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免疫學博士分析轉基因大米是否對人體有害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8-10 10:22:31
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稱:目前發現,對于專一高效殺蟲Bt蛋白融合基因cry1Ab/Ac,只在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等鱗翅目害蟲的腸壁上有這種蛋白質的結合位點,因而該蛋白能選擇性地有效殺死該類害蟲。而人類腸道上沒有該蛋白質的結合位點,故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為進一步讓消費者放心,研究者已找出抗蟲Bt只在水稻的莖稈和葉片等受害蟲侵害的部位積累,而食用部位(大米)卻幾乎不表達的方法。每克‘華恢1號’稻米含Bt蛋白不超過2.5微克,按小鼠灌胃劑量折算推知,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吃掉120噸稻米也不會發生中毒、過敏、體重異常、臟器病變。如果按每天吃500克稻米計算,一個人活上120歲,也只吃掉約10噸稻米,不及小鼠灌胃劑量的十分之一。
華中農業大學進一步表示:“我們最近查了食品、飲用水等相關國家標準,發現對人體無毒的Bt蛋白在轉基因大米中的含量,比國家標準規定的食品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還低。亞硝酸鹽是實驗證明的中度毒性、高度致癌性物質。國家標準規定飲用水中亞硝酸鹽的含量為每克水中不高于1微克。考慮到飲水量,可以說,我們研發的轉基因大米比達標的飲用水還安全,是真正無毒無害的。”
這一切都是真的嗎?畢竟我不是醫學專家,無從做出判斷。這里我們聽一聽北京大學醫學部免疫學副教授王月丹博士怎么說。這位博士采取實名制參與轉基因安全爭議,很令人敬佩。
王博士說,針對于這次最令人擔憂的轉基因大米中的Bt蛋白,轉基因支持者認為是很安全的,他們的理由是Bt蛋白農藥用了上百年,而且只對昆蟲致病,所以很安全。按照轉基因生物學家的說法,蘇云金桿菌簡稱B.t.,是包括許多變種的一類產晶體孢芽桿菌,可用于防治直翅目、鞘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特別是鱗翅目的多種害蟲。蘇云金桿菌可產生兩大類毒素:內毒素(即伴孢晶體)和外毒素(α、β和γ外毒素)。伴孢晶體是主要的毒素。昆蟲食用后,腸道在幾分鐘內麻痹,并很快破壞腸道內膜,造成細菌的營養細胞易于侵襲和穿透腸道底膜進入血淋巴,昆蟲停止取食,最后因饑餓和敗血癥而死亡。有人還組織了人體試驗,“讓18名志愿者每人每天吞服30億活芽孢,連服5天,4~5周后檢查,一切化驗結果正常,無毒性反應。”
但真實情況是什么呢?王月丹博士分析道:我國有關的食品管理部門早就知道蘇云金桿菌對人體是有毒害的,決不會像18人試驗宣稱那么安全的。早在2007年,《食品科學》28卷第3期就有文章專門介紹這方面的實驗。蘇云金桿菌其實與人體的致病菌蠟樣芽孢桿菌是一種菌,而后者被認為是可以引起致命性嘔吐和腸胃炎的病原體,其產生的熱穩定性毒素可以在30分鐘內引起人體發生嘔吐,并曾經導致一名17歲的瑞士男孩由于嘔吐引起的肝衰竭和橫紋肌溶解而死亡。據王博士介紹,以前的所謂蠟樣芽孢桿菌中70%是蘇云金桿菌,而且目前商業用的蘇云金桿菌菌株(我們的農藥菌株)含有嘔吐毒素和腸毒素基因。所以,目前我國的很多農產品和畜牧產品都受到過這種農藥菌的污染。
可見,Bt并不安全是一目了然的。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歐美國家不在本土推廣轉基因主糧。如果我們搞轉基因小麥,美國一定會干涉的。有人說,Bt危險不能說Bt蛋白也危險。王博士認為,轉Bt蛋白基因更危險。這是因為,即使是使用大劑量的Bt農藥,大米進入人體之前,還是要經過脫粒、淘米等過程,是有機會避免毒性的。但是,一旦Bt蛋白進入植物籽粒內部,就很難把它和米分開了。其次,Bt基因本身在大米細胞內表達的量,是很難控制均一的,一旦產生了高表達的毒株,我們沒有辦法鏟除它。
王博士強調指出,對于上面的提到的問題,他并不是本行。作為一名免疫學專業研究人員,他認為目前最大危險的是,轉基因安全性實驗都只用Bt蛋白做過敏實驗,但是Bt蛋白在植物體內如果結合了其他蛋白,就可能引起新的過敏問題。譬如青霉素,其本身不是抗原,也不會引起過敏,然而青霉素雜質或體內的降解產物,能與人血漿蛋白結合,激發機體產生IgE型的抗體,引起致命的哮喘和休克。從這個機理分析,Bt蛋白存在潛在的健康風險。
“轉基因生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是40年才能觀察出結果,危險也許是潛在的。”中科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局原局長錢迎倩研究員憂心忡忡地指出。錢老師是筆者所在單位的老所長,筆者讀研究生的時候他就是所長,是德高望重的科學家,這樣的表態是符合科學精神的。我對錢先生是非常尊敬的,他的專業領域是細胞生物學,最近幾年非常關注轉基因生物安全問題,有大量的論著發表。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大米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