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對客戶的信息及樣品保密,此案例只體現部分信息)
項目背景
某公司生產的電纜線,在出貨之前就出現了嚴重的開裂,失效比例高達80%。造成這次失效的直接原因是,更換了新的材料:注塑接頭部分依然是聚醚型TPU,但線纜部分由之前的聚醚型TPU,改成了聚酯型TPU。于此基礎,制定了下面的
失效分析方案,給予具體的失效原因和建議。
主要測試項目
外觀觀察
熱分析
添加劑分析
老化驗證
1、外觀觀察
根據提供的信息,觀察整個樣品。如圖,位置1包覆層為聚醚型TPU,下層為聚酯型TPU線纜外被。包覆層TPU材料性能良好,柔軟有彈性,無開裂或發粘現象。下層聚酯型TPU線纜外被可見明顯開裂。切開包覆層,可看到,下層聚酯型TPU材料已經發粘,碎裂。位置2為聚酯型TPU線纜外被,其表面光潔,柔軟有彈性,無開裂或發粘,彎折也無發白無裂紋。
.jpg) | | | .jpg) |
圖1. 聚酯NG樣品 | | | 圖2. 聚醚OK樣品 |
基于觀察到的現象:對線纜外被的聚酯型TPU材料,被包覆部分的聚酯型TPU材料物性嚴重下降,出現開裂;無包覆部分的聚酯型TPU材料物性基本沒變化,無裂紋。
對于聚酯型TPU線纜材料的樣品,取位置2的聚酯型TPU材料(正常)與位置1的聚酯型TPU材料(異常),做DSC與TGA分析。結果如下圖。
.png) | | | .png) |
DSC對比圖 | | | TGA對比圖 |
從樣品DSC測試譜圖來看,位置1部分聚酯TPU材料的玻璃化溫度為-40.2℃,位置2部分聚酯TPU材料的玻璃化溫度為-32.6℃。從樣品TGA測試結果譜圖來看,位置1與位置2部分聚酯TPU材料的起始分解溫度分別為316.0與272.0。殘留質量分別為12.26%與11.22%。表明位置1與位置2的材料的可分解成分含量基本一致,但材料成分有了明顯的差異。
3、分子量測試
對位置1與位置2部分聚酯TPU材料的分子量做了對比測試,結果如下表:
樣品 | 檢測項目 | 結果 |
Mn | Mw | D |
位置1部分TPU | 分子量 | 9995 | 17772 | 1.95 |
位置2部分TPU | 分子量 | 37404 | 47548 | 1.27 |
從相對分子量結果可見,位置1部分的TPU材料的分子量相比位置2部分的TPU材料的分子量有了明顯的下降,直接表明位置1部分的TPU材料出現了降解。
4、樣品增塑劑分析
用Py-GCMS,對位置1的包覆材料聚醚型TPU材料的添加劑進行分析。
對位置1與位置2部分聚酯TPU材料,也通過萃取分離出添加劑,進行紅外分析。
綜合兩個結果可見,在位置1部分聚酯TPU材料中萃取分離得到了磷酸甲苯二苯酯。而在位置2部分的聚酯TPU材料中未發現磷酸酯類物質。由于位置1與位置2部分聚酯TPU材料為相同的原材料,對比包覆層聚醚型TPU材料的添加劑為磷酸酯類,認為是有包覆層的添加劑滲入到聚酯型TPU材料內。
5、老化驗證
根據樣品加工信息與前述測試結果,位置1部分聚酯型TPU發生了明顯降解,位置2部分聚酯型TPU未明顯降解。降解的原因可能為:1.水汽降解,2.加工時的熱降解,3.滲入的添加劑降解。對于這三種情況,設計了溫度加速老化試驗。
1.水汽降解:取聚酯型TPU接頭樣品與聚醚型TPU接頭樣品位置2部分TPU材料,置于溫度60℃,濕度90%環境下,14天。每2天檢查樣品是否有發粘,開裂。
結果:至14天。樣品柔軟有彈性。表面光潔,無發粘,無明顯開裂。
2.熱降解:取聚酯型TPU接頭樣品與聚醚型TPU接頭樣品位置2部分TPU材料,加熱到175℃,維持34秒,冷卻后,置于溫度60,濕度90%環境下,14天。每2天檢查樣品是否有發粘,開裂。
結果:至14天。聚酯型TPU接頭樣品材料柔軟有彈性,無發粘,表面有微小裂紋。聚醚型TPU接頭樣品柔軟有彈性,表面光潔,無發粘,無明顯開裂。
3.添加劑降解:取聚酯型TPU接頭樣品與聚醚型TPU接頭樣品位置2部分TPU材料,浸入磷酸酯類物質中,48小時后檢查樣品是否有發粘,開裂。
結果:聚酯型TPU接頭樣品材料有輕微發粘。聚醚型TPU接頭樣品材料表面無明顯變化。
總結
總結上述測試,從外觀與測試觀察表明,包覆層下的聚酯型TPU材料發生了明顯降解導致開裂,無包覆層的聚酯型TPU材料末發生明顯降解。通過添加劑
成分分析,可看到,包覆層的聚醚型TPU的磷酸酯類阻燃劑有滲入到下層的聚酯型TPU材料內(無包覆層部分聚酯TPU內無磷酸酯類物質)。
通過水汽老化與熱老化,暫時沒發現有降解現象,進行添加劑的降解老化測試,發現對聚酯型TPU材料有腐蝕作用,對聚醚型材料無明顯腐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