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分析過程中新技術或新方法的應用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2-07 15:42:26/ 個人分類:藥物分析過程中新技術或新方法的應用
超高效液相色譜是分離科學中的一個全新類別,它給實驗室帶來了新奇而強大的能力。UPLC助于HPLC的理論及原理,涵蓋了小顆粒填料、非常低系統體積及快速檢測手段等全新技術,增加了分析的通量、靈敏度及色譜峰容量。
UPLC的核心技述是使用了全新研發的專利1.7mm乙基架橋結構之氫化顆粒技術,層析理論告訴我們若使用越微小的填充粒子,在高線性流速的使用下可得到更高的層析效率,為了發揮如此微小粒子的優越效能,Waters設計了一個全新的LC系統,不但新的溶煤輸送模組可在高壓 (>15,000psi)下運作,超低的系統體積(<130mL)、不同以往的管路及接頭設計,再搭配上令人詫異的超低交叉污染樣品管理模組及最低擴散、更高速的偵測器,這優化了所有參數的整體系統,突破了數十年來HPLC的使用極限,徹底實現了層析實驗工作者對于速度、靈敏度、解析度的苛刻要求!(zhijiyiban,)
ACQUITYUPLCTM超高效液相色譜:
開創了分離科學中的一個全新類別,它給實驗室帶來了神奇而強大的能力。同當前最快的工業標準高效液相色譜系統(HPLC) 相比,ACQUITY UPLCTM的速度快了9 倍,分辨率高出2 倍,靈敏度高出3 度。今天高效液相色譜的分離質量被色譜柱的化學品所推動,同時也被其所限制。優秀的色譜填料會給色譜過程帶來速度、靈敏度及分離度的提高。其中,填料顆粒度對色譜柱性能的貢獻最大我們遇到的挑戰是, 今天的儀器是否能夠把更小顆粒度填料的性能表現出來. 因此, ACQUITY UPLCTM就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而提出的一個新的、綜合的技術或領域, 這不僅僅是靠小顆粒填料就可以實現的技術. (zengolu,)
N維色譜:
N維色譜是針對傳統的一維色譜而提出的新概念。一維色譜就是在一根色譜柱或一種色譜分離模式下進行的色譜分離分析。N維色譜是指兩根或多根色譜柱通過一定的接口技術對不同色譜分離模式的組合,或一根色譜柱內通過填充不同分離模式的色譜填料而進行的分離。N維分離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復合分離技術,與一維分離模式相比,這種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峰容量,便捷地調整分離選擇性,因此已成為近期分析化學領域的重要研究熱點。從本質上說N維色譜是一種聯用技術。
相對于一維色譜,二維或N維色譜體系由于可以提供足夠的分辨率和峰容量,可以方便地調節分離選擇性,并能多模式組合搭配,具有極高的分離能力, 因此,在當前要求越來越高的生化、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藥物分析等復雜、痕量和超痕量分離檢測中具有明顯的優勢。為基因工程、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疾病診斷、新藥開發、藥代動力學研究、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發展N維分離系統理論研究的基本方法應基于不同分離模式的分離機理,充分考慮到接口和柱外效應的影響,建立能夠描述溶質在不同N維系統中輸運過程的理論模型,從理論上闡述譜圖的特征與樣品性質、分離模式及操作條件的關系。
對于N維系統分離效果的綜合評價指標,必須綜合考慮N維分離譜圖的特征,確定可以反映峰展開角、峰容量等因素的總體分離評價指標。
對于N維分離系統中溶質的輸運特征研究,應充分考慮不同的分離模式下溶質依不同分離機理完成的柱內輸運過程,并結合接口的影響,建立溶質在整個N維分離系統中的質量平衡方程(即輸運方程)。通過求解輸運方程,進一步闡述峰位置與峰形、樣品特征、分離模式及操作條件的關系。
兩種不同分離模式的組合,分離機理的差別及選擇性的不同直接影響到整體的分離結果;兩種在一維分離中可能得到最大分離峰數的分離模式相結合,并不意味著可以得到最佳的綜合分離結果。對溶質在整個分離系統中輸運特征的研究是探討正交分離模式組合與最佳分離條件的基礎。
