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分析;中藥與天然藥物質量控制;有機小分子及體內藥物分析;多肽及反義核酸藥物研究與評價
【手性科普】Left or Right, a big problem
查看( 621 ) /
評論( 5 )
相關閱讀:
- JASCO榮獲2007“分子手性獎” (admin, 2007-7-17)
- 《應用化學》—楊恒權楊啟華李燦等—固體手性催化劑 (admin, 2007-8-23)
- 手性藥物的分析型和制備型HPLC分析方法 (dingdang, 2008-1-03)
- 前沿講座:方法手性藥物及手性技術 (dingdang, 2008-1-03)
- 有關手性分析技術的圖書介紹(國內-中文書籍) (aa_tang, 2008-1-06)
- 有關手性分析技術的圖書介紹(國外-英文電子版下載) (aa_tang, 2008-1-06)
- 商品化的手性色譜柱介紹(一) (aa_tang, 2008-1-22)
- 商品化的手性色譜柱介紹(二) (aa_tang, 2008-1-25)
- “手性中國2008”學術研討會(Chiral China 2008)會議通知 (aa_tang, 2008-7-12)
- 2008年手性分子起源與識別學術研討會 (aa_tang, 2008-9-26)
TAG: 手性
aa_tang發布于2008-10-04 14:01:46
- 回復 #1 aa_tang 的帖子
續上
而對于左右的概念,并不是人們一出生就能辨別清楚的。孩子在五歲時都還不能理解左右的含義,直到七歲才能明白左右的差別。瑞士心理學家奧吉斯特?讓?皮亞杰認為孩子理解左和右需要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我中心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孩子們只能從他們自身角度來理解左右。在第二個階段里,孩子會理解到他們所見的左右并不一定與別人認識的左右相同。而在第三個階段,左和右被看作是物體之間的關系的性質,而非物體自身的性質。只有在這“完全的客觀性”階段,左與右才達到了成熟的理解。
即使到了成年時期,有些人對于左右都不能那么輕易辨清。很多實驗已經證實,許多的動物無法區分左和右。因為人類有一個不對稱的大腦,而動物的大腦是對稱的,一個對稱的大腦無法區分非對稱的刺激,或是作出非對稱的反應。所以那些有著較為對稱大腦的人,在分辨左右這件事情上會覺得有些困難。但如果左右分辨能力喪失的話,對自己的生活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會出現書寫困難,在書寫英文的國家里,這些人無法分出“b”和“d”,“q”和“p”。中文也是有對稱的字,比如“人”和“入”。而計算數字上也會出現問題,無法分清是左邊百位數字代表較大數目還是右邊個位數字。而當我們分不清左右的時候,說明我們的腦部出現了損傷。
人的左腦與右腦,成全了整個的人類世界。左右腦是控制著相反身體的兩側。右腦掌控著人們的感覺世界,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等。而左腦涉及的是我們的邏輯世界,包含了詞語、符號辨別、分析能力、抽象事物等等。可以說一邊是感性,一邊是理性,這樣完美無缺的配合著,讓我們真實的感受著我們的生命存在。
遺忘的左右
這個世界被二元論劃分成了兩類,不是高就是矮,不是好就是壞,不是明就是暗。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都很難分清這其中的界限。對于左右的選擇,我們卻總是偏向右的。我們習慣用右手握手,舉起右手宣誓,或者把貴客安排在右手邊。這或許基于太陽是從東方,也就是右邊升起。右,也就被賦予了光明溫暖的含義。在許多印歐葬禮模式中,尸體都會向著東方或者南方擺放,象征著再生。右代表了很多的高貴榮耀,很多文化中右代表著男性,左代表著女性。但在中國則是有“男左女右”的說法。有傳說是因為中華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盤古氏的雙眼所變,日神是盤古氏的左眼,月神是盤古氏的右眼。從中醫的角度上說,則是男子取氣分脈與左手,女子取血分脈與右手。但不管怎樣,中國也是有著“旁門左道”,“意見相左”的看法的。也有科學研究指出,人們對于右的偏好來自于天生的選擇。
