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術境界:攀龍附鳳讀文獻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4-08 09:51:25
做研究,讀文獻是必備的功課!特別是對于研究生來說,要開啟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必須閱讀大量的文獻,才能把握這個領域的動態和方向,進而有所作為;要撰寫和發表高水平的研究論文,也必須建立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游刃有余,有的放矢。“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同樣的,熟讀文獻三百篇,不會研究也會研。
讀文獻很重要!但讀誰的文獻更重要!我們不可能天下文獻一網打盡,一則精力不夠,二則這個世界資訊太發達,魚龍混雜,混淆視聽的東西特別多,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什么為什么不為呢?讀文獻,其實也相當于跟別人在交流,既是交流,顯然就符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則,所以讀文獻,還是鼓勵人要勢利點,要攀龍附鳳,也就是說,要大讀特讀精讀研讀牛人牛刊物的文章。看戲要看梅蘭芳,讀書要讀經典,學馬列要學原著,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
《三國演義》中孔明說:“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鳳,建立功名也。”從勢利方面說,讀文獻如果也要讀出點功名來(發表經典文獻就是功名),就像升官發財一樣,攀龍附鳳是良策也。
從培養學術境界和眼光來說,讀文獻,攀龍附鳳更是良策。“要緊的是不管搞哪一行,千萬不要作第二等的題目!”做事就要做到一等!常人雖然有這種氣概,但很難做到這種境地,究其原因,是大多數人無龍可攀無鳳可附,或者說大多數人沒有攀龍附鳳的意識或氣勢。國家鼓勵出國留學的研究生要“上名校,從名師”,說白了其實就是要攀龍附鳳。要掙錢,跟李嘉誠做,掙大錢,跟包工頭做,只掙幾個苦力錢。做學術也一樣,名師出高徒。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讀名校從名師的,咋辦呢?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庸師的學生靠自家,努力讀名師的文獻,領悟名師的境界和思想,就是很管用的一條路子。
企圖一網打盡相關的文獻,可能得不償失,既不利于提高我們的水平,更不可能提升我們的境界,還有可能使我們云里霧里,稀里糊涂,以為這個世界沒有我們可做的事;經常讀粗制濫造、低水平重復性的文獻,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盡管這些文獻可能更適合初學者的胃口。
有選擇性地讀文獻,也要因人而異,因刊而異,不能因題而異。很多人讀文獻,往往根據標題決定是不是要好好讀一讀。建議還是不要這么干,要先看是誰寫的,文如其人,是龍或鳳寫的就讀,是龍刊物或鳳刊物的文章就讀,不是的話,不鄙視就不錯了,要有一種境界和氣概。大凡寫文章的人,自認為是好東西的,必然會往盡可能好的刊物投。
讀書也一樣。我以前喜歡買書,后來發覺其實我這輩子只要幾本大牛們寫的經典著作就夠了。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專業書其實大多是瞎編的,編的人本身就極有可能對里面的東西不清楚,更不用說理解了,你去讀它們,耗費時間和精力是小事,誤入歧途是大事。現在偶而也買書,但我要攀龍附鳳,看是誰寫的,我認為他/她的水平很高我才買,我認為他/她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人我才買,否則,翻都懶得翻。當然了,火車上、廁所里讀的書就另當別論了。
我不懂文學,但我熱愛文學作品,要求依然偏高。韓寒、汪涵、徐靜蕾之所謂名流的書,我是絕對不看的。我偏激地認為它們有文字,但沒思想;他們是為金錢而寫,不是為思想而作。我攀賈平凹,我攀王蒙,但我堅決不附瓊瑤。
郁達夫說:“文人活在世上,文章往往不值半分錢,大抵饑餓以死。到了肉化成炭,骨變成灰的時候,卻大家都要來攀龍附鳳,爭奪起來了。”郁達夫提醒我們,骨變成灰而又被攀龍附鳳的人的文章要好好讀,如牛頓、麥克斯韋、波恩、狄拉克,如魯迅、巴金。
“攀龍鱗,附鳳翼,巽以揚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攀龍附鳳讀文獻,很快就會勃勃乎其不可及也。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