根據不同的分離要求和樣品特征,可以設計并采用不同的分離模式組合。為了達到理想的分離結果,必須構建相應的分離平臺。接口和切換技術是限制N維分離效果和應用的瓶頸。
在流動相兼容的情況下,N維分離系統中不同柱的分離互不影響。流路的設計可以采用串聯、并聯和混合串并聯等多種方法,組成二維或N維分離系統。
接口技術是實現N維分離的關鍵。在毛細管分離系統的連接中,接口的死體積對分離結果有較大的影響,這可能是多種分離模式難以組合的直接原因。
分離系統之間的切換是N維分離的又一關鍵技術。在二維分離模式下,第二維的采樣速度不僅決定了樣品的分析時間,而且對系統的選擇性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理論和實驗結果表明,第二維分離的采樣時間越短,整個系統的選擇性越高。為了獲取最大的選擇性,對于同步采樣來說,進入第二維分離的每一個峰應該至少采樣3 次;而對于非同步采樣,采樣的次數則應該增加到至少4次。
把一維的色譜模式應用到N維系統中,必須考慮的因素:選擇性、分離能力、峰容量、樣品負載量、生物兼容性、分離速度。
常見的N維色譜組合:
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HPLC)——(GC)
高效液相色譜——高效液相色譜(HPLC)——(HPLC)
尺寸排阻色譜——反相高效液相色譜(SEC)——(HPLC)
離子交換色譜——反相高效液相色譜(IEC)——(HPLC)
高效液相色譜——毛細管電泳(HPLC)——(CE)
毛細管電泳——毛細管電泳(CE)——(CE)
親和色譜——尺寸排阻色譜——反相高效液相色譜(AC)——(SEC)——(HPLC)
親和色譜——離子交換色譜——反相高效液相色譜(AC)——(IEC)——(HPLC) (HPLC專家,)
亞臨界液體萃取(subcritical liquid extraction,簡稱為SLE):
原理:與常壓下的液體一樣,處于高飽和壓力下的液體也可作為溶劑,在亞臨界狀態下把亞臨界液體與待分離物質相接觸,使其有選擇性地依次按極性大小、沸點高低、分子量大小把成分萃取出來。當需要與溶質分離時,只要將液化氣體蒸出即可。
優點:亞臨界液體的使用比超臨界流體更方便,特別是在實驗室內更具優勢,因為在一個容器內就能進行萃取。同時,以液化氣體作萃取劑與以超臨界氣體作萃取劑所得結果相近,只是在萃取物回收率或質量方面存在差別,有時可相差一個數量級。
應用:亞臨界液體萃取技術在食品、醫藥、化工、能源及環境保護中得到廣泛應用,如將SFE用于中藥揮發油的提取。然而,在篩選實驗中,亞臨界液體萃取是比超臨界流體萃取更具吸引力的方法,它已被應用到許多實際問題中,如植物原料、土壤、聚合物等的浸出過程,甚至是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中,如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建有用液體CO 提取啤酒花的工廠。對SLE技術在中草藥提取中的應用進行探索和研究,必將更好地發揮SLE的巨大潛力。 (皮蛋,)
談到新的分析技術和方法,本人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接觸的尖端的新技術和方法不是很多,對NIR倒是接觸比較多。 NIR其實也談不上什么很新的技術,NIR是非可見光中發現最早的光譜區,但因為有些技術難題解決不好,一直都沒有很好的應用。近些年,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化學計量學技術的發展才重新煥發了青春,成為進幾年來分析領域的一個新的熱點,尤其NIR的在線分析優勢和現場分析優勢以及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漸得到重視和應用。(lzq123_77,)
