較欣賞鄒承魯老先生這段話,但真正做到有些難,所以有的人成了大師,有的人則漸漸泯然眾人矣了,自己唯有努力向大師們學習,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2.自己的英語語言功底還是很差
有些報告自己沒有聽的很明白,以前在所里聽報告或給老外交流時,因為時間沒有限制,所以他們都放慢了語速。在這次會議中,每位報告人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老外就會用正常語速甚至是快語速報告,這就使自己很不適應。但究其原因還是自己的英語功底打的不牢,聽到英文句子,總要在腦子中翻譯成中文才能理解,這就好像多了一個“中繼站”,反應當然慢了,以后要努力練習,撤掉這個“中繼站”。還有英文的詞匯量還是不夠,以后應該在這方面也不能放松。
3.自己的科研思維還不夠發散
在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研究者們用了不同的方法來研究味覺和嗅覺,如有個日本科學家,用機器人模仿昆蟲,所以有些奇思妙想需要自己去發散自己的思維,而不僅僅是局限在自己的領域里。以前有位科學家說過,學科交叉的地方是可能出成果的地方。如何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可能比較難,但成功了可能就是令人振奮的工作。
4.自己的勇氣呢?
在會議上,自己也有些疑問,并且想提問,可是自己卻最終沒有勇氣舉起手來提問,最大的原因是怕自己的問題太愚蠢,天下沒有愚蠢的問題這個道理我也懂,可就是沒有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這是一個以后要解決的大問題。
5.自己的知識面太狹窄
在會議上,有很多關于脊椎動物味覺和嗅覺信號通路研究的工作,自己沒怎么聽懂。主要原因是因為自己覺得脊椎動物味覺和嗅覺信號通路與昆蟲的有差別,自己現在的工作主要在昆蟲上,所以平常就沒有太關注脊椎動物味覺和嗅覺信號通路,以至于好多專業詞匯不認識,在報告上看來,脊椎動物味覺和嗅覺信號通路與昆蟲的主體架構是差不多的,如昆蟲的觸角葉和脊椎動物的嗅球在處理各自信號的地位上是對等的。所以一方的研究對另一方也有指導意義,以后要注意惡補一下,不然就“營養不良”了。
最后,自己雖然有很多還需要提高的地方,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與他們對比后自己的優勢在:
1.自己所在的研究所的條件的優越性
動物所的硬件設施應該和國外的研究所不相上下,比起國內其它大學的研究室或研究所要優越的多,所以不要有借口說硬件設施跟不上,做試驗才是硬道理。
2.研究系統的優越性
以昆蟲為模式動物研究嗅覺和味覺,有以下幾點好處。
① 昆蟲的神經系統較脊椎動物的簡單,可以較容易的進行神經通路的研究。
② 在人工培養的狀態下,昆蟲的世代交替較快,可以不間斷的進行研究。
③ 昆蟲的種質資源非常豐富,可以進行不同物種間的比較研究。
3.自己還很年輕
自己以后可能達到甚至超過他們的水平,也可能如他們的水平,但是最重要的是現在我還年輕,什么都還是未知數。
在這次會議中自己還學到了其它的很多東西,如學到了一些科研的基本知識,如人的味蕾細胞如何發揮其作用,什么叫hemichannel,昆蟲大腦的解剖結構,現階段PBP的研究情況等等,也學會了一些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特別是與老外的交往,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