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中國,像鄒曉兵這樣期滿出站的
博士后還有很多。他們年齡大多集中在30歲左右,出站后“順理成章”地 從事了
研究工作。
“從事博士后研究是博士生向獨立科研人員轉化的重要階段。”去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正在清華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的李成旺說,獨立研究應是博士后科研人員必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博士后和博士生不同,博士生階段導師還會事無巨細地加以指導,很多想法都是導師提出的,自己還沒有一個獨立的學術思想,但是在博士后階段,與合作導師之間更多的是一種同事、合作關系,可以平等地討論課題研究的方向等問題。”在清華大學做博士后期滿出站的趙霞女士說。
但是,博士后在研究工作的自主程度卻有著很大差異。據2005年西格瑪博士后統計報告
(Sigma Xi Postdoc Survey)對美國46個研究機構的7600名博士后調查顯示,38%的博士后和項目負責人共同提出研究計
劃,35%的博士后則稱他們的項目負責人完全或大部分控制了項目進展,另外有1/4的人表示他們能完全獨立開展研究。
早日確立研究的領域,選定課題并申請好經費是博士后開展工作的迫切愿望。“博士后的選題很重要,應該選一個比較前沿能夠提煉出
科學問題的課題,選了一個好的課題等于課題完成了一半。”鄒曉兵說。
實驗室的硬性條件也同樣關鍵。“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博士后發現自己的實驗室或設備不是最適
合自己的。” 北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后辦公室主任Anderson-Thompkins說,“盡早詢問項目負責人的研究計劃,清楚表達你的預期想法是重要
的。有的項目負責人鼓勵你開展獨立研究,但也有一部分實驗室都不允許用這些設備作自己的實驗。”
建立信任是重要的一步。談到如何開始自己的獨立研究工作,鄒曉兵說:“首先你要保證合作項目能高質量地完成,同時也要注意合作和團隊意識的培養。”
“向項目負責人表示愿意負責任的工作,確保工作保質保量地完成,然后再提出給予你更多獨立研究空間的要求。”這是Anderson-Thompkins給出的建議。
多方申請研究經費
博士后開展獨立科研的重要條件之一便是獲得充足的經費。政府撥款、私人基金會、研究所基金等都應當是研究資金的來源。
2006年,
美國國家
衛生研究院(NIH)啟動了一項名為“獨立之路獎金”的項目。該項
目獎金包括培訓經費和NIH給研究員的接待獎金——RO1研究基金(Research Project Grant)。從2007年至2011年,每年將
有150至200名博士后獲得這項獎金。“獨立之路獎金”首先在為期兩年的時間里給博士后每年5萬美元的津貼(另加福利、材料費和旅費),到第3年,當其
職業級別提升時,再為他們提供每年25萬美元的研究基金。
2007年11月30日,為了推動歐洲研發活動,歐盟委員會推出了瑪麗·居里行動計劃。
投入近50億歐元,到2013年結束,這一計劃將使7萬名研究人員和學者受益,且設立了專項基金鼓勵博士后選擇外國的研究所開展研究。同時,歐盟研究委員
還提供5年經費幫助其他國籍博士后在歐洲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基金足以啟動一個獨立的小型研究小組。
目前,中國為博士后提供了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
自然科學基金等申請項目。其中,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對博士后資助比例為每年進站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資助等級分兩檔,一等資助5萬元,二等資助3萬元。
“經費是制約博士后開展研究的最關鍵因素,中國的博士后研究經費主要靠申請國家基金和研
究所經費撥款;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博士后制度受市場機制調節的影響比較大,有相當一部分研究是企業和私人基金資助。中國企業參與程度還比較低,資助
標準也
要低于發達國家標準。”趙霞告訴《科學新聞》。“由于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方向的博士后更多地從事基礎理論研究,與理工科類相比,獲得研究經費的渠道
和額度也相應地少一些。”李成旺補充說。
中國博士后主要是由一部分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接受國家或各方面資助,設定一些崗位,自主決定人選、研究課題、經費調配等。隨著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國博士后招收、資金來源和管理方式正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企業也可以申報博士后工作站參與到博士后資助中來。
雖然能拿到為數不少的研究經費,但并不意味著這是“免費的午餐”。“當然,這不能出錯,如果出現問題,你就是唯一的負責人。”負責管理博士后獨立研究網站的柏林社會科學家 Chris Armbruster說,“如果你做得很好,你也將得到更多的工作機會。”
讓合作導師支持你的研究
從事博士后研究是青年學者進一步走向科研專業化的重要途徑。談到獨立科研能力,李成旺
說:“獨立科研的能力應體現在要熟悉自身科研領域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準確捕捉該領域的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選擇前沿課題,確保學術研究的前沿性,力爭突破
前人的理論局限。進而完成從博士生到獨立研究人員的實質性轉變。”
“只要你的想法有意義,能夠做出成果來,導師一般都很愿意鼓勵和支持你開展獨立科研。”鄒曉兵說。他還提到,博士后導師也會提供一定的科研條件和國內外的交流機會,督促博士后對研究課題進行獨立思考,提煉出工作成果并發表出來。
“合作導師的任務是鼓勵博士后獨立開展創造性的學術研究,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選題方面。我在進站之前對合作導師的研究領域作了深入了解,他的研究領域和我的非常匹配,所以我們現在的合作研究進展得很順利。”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劉榮博士告訴《科學新聞》。
每一個合作導師培養博士后的方式不盡相同,博士后進站后獨立研究能力的培養和合作導師的
支持程度有很大關系。“博士后開展獨立研究的困難之一就是協調與合作導師的關系,既要完成合作導師的研究任務,也要取得他的支持,獲得自由開展獨立研究的
空間。”趙霞女士提到,她期滿出站后,依然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合作導師繼續合作,保持著長期合作的關系。
另外,一些博士后工作站的管理規定中,在博士后的待遇問題上合作導師有一定的決定權,因此,“和合作導師保持良好的關系不僅能給獨立研究工作帶來很大空間,也讓自己的待遇有一定的保證。”趙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