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信息科學研究所(ISI)基本科學指數(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
數據庫2009年11月1日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科學院過去10年(1999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
發表SCI論文數12萬3593篇,首次超過俄羅斯科學院(12萬3480篇),躍居世界科研機構和大學第一名。美國哈佛大學(9萬7011篇),德國馬普協會(7萬0336篇)分列3,4名。總引用次數方面,中科院以77萬5040次,在全球排21名,在全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則高居榜首。
篇均引用次數有所改觀,由去年的5.63次/篇升至6.27次/篇。引用次數少,特別是篇均引用次數少,一方面反映了論文的影響力較小,另一方面也與新增論文占的比例較大,引用高峰期滯后有關。預計論文引用情況將在今后3-5年左右的時間內有較大的改觀。此外,有不少中科院的學者將中科院的英文名稱(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寫成Academia
Sinica(臺灣“中央研究院”英文名稱),也影響了中科院的SCI論文統計數據。過去十年臺灣“中央研究院”發表SCI論文數1萬1529篇,總引用次數11萬4140次。
主要學科具體情況如下:
一、化學領域
SCI論文總數3萬2784篇,首次超過俄羅斯科學院(3萬2499篇)躍居首位,遙遙領先于德國馬普(1萬1175篇)和法國CNRS(8267
篇);SCI引用總次數達到24萬8679次,比三年前(9萬4730次)增加163%,超越德國馬普協會(19萬5651次)和加州大學伯克力分校(13萬9202次),排名1位。篇均引用次數由去年的6.72次/篇提高到7.59次/篇,在全世界上榜的919家單位中排名750名。
二、物理領域
SCI論文總數2萬6255篇,仍排在俄羅斯科學院(3萬0741篇)之后,在全世界科研單位中排名第2位;SCI引用總次數達到15萬5312次,排名第4位,與排在首位的德國馬普協會(25萬4051次)仍有較大差距。篇均引用次數為5.92次/篇,在全世界上榜的667家單位中排名631名。
三、地球科學領域
SCI論文總數9025篇,在全世界科研單位中排名第2位;排在中國科學院之前的仍然是俄羅斯科學院(1萬3823篇)。SCI引用總次數達到5萬
7439次,排名由去年的全球8位升至第6位。篇均引用次數由去年的5.84次/篇上升至6.36次/篇,在全世界上榜的435家單位中排名420名。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四、環境與生態領域
SCI論文總數4857篇,首次超過USDA(4724篇),在全世界科研單位中排名第1位。SCI引用總次數達到2萬7289次,比三年前(6957
次)增加292%,排名升至12位。篇均引用次數由4.90次/篇升至5.62次/篇,在全世界上榜的524家單位中排名521名。
五、數學領域
SCI論文總數2491篇,在全世界科研單位中排名第3位;SCI引用總次數達到8540次,排名由原來的11位升至8位。篇均引用次數由去年前的3.07次/篇升至3.43次/篇,在全世界上榜的189家單位中排名149名。
六、生物與生化領域
SCI論文總數5615篇,在全世界科研單位中排名由去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4位;SCI引用總次數達到3萬7429次,排名由去年的102位升至79位。篇均引用次數由5.91次/篇升至6.67次/篇,在全世界上榜的697家單位中排名690名。
七、計算機科學領域
SCI論文總數2019篇,在全世界科研單位中排名由去年的第5位升至第4位;SCI引用總次數3628次。篇均引用次數由1.65次/篇上升至1.80次/篇,在全世界上榜的328家單位中排名31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