離子探針是一種研究生物體內無適當光、磁信號金屬離子的結合狀態的有效手段。應用順磁離子探針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與Gd(III)的作用。在熒光探針方面,并對Scatchard方程進行了探討、應用白蛋白的內源熒光發色團為探針,研究了多種藥物與其相互作用,推導出了熒光加強效應用于給體-受體作用的新的理論公式,進而研究了在人生理條件下,曙紅、羅丹明和亮綠與人血清和牛血清白蛋白和γ-球蛋白間的相互作用,得出了它們之間的生成常數、結合位置數和作用距離。還從熒光淬滅的角度研究了藥物與蛋白的作用,并從一個新的角度,推導了含有n個鍵合部位的生物大分子與淬滅劑締合的公式,用以研究并得出了它們的解離常數、給體-受體間距離,討論了作用機理。應用上述公式研究了四磺酸基鋅酞青與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應用上述公式研究了白蛋白與熒光黃的作用。離子探針法還可用來研究溶液體系的多體相互作用。
隨著配位化學研究領域的擴展,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功能的離子探針,已發展成為金屬絡離子探針。應用雙氫鋨胺探針[trans- en2Os(η2- H2)]2+、一種競爭模式來研究一系列抗腫瘤金屬化合物在接近生理條件的溶液中是如何同單核苷酸dGMP及其二聚體作用的。由于探針與核苷酸的堿基或磷酸基結合后的雙氫信號峰,位于遠離其它信號的負區(δ=0—-20ppm)這個特殊的窗口,從而,對競爭金屬離子的結合位點可以作出準確的判斷。楊頻等用此方法首次查明了Cp2TiCl2、Cp2ZrCl2、Me2SnC2、Et2SnCl2、Et2Sn(phen2)Cl2、cis-DDP和cis- RuIICl2(DMSO)4與AMP、dGMP及其二聚體的結合位點、弄清了三元溶液中各組分的量、即多組分溶液化學,確定了金屬抗癌劑與AMP、 dGMP及其二聚體的結合狀態。結果表明,Ti既可與dGMP的磷酸氧、又可與堿基氮配位;而這三種Sn則主要是同磷酸氧配位,進而闡明了他們的抗癌活性規律。這一實驗結果為兩極互補原理中的“作用方式的兩極互補”提供了證據。
高效液相-核磁共振聯用 (HPLC-NMR)技術的研究開始于 1 978年,當時儀器可采用停止流動模式,即隨后在第二年,連續流動模式打通,從此以后,隨著儀器設計,磁場強度,流動探頭等方面研制水平的提高與改進,以及有效的壓制溶劑峰的脈沖序列的建立,使得這項技術現在已廣泛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在HPLCNMR聯用技術中,HPLC提供了強有力的分離手段,NMR提供了化合物結構的大量信息 ,如化合物的結構特征、立體化學信息等。 (ZHANGHX88,)
毛細管電色譜(CEC)
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微分離分析技術,這種分離模式結合了高效液相色譜 (HPLC)和毛細管區帶電泳(CZE)的特征,溶質可以按多種機制在柱內完成分離。毛細管電色譜為納升級技術,適合與質譜(MS)方法聯用。將CEC分離速度快、柱效高和樣品、試劑用量少等特點與MS能提供精確分子量和結構信息、靈敏度高以及專屬性強等功能相結合,為復雜生化、環境等樣品的定性、定量分析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最后的榮耀,)
光色譜:
90年代中期出現的利用輻射力和流體介質分離粒子的新方法,在生物大分子的分離及研究中有廣泛應用前景。光色譜的概念首次由日本福崗九州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的今板藤太郎等人提出,幾年來該研究小組在光色譜理論、應用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大大推進了光色譜的發展。
光色譜是指以激光的輻射壓力為色譜分離的驅動力,在毛細管中將待分離組分(或粒子)按幾何尺寸的大小予以分離的技術。今板藤太郎等人的研究表明,與其它色譜分離技術相比光色譜具有許多獨特之處,以下列舉一些:(1)進樣簡單;(2)改變分離操作條件簡單;(3)不需要標準物質對照定性;(4)通過適當地延長測定時間可以比較準確地測定粒子的位置,提高分離度;(5)色譜柱的尺寸可以減小至微米級,可以為微米區域內的化學或分子生物研究提供場所。(最后的榮耀,)
離子色譜(IC):
作為高效液相色譜(HPLC)的一種,是分析離子的一種新的液相色譜方法。由于操作簡便,對常見陰陽離子分析的高靈敏度,特別是對陰離子和價態形態分析的突出優點,已廣泛應用于環境、電廠、半導體、食品衛生、石油化工和生命科學等領域。
