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一到大學,許多中國學生學了那么多年英語,但是實際上根本不敢開口講英語,這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一些接觸過中國留學生的英語語言專家指出,中國留學生的語音、語調可以說是"perfect",只是表達能力很糟糕。
事實上,中國的高中畢業生所具備的詞匯量就足以讓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了。有這樣兩個數據:英國***曾經公布過這樣一個數字,說一個英國農民一輩子常用詞匯不到1500個,但是他日常生活中所要表達的東西和一個感情豐富的偉大詩人是沒有什么不同的;***有一個"Voice
of America Special English
program(特別英語節目)",一大特點就是它僅用1500基本詞匯來表達國際舞臺上所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而且非常準確、及時。普通的中國學生在高中畢業時,詞匯量已經達到
1800個左右,所以說只要對自己充滿自信,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根本不成問題!
事實往往就是如此:"你開口,就成功!"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對自己充滿自信。
思維差異
"思維差異",是指以我們中國人與英語為母語的人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例如,許多同學閱讀《China
Daily》(《中國日報》)和《The 21st
Century》(《21世紀報》)的時候感覺很輕松,而在看境外期刊的時候(即使對比中文報刊的相同一件事的報道)讀起來都會覺得很吃力,這就是由思維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
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由淺入深,到最后再說重點;而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一般是比較直接的。這就是中國學生在讀《中國日報》和《21
世紀報》時感到很輕松的原因-盡管它們也是用英文寫的,但是閱讀時經常能讓人感覺到思維方式是中國式的,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說,就是"血和肉是英語,但是骨架子是中文"。這種"思維差異"需要在平時的閱讀中不斷地感受、體會,積累英語中對各類事件的描繪和闡述方式,才能在表達中運用自如。
文化概念
中國學生一般認為,學英語就是要學好語音、語調、語法和詞匯。有很多同學問我:"胡老師,我的語音、語調perfect(完美的),我的語法ac
curate(精確的),我的詞匯量huge(巨大的)。我的英語可以算是優秀了嗎?"事實上,即使是詞匯量非常大,語音、語調、語法都沒有問題,也并不能表明這個人的英語水平高。英語學習還要加上一個元素-文化。所以,有一些同學在課堂上表現很優秀,但是到了真和老外溝通的時候,卻"quite
at a
loss"(不知所措),這是由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的。下面我舉兩個例子:例如,我為同學們講了兩個半小時的課,就會有同學說"胡老師,您辛苦了!"(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會認為這個學生很懂事,很體貼人);若講課的是一位美國教授,下課后有學生對他說:"老師,您辛苦了!"他會認為這是對他的一種侮辱(an
insult of his
intelligence)。他會想:"難道我一個堂堂的教授連兩個半小時的課都講不了嗎?"他會覺得你是在懷疑他的能力,是在諷刺他、侮辱他、打擊他(正確應該說:"Did
you enjoy your class?"或"Did you have a good
time?")再舉一個例子,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翻譯,陪同老板去機場迎接來自美國的"Businessman",你的老板對客人說:"您一路上辛苦了!"