在生活里,究竟還隱藏著多少的左與右呢?現在世界上大部分社會中書寫都是從左到右,但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有著從右到左的書寫習慣,但并不僅僅是中國。古希臘在公元前6世紀,改為了從左至右的書寫方式。很多地方的書寫方式都是一直在演變著的,最后終于規定了一個固定方向。而從左到右寫字,顯然是一種方便右撇子的行為。
駕駛也是需要分清左右的。《右手,左手》的書中附注了兩張地圖,在上面顯示了1919年和2000年世界上在右側和左側駕駛的國家。很明顯的可以看到,很多本來在左側行駛的國家,慢慢的都改為右側行駛了。有些國家是為了和鄰近國家統一,方便國際交通。
在政治上也有著左右的區分。而“左翼”、“右翼”這兩個詞匯是出現在1789年法國新國民大會。當時執行官在作出決策時,是以激進派坐在首席執行官的左側,溫和派坐在中間,貴族保守派坐在右側來進行的。從現代歐洲民主選舉中可以看出,右翼黨獲勝的次數要高于左翼黨。這多少也與人們腦中左與右的象征有關。但另一方面,已經發展平緩的西方國家也已大多不再需要激進的革命了。
也許右撇子是不會去注意生活中處處在為自己而設計。剪刀其實是為右撇子設計,用左手使用剪刀總會感覺不舒適。微波爐的按鈕放置在右邊。電腦的鼠標總是放在右側。還有衛生間的馬桶邊,手紙一貫是在右手邊。這一切都被右撇子看作理所應當的事物,左撇子卻似乎在承擔著努力習慣的過程。
但也是有著左手的世界。提線木偶據說大多都是左撇子,有人說是因為提線木偶的設計者杰姆?亨森是左撇子的緣故。但更多人認為,因為提線木偶的頭部最難控制,所以操控木偶者用右手來操作,左手則在操控木偶的手部。眾所周之的《泰坦尼克號》中是只建造了半艘船身的,另一半船身的展現需要在后制中左右反轉,而電影拍攝時選擇了制造船的右半邊,但在人們上船的時候,按照慣例應是從船的左側上去,這樣只能繼續用右邊拍攝,在后期再反轉為左側。但是反轉的不僅僅是一艘船了,整個世界都被反轉到了左邊。仔細觀察可以看出,那些與自己親朋好友告別揮手的人們,統統變成了左撇子!
很多時候人們也是在追求著對稱性的。許多布料圖案都是左右對稱。北京城更是以左右對稱的形式而建造。這反映了人們追求和諧美好的心愿。但在現實中,總是沒有完美的對稱,一切總是在左右不均中尋找著平衡。
克里斯?麥克馬納斯教授的這本書中論述了眾多關于左右的話題,不僅僅是我上述提到的這些。里面還附有許多圖片注解,是很吸引人的一本科普讀物。當然用科學的角度看問題,所有的科學理論都還未有定論。對于那些我們還未揭開謎題的事物來說,我們現在知道的事物真是不值一提。而當自己探索的越深入,越覺得自己的無知。就像蘇格拉底所說:“我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
[ 本帖最后由 aa_tang 于 2008-10-4 14:12 編輯 ]
aa_tang發布于2008-10-04 14:08:52
- 回復 #2 aa_tang 的帖子
《右手,左手:大腦、身體、原子和文化中不對稱性的起源》書評——Dr.劉華杰
克里斯?麥克馬納斯對我們的身體和社會的不對稱性進行了引人入勝的探索。為什么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但心臟卻在左側?為什么男性的睪丸不對稱?為什么大多數提線木偶都是左撇子?通過對這些奇妙有趣的問題的解答,麥克馬納斯為讀者獻上了一本充滿樂趣、令人愉悅的好書。——《觀察家評論》
無所不在的“手性”問題
你用左手使剪刀、筷子、鼠標嗎?對于“口”字形、“日”字型和“田”字型的道路網,由左下頂角走到右上頂角,你通常會選擇哪條道路呢?海螺、螺絲的旋轉方向如何?北半球與南半球氣旋的方向有什么區別?人的心臟為什么通常長在左側?地球上生命體中的氨基酸和核糖為什么通常前者為L型而后者為D型呢?現代制藥工業為什么十分重視手性對映體?政治中的左派和右派分別是什么意思?跟某個地外文明通信(假如存在的話),如何告訴他們“左側”是什么意思?畢加索、愛因斯坦、富蘭克林是左撇子嗎?左撇子平均起來更聰明嗎?……