世紀著名色譜學家G.Guiochon認為,近30年來氣相色譜(GC)和高壓液相色譜(HPLC)取得了輝煌成就。在GC和HPLC中;HPLC是應用最廣泛,發表文獻最多的一個領域。1977年后,以6%-8%的速度遞增,其中離子色譜是最活躍的領域之一。
離子色譜作為實驗室中常規分析手段,近幾年發展的趨勢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高性能的分離柱和抑制器的研究;減少人為誤差,提高自動化程度;離子色譜分析方法成為國家、各行業中某些項目特別是陰離子“標準分析方法”的數量不斷增加;增加數據容量和數據集中管理使用。本文著重討論第一方面的進展。
分離柱和抑制器是IC的關鍵部件,一直是IC研究的熱點,隨著新型離子交換柱填料的發展,IC技術已成功地擴展到復雜基體中有機和無機離子的分析。新型的高聚物離子交換材料除了離效之外,在pH0-14以及在與水互溶的有機溶劑中穩定。可用強酸和強堿作流動相,也可在流動相中加入有機溶劑調節和改善分離的選擇性以及色譜峰的對稱性,縮短疏水性化合物的保留時間,用有機溶劑清洗色譜柱的有機污染物以延長柱子的使用壽命。IC固定相發展的另一個方向是高容量柱,其離子交換容量較常用柱高10-20倍,可改善弱保留離子的分離和峰形,而且高濃度基體的樣品和相鄰兩峰濃度比高1000:1的樣品可直接進樣,簡化樣品的前處理過程。對羥基(OH-)選擇性的新型分離柱,用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作流動相,因其抑制反應產物為水,背景電導低,可提高檢測靈敏度和減小梯度淋洗時的基線漂移,改善弱保留離子的分離。這些新型柱填料的問世,改善了分離的選擇性,簡化了樣品前處理步驟,提高了分析結果的準確度。簡單而有效地解決了化學方式或樣品前處理方法難以解決的很多問題。
IC對分析化學的突出貢獻是陰離子分析,IC已成為分析陰離子的首選方法。IC的硬件和應用發展很快,最近在硬件上的一項突破是“只用水”,淋洗液因線發生器與自動再生抑制器結合,不用化學試劑,只需高純水就可完成陰、陽離子的分析。使用化學試劑,手工配制所需要的濃度的淋洗液一直是液相色譜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步驟。“只用水”僅需點擊計算機鼠標即可得到所需濃度的淋洗液。“只用水”,不僅免用化學試劑、消除化學試劑雜質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溶入堿性溶液的干擾,而且可排隊由于配制溶液操作和人為因素等所引起的誤差,使分析結果的精密度和準確度明顯提高。“只用水”裝置簡單,但包含了綜合性的高科技。其基本原理是在氫氧化鉀電解池中置入的微形鉑金電極(正極)電解水產生的氫離子(H+),推動電解池中的鉀離子(K+)通過陽離子交換膜,進入置入鉑金陰極的淋洗液發生艙,與陰極電解水產生的羥基(OH-)結合生成IC的淋洗液氫氧化鉀(KOH)。離子交換膜的功能除了允許陽離子(或陰離子)通過之外,還隔離常壓區(電解池)與高達210大氣壓的高壓區(泵→分離柱→檢測器)。淋洗液的濃度與外加電流成正比,與泵的流速(泵入的高純水)成反比。所需要濃度的淋洗液不再經過泵前的管道和閥門以及泵頭。直接進入分離柱,不僅操作簡便,無污染,而且帶來另一個突出的優點,使液相色譜中梯度(濃度梯度)淋洗非常簡單。常規梯度淋洗的完成需要用兩個或多個高壓泵,或者用四通比例閥泵前低壓混合。“只用水”作梯度淋洗也只需點擊鼠標。IC硬件發展的另一個趨勢是用2mm小孔徑柱,常用的標準孔柱的內徑為4mm。因為用于小孔徑柱的流動相用量較標準孔徑柱的用量減少3-6倍,而且對相同的進樣體積,用小孔徑柱時的質量靈敏度增加 4倍。但小孔徑柱對填料粒度的均勻性、柱管、填充技術以及泵在低流量時的準確度要求更高。
IC的應用發展很快,近年來與有關監管部門合作,在環境、食品衛生等領域提出并公布了一系列標準分析方法。現在醫學已證明馀用水消毒中所產生的副產品,如鹵素含氧酸、溴酸、次氯酸和氯酸鹽等,對人體有毒害性,一些國家已作為法規必須檢測,如美國要求所有自來水公司必須將其作為每天的常規檢測項目嚴格控制其含量。但方法難度很大,因為在飲用水中氯與鹵素含氧酸的濃度差大到5個數量級以上,用特殊選擇性的高容量柱不作復雜的化學前處理,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今年9月在法國尼斯召開的國際離子色譜學術報告會上,離子色譜在飲用水分析中的應用是會議三個主要議題之一。