而你翻譯"You must be
exhausted"(你一定辛苦了;你一定筋疲力盡了),客人會覺得自己的身體是不是很差、很虛弱,人家才這樣問自己;若是你是一個合格、稱職的翻譯,你就應該說"Did
you have a good night?"或"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這樣,中文與英文從"文化概念"上來講才是對等的)。
這種文化上的錯誤比語言上錯誤還要厲害
--語言上的錯誤只要不影響表達,就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文化是一種"載體",是一種"情感",文化的錯誤會給對方造成傷害,對說話者來說也是一種損失。
對照對比
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學習英語和小孩子學習英語有本質的不同:小孩子學習靠模仿,有什么就學什么,接觸到什么就說什么;而大學生作為成年人,能夠進行邏輯思辨,能夠進行對照和對比。在對照和對比中學習一種外語,是我們成年人最大的優勢,我們本身已經有了漢語基礎,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可以在對照對比中進行:英語中跟我們漢語相同的地方,停下來思考一下;跟我們漢語不同的地方,更要停下來仔細琢磨一下。
很多同學學習英語只能停留在理解的階段,到了表達的時候--說和寫的時候就不行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實際上,四級作文要求
100個單詞,六級作文要求120個單詞,考研作文也是2001年增加到200個單詞。為什么這么簡單的要求對于大學生們卻顯得那么艱難呢?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濃咖啡"應該怎么說?中國學生可能會說成"powerful
coffee"或是"strong coffee",但英語中說的是"black coffee";再例如說,"強硬政策"說法應該是"tough
policy",但有許多中國學生會說成"strong policy";要翻譯"在校園里"這個詞組,許多同學都會用介詞"in",但是英語中說的卻是"on
campus"......這些正確的表達方式中國學生都是見過的,只是因為在看的時候沒有停留,沒有進行對照和對比,沒有思考和強化記憶。
中國傳統的文化是一種農業文化,而牛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我們說一個人說大話,夸口的時候說他"吹牛"。翻譯成英語應該是"talk
horse"(英國文化是一種"馬"的文化)。當看到這個短語的時候,你就應該注意:首先,它用的是"馬",而不是"牛";其次,在"horse"這個可數名詞前面,既沒有定冠詞,也沒有不定冠詞,這是英語中的一種習慣用法。再舉個例子,亞洲最發達的四個國家和地區稱為"亞洲四小龍",有的同學把它翻譯成"the
four dragons of
Asia"。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帶有迷信、宗教色彩的東西,甚至是帶有消極意義的東西(雖然最近十幾年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逐漸樹立起自己的形象,西方社會逐漸了解了中國的"龍"文化,開始知道中國人是以"龍"作為自己的圖騰的),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仍然不能接受"dragon"的這種"positive"(下面的)形象。在英語里,"亞洲四小龍"的正確說法是"the
four tigers of Asia"(亞洲的四只老虎)。其實,這個說法中國學生在讀《中國日報》《21
世紀報》的時候一定都見過,而且當時也看懂了。之所以在表達時候出現錯誤,問題還是出在讀的時候沒有思考,沒有進行對照和對比。
從句子和語法方面來講,漢語和英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漢語是一種"意合"語言,各個概念之間是靠意義連接起來;而英語是一種"形合"語言,每一句話都強調語言形式的標志和標記。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依靠"對照對比"來了解這兩種語言的差異,從而達到真正掌握英語的目的。舉個例子:中國學生在用英語寫作文時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用逗號來連接兩個句子--"他經常不打招呼就用我的東西,這是非常不禮貌的。"這兩個句子是用逗號連接的,有的同學把它翻譯成英語的時候就寫成了:"She
always borrows my things without asking me, It is very
impolite."用逗號連接兩個英文句子顯然是錯誤的。把逗號改為句號是一種糾正方法,或者"She always borrows my things
without asking me, which I consider is very