所有這些涉及的都是手性(chirality或handedness)問題或者更準確地說叫偏側性(laterality)問題,即左右對稱性及對稱性破缺的問題。它們分屬于完全不同的學科領域,幾乎涉及一切自然與人類現象。長期以來人類為此積累了大量素材,有的學科為此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如理論物理學(弱相互作用的宇稱不守恒)、化學合成、心理學和人類行為學,當然也包括達爾文關于植物莖纏繞的博物學觀察。
《金融時報》(2002年5月11日,Jerome Burne)的一篇書評開篇寫道:“如果你跟隨艾麗絲走進左右反轉的鏡子世界,諸多奇妙結果之一就是,食物嘗起來和聞起來可能會不同。不僅如此,如果你吃點隨身攜帶的藥片,它們可能根本不起作用,或者有完全不同的效果。”“造成這些差別的關鍵在于,我們身體中每個細胞中由蛋白質構成的分子有自己獨特的手性。多數分子有左和右兩種構型,它們在化學上是相同的,但有著相當不同的效果。”它所評論的圖書就是麥克馬納斯(Christopher Mc Manus)的《右手,左手:大腦、身體、原子和文化中不對稱性的起源》(Right Hand, Left Hand: The Origins of Asymmetry in Brains, Bodies, Atomsand Cultures)。這本書講述了許多科學史、文化史中真實的故事和“思想實驗”性質的故事。艾麗絲是英國人以及全世界小朋友差不多都熟悉的童話人物。她穿過鏡子,會看到什么,會發生什么事情?鏡子與左右關系密切,鏡中的像與原物呈現鏡像關系,即左右對稱。化學分子有左右之分,這事要追溯到著名科學家巴斯德1848年所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區分葡萄酒發酸產生的天然酒石酸與工業方法生產的外消旋酸。兩者在化學上一樣,但偏振效應不同。提純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前者實際上只包括一種晶體,而后者卻包含兩種互成鏡像的晶體,后者實際上是一種混合物。于是前者有旋光性,而后者不顯旋光性(互相抵消了)。艾麗絲如果真在鏡中世界生存,需要具備一些非常苛刻的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她不能吃我們地球上一般生命所吃的食物,吃了也不消化,沒準兒還有強烈副作用。原因在于,食物中營養物質的手性與生命的消化、吸收之間在進化過程中,在手性匹配方面已經形成了牢靠的鎖定關系,不能隨意改變。由此也可以設想,外星人來到地球,也許不敢吃我們吃的食物(如果他們也吃東西的話)。比如,據不久前的一則報導,東南亞有一種以蝸牛為食的蛇,其頜骨右側的牙齒要比左側多6枚。這種右手性蛇(專門吃具有右手性的蝸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進化出來的。
“新博物學”:博物情懷+還原論成果
麥克馬納斯站在一個新的平臺上,以一種開闊的視野將手性現象聯系起來進行橫向對比研究,寫出了這部我個人稱之為“新博物學”的美妙專著。所謂“新博物學”,是相對于傳統博物學而言的。新博物學不排斥各學科還原論式研究的大量成果,但努力用傳統的博物精神、博物情懷將分散的知識橫向綜合在一起,對事物的探索不限于宏觀描述,也注重機制分析。比如,達西?湯普森的《論生長與形式》(On Growth and Form)是新博物學的大師級作品。這部書也很有可能加入大師級作品的行列。
《右手,左手》作者麥克馬納斯是英國UCL(1826年建立的一所不同于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新型大學)心理學系的心理學和醫學教育教授。麥克馬納斯還是一份心理學雜志《偏側性:身體、大腦和認知中的非對稱性》(Laterality: Asymmetries of Body, Brainand Cognition)的主編。這份雜志專門刊登關于人和非人物種中有關偏側性各個方面的高質量研究論文。此雜志1996年創刊,主要興趣在于偏側性的心理、行為和神經關聯。主編愿意考慮來自任何學科關于生物和神經非對稱演化之一般問題的論文,討論偏側不對稱性的文化、語言、藝術和社會影響的論文,以及關于偏側性起源和發育的論文,也歡迎有關偏側性測量和統計分析的論文。