IC應用的一個新的突破是氨基酸分析,對氨基酸的分析一直沿用的方法是用特殊的化學試劑與氨基酸進行柱前或柱后衍生反應,用紫外或螢光檢測。不僅儀器結構復雜,操作費時,而且影響因素多,難以掌握。新的氨基酸IC直接分析方法不需要柱前或柱后衍生。基于氨基酸的羧基(-COOH)在強堿性介質中以陰離子形態存在;氨基酸的氨基(-NH2)在電場中可被氧化。因而直接在高pH穩定的有機高聚物陰離子交換樹脂填充的柱上,用氫氧化鉀作流動相,陰離子交換分離,脈沖安培檢測。方法操作非常簡便,選擇性好,靈敏度高。
現代IC儀是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性高科技。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們目前的IC儀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確實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別是消耗性部件分離柱和抑制器的性能差距,使進口儀器占據了國內主要市場。
生物膜色譜技術以生物膜或模擬生物膜為固定相,當混合藥物隨流動相通過的時候,由于不同物質與膜的作用強度的差別而表現出在膜上的不同保留性能,根據這種差別就可以對它們進行分離分析。
藥物在生物膜色譜上的保留體積取決于藥物與膜的相互作用、柱上固定化磷脂(或其他脂類尤其是膽固醇、蛋白與磷脂的比例)的量,以及藥物與凝膠基質的相互作用等諸多因素。為了表示藥物在生物膜色譜上的保留性能,定義了一個與磷脂的量及藥物與基質的相互作用均無關的容量因子,并可由下面的方程式得到:VR-V0=Ks×A+C
式中VR為藥物在有脂質體或脂微球的色譜柱上的保留體積;V0為藥物在無脂質體或脂微球的色譜柱上的保留體積;Ks為斜率,容量因子;A為固定化磷脂的量;C為由藥物與基質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理論上為零)。
用于色譜研究的生物膜主要有三種:固定化膜(IAM)、細胞膜微球以及脂質體。可用于研究藥物與生物膜的相互作用,進行藥物的體外篩選和活性評價。
這種技術在國內大連化學物理所的鄒漢法研究較多。最近好像南藥的李萍又申請了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bigwatch,)
近紅外光譜:
近紅外光譜的波長范圍是780~2500nm,主要源于化合物中含氫基團,如C-H, O-H, N-H, S-H等振動光譜的倍頻及合頻吸收,由于其譜帶較寬且強度較弱,限制了其應用。80年代中后期,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化學計量學研究的深入,加之近紅外光譜(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儀器制造技術的日趨完善,促使了現代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發展。
近紅外光譜測定通常采用透射方式(transmittance)或漫反射方式(diffuse reflectance),通常不需對樣品進行預處理即可以直接對不同物態的樣品進行分析,配合光纖可滿足對不同尺寸、形狀樣品測定的需要。
作為一種間接測定方法,近紅外光譜分析首先需要通過訓練集得到校正模型,再來預測未知樣品的性質或組成,因此訓練集樣品的性質或組成的適用范圍、基礎數據的準確性以及選擇化學計量學方法的合理性,都直接影響最終的分析結果。此外,近紅外光譜分析的靈敏度較低,對微量組分的測定比較困難。
近紅外光譜儀主要有濾光片型、掃描型和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三種類型。
濾光片型儀器的特點是設計簡單、成本低、光通量大、信號記錄快、堅固耐用;掃描型近紅外光譜儀的分光元件可以是棱鏡或光柵。該類儀器的特點是可進行全譜掃描,分辨率較高,儀器價格適中,便于維修;其最大弱點是光柵的機械軸容易磨損,影響波長的精度和重現性,一般抗振性較差,特別不適于在線檢測。