impolite."(即把后面那個句子變成一個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用"which"來指代前面的現象)。在中文里是可以一個逗號逗到底的,有時甚至一個段落只用一個句號,中間都用逗號。所以說,英語是非常重視語言的形式的。另外,中文在表達時講究通過重復詞匯來加強意義,增強表達效果,例如說,"我瘋狂地愛上了她,她也瘋狂地愛上了我"這個句子在中文里是沒有任何錯誤的。但是翻譯成英語
"I fell madly in love with her and she fell madly in love with
me",就絕對是一種失敗的表達方式。英語在這種句法結構中是講究省略的,應該說"I fell madly in love with her and she
with me."(中文里常見的意義重復在英語里是不允許的)。始終保持在對照對比中學習,英語水平的提高就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了。
文化意識
學習一門語言就意味著學習一種文化,你學這門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是為了能使用它,而不僅僅是應付考試。所以學語言不能只學語言規則,還要學交際的規則,說話的規則,也就是"speaking
rules",還要有"文體意識"。
什么是"文體意識"?用我們中國的一句俗話來說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根據不同對象來確定自己的表達方式。例如,我對于學生來說是老師,對于妻子來說是丈夫,對于孩子來說是父親,對于父母來說是兒子,而對于學校里的老師們來說又是同事。在這些不同的人面前,我有不同身份,用不同的語言方式與他們交流。
我們在說漢語時為了適應不同的說話對象都會自然地調整自己,學習英語也要注意這種"文體意識",否則,即使你說話沒有語言上的錯誤,人家也會覺得你的話不得體。例如說,我到別人家里去作客屋子里很熱,若是我和主人不很熟悉,我就不會說"Please
open the window!"(嘿!把窗戶打開),因為這樣會讓人覺得我沒有修養。我會說:"It' s very hot
here."主人聽了就會把窗戶或門打開。使用語言不一樣,但是目的和功能是一樣的。我在英國的時候,經常有意識地到公共場合去"overhear
others"(外國人不會沒事天天來陪你練英語的,只有自己制造環境才行)。有一次在公園里散步,我發現英國的夫妻吵架很注意"manners",比較講紳士風度。中國夫妻吵架一定是"very
noisy",而英國夫妻吵架則調子相當低沉,不會影響到別人。再例如,大人讓小孩穿上鞋子怎么說?中國學生會毫不猶豫地說:"Please put on your
shoes",但是英國人只說"Shoes on"(很簡單)。而且,英國人說"謝謝"時也不像我們用"Thank
you",他們經常說的是"Cheers"。在餐館里面吃飯,伙計端了東西給你,會對你說 "Cheers"。"Cheers"--在英國就等同"Thank
you"!
英語句子是永遠學不完的,只有自己不斷地去觀察和體會,看看自己所接觸的聽力和閱讀材料中,人物處在一個什么樣的場合,他是怎樣說話的,并且把它記住。這樣,你在表達的時候才能做到既準確、又得體。
詞伙關系
所謂"詞伙關系"(word
partnership),是指一種記憶詞匯的技巧。很多同學背單詞時只是背詞匯表,背的時候很熟練,往往看了上一個就知道下一個是什么了。但是到了需要表達的時候,這些詞匯卻往往用不上,寫出來的文章詞匯貧乏,缺乏感染力。"詞伙關系"是教你如何記住并學會使用單詞的技巧--在背單詞的時候,不要孤立地背一個詞,而是要把它放在句子中,看它與其他詞之間的
"詞伙關系"。
讀文章時,要注意哪些形容詞和名詞互相搭配,哪些動詞和副詞互相搭配,哪些動詞和介詞互相搭配。中國學生背了無數個形容詞,但是在寫作時候,只會用"important""great""good"和"bad"
這么幾個,在強調的時候只會用"very"。而像"extremely"、"completely"、"totally"、
"dramatically"這些詞卻不會用。原因是在學英語的時候沒有細心觀察這些詞應該用在什么樣地方。例如說,"激烈的競爭"可以說"intense
competition",但是有些中國學生在說和寫的時候卻只會使用"great
competition"。再例如,"巨大的變化",有些中國學生一定會寫成"great change",而英語中的說法是"dramatic
change""change dramatically"。
學習英語時,一定要記住"詞伙關系",也就是一個詞和周圍的詞的關系,好像觀察周圍哪個人和哪個人經常在一起,只有這樣你的文章寫出來才會出彩。有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說過:你說的英語必須是聽人家這樣說過的東西,你寫的英語必須是自己讀到過的東西。只有這樣,你的英語才是地道的!
無論學習什么,只有策略和技巧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刻苦學習的恒心和毅力。
最后,祝愿在英語學習的道路上求索的同學們終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