《右手,左手》是一部獲得“維爾康信托基金獎”和“安萬特科學圖書獎”的優秀作品。大約3年前《中華讀書報》就有報導,現在終于有了胡新和教授的譯本。我個人一直對手性特別是植物的手性有興趣(我也是半個左撇子,用左手使剪刀、鐮刀,右手寫字、使鼠標),所以一直等著這本書呢。有一天,一位教授半開玩笑地對我說:“老胡不務正業翻譯這樣的書,不如用這功夫翻譯點科學哲學專著。”我當即也半開玩笑地說:“不能這么看。老胡就應當翻譯這本書,這本書也許比科學哲學書還重要。這本書太有趣、太好玩了。中國現在最缺少這樣的書;科學哲學書倒是已有了許多。”我的意思是,胡新和教授工作十分繁忙,能夠拿出大量時間翻譯這樣一部比較難譯的博物學著作,功德無量,我們大家都應當堅決支持,對他的辛苦付出表示敬意。
生動有趣,特點多多
《右手,左手》收集的材料出奇地豐富而且能夠“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有一些我也是第一次聽說。該書第12章“流行的錯誤”很有趣,對媒體中流傳甚廣的一些說法進行了辨偽分析,否定了一些虛假的、以訛傳訛的宣傳,比如否定了尼安德特人是左撇子、左撇子更聰明更有創造力、畢加索和愛因斯坦等名人是左撇子之類說法。
到目前為止,中文世界中可與此書一比的關于手性的著作是吉林人民出版社放在“大美譯叢”中出版的《生命的曲線》。有趣的是,這兩部好書都與編輯范春萍女士有重要關系。我期待著她再做出一部關于手性的好書。
就我個人而言,《右手,左手》有許多特別之處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書中介紹了皮亞杰兒童認知過程的三階段與手性認知的對應關系。三個階段是:主觀絕對性-相對主義-客觀性。(83-85頁)
(2)動物身體對稱性在進化過程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放射狀對稱,第二階段是兩側對稱,第三階段是與外部對稱相伴的內臟不對稱。這使我聯想到植物界花的對稱性演變過程:由輻射對稱(準確說叫旋轉對稱)到左右對稱的變化。(116頁)
(3)作者多次指出,外觀手性差異可能有基因差異作用為基礎,但從基因片段的差異到宏觀特征或者行為的差異之間,可能有很長的復雜的因果鏈條。(195頁)另外作者還機智地指出,對初始條件作某種安排,由同樣的指令,可以生成外表上不同的宏觀結構(如字母b和d)。
(4)此書作者(58頁)與《生命的曲線》作者以及我本人通過閱讀大量植物圖書都確認,在植物學界,手性定義極為混亂,甚至是相反的。《中國植物志》中講的左旋其實是右旋。這本書很少講植物的手性,多少有點遺憾。
(5)此書采用了一種新型的網上網下互動、相互參照的出版形式,即有一部分延伸閱讀和進一步說明材料沒有放在印刷版圖書中,而是放在了一個專門的網站(cuturl('www.righthandlefthand.com'))上。我登錄該網站讀了一些注解,文獻及相關說明很精彩。把那些細節介紹和延伸閱讀文獻都放在印刷版上勢必大大增加厚度,也影響成本和許多人的閱讀。而對于少部分“鉆研型”讀者,網上的材料非常有幫助。
《左手、右手:大腦、身體、原子和文化中不對稱性的起源》,[英]麥克馬納斯著,胡新和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34.00元
[ 本帖最后由 aa_tang 于 2008-10-4 14:15 編輯 ]
vvyouttjean發布于2008-10-05 18:27:49
- 《右手,左手——大腦、身體、原子和文化中不對稱性的起源》。如此奧妙有趣,這樣的文章希望多發表。
chiraler發布于2009-10-24 22:59:33
- 好東東
有趣的現象,有趣的書籍;
黃老邪發布于2009-10-25 19:41:59
- 看不太懂哎,太多了
標題搜索
日歷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
30 |
我的存檔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48444
- 日志數: 255
- 文件數: 2
- 建立時間: 2007-12-13
- 更新時間: 201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