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的主要光學元件是麥克爾遜(Michelson)干涉儀。其具有掃描速度快、波長精度高、分辨率好以及信噪比和測定靈敏度較高等特點;采用立體角鏡偶合等技術的麥克爾遜干涉儀,已極大地消除了傳統干涉儀對振動、溫度、濕度等的敏感性,減少了不同儀器的臺間測定誤差;發展出的便攜式儀器可滿足車載等野外測定的需要。從近期的國內外儀器展覽會看,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將成為近紅外光譜儀的主導產品。
近紅外光譜分析在假藥識別中的應用:近紅外光譜法在藥物分析領域中的應用范圍相當廣泛,它不僅適用于分析藥物的多種不同狀態如原料、完整的片劑、膠囊與液體等制劑,還可用于不同類型的藥品,如蛋白質、中草藥、抗生素等。NIR更適用于對原料藥純度、包裝材料等的分析與檢測、以及生產工藝的監控;利用不同的光纖探頭可實現生產工藝的在線連續分析監控。此外,近紅外作為一種快速掃描技術,以它無需對樣品預處理以及收集信息量大等特點,有助于假藥劣藥的識別與鑒定,正在成為國內外藥物分析領域中的一枝奇葩。目前已有研究人員將其用于輔料間存在差異的不同生產廠家所生產的同一品種藥品的鑒定,還有人對建立假藥識別譜庫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全面的考察。
在藥品的鑒別過程中,常采用馬氏(Mahalanobis)距離等指標,通過對樣品光譜與標準光譜距離的定量描述,確定樣本離校正集樣本的差異,進而對其歸屬。雖然此方法在對光譜匹配程度的檢測和模型外推方面均很準確,但應用時對波長范圍的選擇非常重要;波長點過少,光譜得不到合理的描述;波長點過多,計算量過大。此外,由于藥品制劑特別是口服制劑中通常含有較多的輔料成分,也干擾對活性成分的鑒別。為有效的避免各類干擾作用,選擇合理的波長范圍進行藥品的鑒別,可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對光譜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對活性成分光譜、輔料光譜和因子光譜的比較分析,首先對諸因子光譜的屬性進行歸屬,進而選用合理的因子光譜進行鑒別[18]。將PCA與馬氏距離結合,既可以充分利用PCA對采集的全光譜數據進行降維處理,較好的解決馬氏距離計算時波長范圍的選擇問題,也可克服利用PCA進行自身界限判斷不易量化的問題[19]。此外結合導數光譜等手段,還可以提高對鑒別的分辨率。
近紅外假藥識別系統的設想:根據近紅外光譜分析的特點,可以看出,建立近紅外假藥識別系統,可以大大地提高假藥識別的速度和識別能力,滿足基層現場快速鑒別的需要。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支持下,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已經啟動了近紅外假藥識別系統的科研項目。擬建立的假藥識別系統包括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部分,首先確定藥品與其標簽標示名稱是否一致,再根據需要調用適當模型對藥品的質量進行快速檢驗或判別藥品是否為特定企業的產品。
近紅外光譜分析是一個間接分析方法,假藥鑒別系統的完善與否與模型中所包括的已知樣品的數量與質量密切相關。由于藥品品種的數量巨大,市場中出現的假藥品種較多,且不斷有新的假藥出現,因此假藥識別系統中所需要的鑒別模型不僅數量多,而且應能不斷更新,故建模不可能在一個實驗室完成;此外,由于我國地域廣闊,開展假藥的監督檢驗工作不可能由少數實驗室承擔,但為保證藥品監督檢驗的嚴肅性,所有實驗室的檢驗結果應具有一致性;因此,近紅外假藥鑒別系統應用的關鍵是能在不同的近紅外光譜儀間實現模型的共享,并保證不同儀器測定圖譜的一致性。雖然由于眾多因素影響模型傳輸的準確性,使得光柵型及普通傅立葉變換型近紅外光譜儀通過簡單的模型傳輸不可能保證不同儀器測定結果的一致性,但在以采用立體角鏡偶合等技術為基礎的8臺傅立葉變換型近紅外光譜儀之間,傳輸間苯二酚水溶液定量模型,在未對模型經任何校正的情況Biacore是什么?
