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由
日前,在福州召開了盛大的色譜分析學術會。現在春暖花開了,全國分析化學學術活動將再次活躍,且必是精彩紛呈。
學術活動當然由德高望重的老分析化學家掌舵,并作高水平的學術報告,以便使到會者獲滿意的收獲。參會者必將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電影導演有一代,二代,三代……之分,
分析化學家有一代,二代,三代……之分嗎?
筆者寫此短文,拋磚引玉,向諸位請教,即我國的分析化學家如何分代?
二、我國分析化學家的代
《分析化學》雜志有一個很好的活動,即對80歲的老分析化學家,院士級的,德高望重的,真才實學的專家在雜志辦個紀念活動。例如,已辦過的有黃本立等先生,今年將是汪爾康先生。
現試圖劃分一下我國分析化學家的代:
(1)第一代
這是指上世紀1950-1959年本科畢業的專家。
(2)第一代A
這是指上世紀1950-1955年本科畢業的專家。
(3)第二代
這是指上世紀1960-1969年本科畢業的專家。
(4)第二代A
這是指上世紀1960-1965年本科畢業的專家。
注:1965年尚未文革,也可以認為是文革前畢業的專家。
(5)第三代
1970-1989年本科畢業的專家。也就是說,年富力強的中年專家。
(6)第四代
1990年(含)以后本科畢業的朝氣蓬勃的年輕專家。論文表明,他們非常有才華!
說明:1950年以前本科畢業的專家,因人數太少等原因,不另外設代了。
三、實例
我南京大學極譜分析授課老師,高鴻先生應為第一代分析化學專家,嚴格來說是第一代A。
我國目前分析化學領導人物、德高望重的汪爾康先生以及已故的殷晉堯先生應為第一代。
我友人龐國芳院士,應為第二代。
再有:王海舟院士應為第二代A。
按此說法,我1963年畢業是第二代A。
四、分析化學家的責任
細心的網友可能知道,我的博文中只有“分析化學工作者”,從未有過“分析化學專家”一詞的出現,因為對“分析化學專家”這詞心存敬畏!
若說我是分析化學教授,因為我在很多場合、學校作過報告,帶過研究生,這“教授”我能接受。
若說分析化學專家,心里有些抗拒,因為在我心目中“專家”比較神圣。
當然,現在“專家”有些泛濫之勢,君不見:
食品安全一旦出問題,即有年齡不一的專家表態:“沒有關系的,不會影響健康……”
電視臺30歲剛出頭的歌唱演員,主持人說是“年青歌唱家”;
北京某醫院在介紹醫生的公示欄中,各個科(例如,心內科)“知名專家”一大片,比副主任醫師都要多,給人印象阿貓阿狗大夫都是知名專家。
日前,在《新京報》上,某知名日報原副總編輯寫道:“專家被企業收買……”
當然,我國分析化學專家/教授的名聲要好得多,不會被收買,大多德才兼備。
五、老分析化學家的責任
如上所述,1970年之前本科畢業的分析化學家,也就是說第一代、第二代分析化學家,年齡都是7旬了。我高興的發現:在不少重大學術場合仍很活躍,學術報告的水平很高,精力很充沛,真正德高望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但是,也會遺憾的看到,個別老分析化學家在做科普式的報告。因為不進圖書館,不進實驗室,不能為自己添加學術養分,令臺下聽眾為他捏把冷汗。
老分析化學家,99%以上是好的。我認為我國老分析化學家的榜樣是:
汪爾康先生
俞汝勤先生
陳洪淵先生
龐國芳先生
鄧勃先生
我祝他們健康、長壽!
六、期望年青分析化學家
期望年青的分析化學家超過老同志,俗話說:后浪推前浪……
網上看到,目前在福州召開的全國色譜會,中山大學李攻科教授給優秀的年輕分析化學家頒獎,心里一陣高興。
最后,也期望大家對我這個分析化學家的劃代方法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