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中午吃飯,聽一個學生談起,他說,有一個老先生在招人的時候,發現有個學生在博士三年期間,發了10多篇SCI,老先生由此判斷說學生研究工作浮躁,急功近利,所以,沒有錄用。
我問那個學生,你如何看待這個事情?
學生說,應該的,做學問不應該如此浮躁。
我又問,你是如何判斷別人浮躁的,難道僅僅因為發了10多篇SCI文章?
學生說,研究成果應該做出來后做一總結,發一篇高質量的文章,而不是一點一點地發文章,那樣不好。
我又問:不好在那里?
學生說:就是不應該發這么快這么多,寧可發一篇質量高影響力大的,也不發十多篇質量低影響力小的?
我又問:什么叫質量高影響力大,什么叫質量低影響力小?
學生說:看影響因子,看SCIENCE,NATURE,
我又問:發了SCIENCE又如何?發了Nature又如何?
學生說:影響因子高,影響力大。
到此,我突然很平靜,很平靜地告訴他:想法很好,只是,太脫離現實,等你40歲后再發這句話。
-------------------蛋定不淡疼的分割線----------------------
我并不覺得發表SCI多了就是學術浮躁。我對事情的評斷,一項不以某個獨立現象作為唯一標準。我不知道那個學生是干啥專業的,但是很頂他。也許,他的成果總結,是自己努力做實驗做出來的,是自己花費很多時間總結出來的,也許熬了很多個夜,也許曾經放棄很多個假期,也許也曾經失敗過很多次,每一個成果都來之不易。我不知道他的同實驗室人員的成果如何,不知道他實驗室的設備如何,因為,只有充分比較才能知道他的成果質量到底如何。
每個人都夢想發SCIENCE,誰都想做出大事情,只是,每個大事情背后都有無數個小事情組成的。如果他的目標總是瞄準SCIENCE,一來不知道何時能發表,估計連畢業都困難吧,二是如果不及時發表成果,也許,等他做出來后,都成明日之黃花,毫無創新意義。因此,在我看來,在某種程度上,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時總結發出,也可以選擇的道路。
發一篇文章,并不是那么容易,SCI期刊基本上都是peer-review,能通過peer-review的文章,不會差到像狗屎一樣吧,如果那樣,那不能怪寫稿人,只能怪那些審稿人、怪那個期刊編輯部,這種文章,他們都收錄,是不是?
--------------------
我對于文章的看法就是:
在30歲之前,能寫就寫,能發就發,有了觀點和想法,就寫出來,給大家評論和指點。這是一個需要文章數量的時代,評三好生、畢業、升職稱,哪個不是先看“有沒有”,再看“有多少”,因為,這個年齡段的我們,把發SCIENCE當成目標,雖不敢說是癡人說夢,但也至少屬于有點超越能力范圍。前幾天,給一個人寫信,她碩士時候的成果被Nature錄用,雖然排名是第二作者,但是也算是響當當的,只是,你得要看看人家在哪里、導師是誰、團隊是誰,實驗室在哪里?是不是?
在30歲以后,要控制文章數量,偏向于質量。如果你都略有小成了,還是滿足于報紙角落的雜談,某個角落的小期刊,那就對不起人了,是不是?30
歲以后應該是主攻學術研究重點和攻克難關的時段,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出于30-40歲吧,所以,在這個時候,就不要心有旁騖了。
-------------------------
隨便說,歡迎拍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