BIA(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
Biacore是專為研究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而設計的,能實時觀察相互作用的整個過程。通過他可以了解分子結合的特異性,能精確計算分子結合的動力學數據,還能了解生物分子的結合過程共有多少個協同者和參與者。無需標價物進行分析使Biacore廣泛應用于各類生物體系的測定,從各類小分子化合物、多肽、蛋白質、寡核苷酸和寡聚糖直至類脂‘、嗜菌體、病毒和細胞。Biacore是一個通用的儀器,可以任意偶連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種生物分子到傳感片表面。
Biacore是什么?BIA是英文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的縮寫,Biacore是專為研究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而設計的,能實時觀察相互作用的整個過程。通過他可以了解分子結合的特異性,能精確計算分子結合的動力學數據,還能了解生物分子的結合過程共有多少個協同者和參與者。無需標價物進行分析使Biacore廣泛應用于各類生物體系的測定,從各類小分子化合物、多肽、蛋白質、寡核苷酸和寡聚糖直至類脂‘、嗜菌體、病毒和細胞。Biacore是一個通用的儀器,可以任意偶連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種生物分子到傳感片表面。
Biacore怎么做?Biacore是基于表面等離子共振(SPR)技術來實時跟蹤生物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實驗時先將一種生物分子固定在傳感器表面,將與之相互作用的分子溶于溶液流過芯片表面。檢測器能跟蹤檢測溶液中的分子于芯片表面的分子結合、解離整個過程的變化。最后這些變化過程被記錄成一張傳感圖。
Biacore系統的三個核心部分是傳感器芯片、SPR光學檢測系統、微射流卡盤。
傳感器芯片:傳感器芯片是實時信號傳導的載體。芯片是在玻璃片上覆蓋了一層金膜,在金膜的表面連有不同的多聚物以形成不同的表面環境,以利于固定不同性質的生物分子。每個芯片表面有四個通道(FC),可以獨立做四個不同的實驗,也可以做實時的對照實驗。
SPR光學檢測系統:BIA 技術是基于一種表面等離子共振(SPR)的物理光學現象的新型生物傳感分析技術。不必使用熒光標記和同位素標記,從而保持了生物分子的天然活性。當入射光以臨屆角入射到兩種不同透明介質的界面時將產生全反射,而反射光強度在各個角度上都應該相同,但若在介質表面上鍍上一層金屬薄膜后,由于入射光可引起金屬中自由電子的共振,從而導致反射光在一定角度內大大減弱,其中使反射光完全消失的角度稱作共振角,折射率的變化(RU)有可結合作金屬薄膜的生物大分子質量成正比(1000RU的變化表示傳感器薄膜1nm/mm2的質量變化)。因此BIA技術可以通過對反應全過程中各種分子反射光的吸收獲得初始數據,并經相關處理獲得結果--傳感圖。
微流射卡盤:微流射卡盤是一個液體傳送系統,通過軟件的控制自動地傳送一定量的樣品至傳感器芯片表面。通過對管道內微型氣閥的控制,形成各種液體回路,將樣品或緩沖液送到傳感器芯片表面的不同通道。甚至自動進行樣品的回收。
Biacore做什么?蛋白質組學研究、癌癥研究、新藥研發、信號傳遞、多分子復合物的結構和組裝、分子識別、免疫調節、免疫測定法、疫苗開發、瞬時結合、配體垂釣、結合特異性、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酶反應。(flyheckfyc,)
全二維氣相色譜:
全世界都沒有幾臺,現在主要用于化工,石油和環保領域分析。
許多分析問題的解決需要得到比一維色譜技術能提供的更高的分辨率。分離能力可通過使用多種分離技術或機理的組合來增強。此時,樣品被分散在不同的時間維, 最終的分辨率強烈地依賴于這些維間分離特性的差異。當它們之間沒有關聯,也即相互間正交時,系統可獲得最高的分辨率。全二維氣相色譜(GC×GC)提供了一個真正的正交分離系統。它把分離機理不同而又互相獨立的兩支色譜柱以串聯方式結合組成二維氣相色譜。在這兩支色譜柱之間裝有的一個調制器起捕集再傳送的作用。全二維色譜的峰容量為組成它的兩支色譜柱各自峰容量的乘積。
氣相色譜作為復雜混合物的分離工具,已在揮發性化合物的分離分析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目前使用的大多數儀器為一維色譜,使用一根色譜柱,僅適合于含幾十~幾百種物質的樣品分析。當樣品更復雜時,就要用到***色譜技術。全二維氣相色譜(comprehensivetwo dimensionalgaschromatography,GC×GC)是***色譜的一種,但它不同于通常的二維色譜(GC+GC)。GC+GC一般采用中心切割法,從第1支色譜柱預分離后的部分餾分,被再次進樣到第2支色譜柱作進一步的分離;而樣品中的其他組分或被放空或也被中心切割。盡管可通過增加中心切割的次數來實現對感興趣組分的分離,但由于組分流出第1支柱進到第2支柱時,其譜帶已較寬,因此第二維的分辨率會受到損失。這種方法的第二維分析速度一般較慢,不能完全利用二維氣相色譜的峰容量,它只是把第1支色譜柱流出的部分餾分轉移到第2支色譜柱上,進行進一步的分離。第二橫坐標,信號強度為縱坐標的三維色譜圖,或二維輪廓圖。這個技術自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以來,已得到很大發展,并深受石油、環保等領域的重視。
全二維氣相色譜(GC×GC)是把分離機理不同而又互相獨立的兩支色譜柱以串聯方式結合成二維氣相色譜。在這兩支色譜柱之間裝有一個調制器, 這個調制器起捕集再傳送的作用。經第1支色譜柱分離后的每一個餾分,都需先進入調制器,進行聚焦后再以脈沖方式送到第2支色譜柱中進行進一步的分離。所有組分從第2支色譜柱進入檢測器。信號經數據處理系統處理后,得到以第1支柱上的保留時間為第一橫坐標,第2支柱上的保留時間為第二橫坐標,信號強度為縱坐標的三維色譜圖,或二維輪廓圖。(最后的榮耀,)
二維相關光譜:
二維相關光譜指對一般光譜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光譜的二維尺度信息,包括同步相關光譜和異步相關光譜。對于一個待分析體系,對其施加一個外部微擾,則體系會產生一個動態的變化,則其紅外光譜行為就會發生變化,運用相關分析對其譜圖進行處理,可得到二維相關紅外光譜,它對重疊信號有很強的分辨能力,在結構分析、相互作用、化學反應等研究領域有很廣泛的用途。
同步相關光譜關天對角線對稱,位于對角線上的峰稱為自相關峰,自相關峰總是正值,表示光譜強度變化的自相關函數。其強度的大小代表光譜強度在擾動作用下的漲落程度。交叉峰位于對解線外,如A和C,B和D形成了交叉峰,表明基團之間存在較強的相互作用或協同作用,當兩條光譜強度變化方向相同時,交叉峰為正值,方向相反時,交叉峰為負值。
異步相關光譜是一條光譜和別一條光譜Hilbert變換信號相關性分析的結果,因此異步相關光譜關天對角線反對稱,且沒有自相關峰。 (liu2112003,丁香園準中級站友)
現代色譜分析技術發展趨勢
1、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在藥物分析領域占有重要地位,隨著儀器的普及,該法已成為我國藥物分析論文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分析方法,在質量標準中的應用也迅速增加。儀器的自動化包括自動進樣、數據處理以及檢測器的多樣化:UV、DAD、ELSD、熒光及電化學檢測器均有應用,往往多元化檢測。同時分析柱固定相的研究也非常活躍。相繼出現了分子印跡手性固定相,整體液相色譜柱,不同功能團球形聚合物固定相及硅膠改性的各種液相色譜固定相。由于 LC-MS技術中大氣壓電離(API)包括電噴霧離子化(ESI),離子噴霧離子化(ISI)及電噴霧化學離子化(ESCI)方式的出現,使接口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LC-MS-MS,LC-NMR,LC-NMR-MS的應用也活躍起來。
2、高效毛細管電泳(HPCE)的特點是容積小,側面/截面面積比大,焦耳熱擴散快,高效,快速,多模式:區帶、膠束電動、凝膠、等電聚焦、等速電泳及毛細管電色譜,既可用水相也可用非水,微量且樣品對象寬廣、經濟,消耗緩沖液少,可自動化操作,污染少,但也存在光路太短而要求檢測器靈敏度高,由于吸附等原因可能引起電滲變化,而影響重現性,這是其最大的弱點。
3、分析芯片:用于化學分析的芯片通常分為微陣列芯片(Microarray Chip)及微流芯片(Microfluid chip)兩大類。微陣列芯片用于基因學領域,微流芯片目前主要用于DNA和蛋白質的分析,也可用于小分子藥物分析。至今幾乎所有常規分析系統(HPLC、GC、CE等)都曾被縮微到微流芯片上,但與微陣列芯片相比,其仍處于初級階段,今后5-10年會大有發展。微流芯片所有操作步驟都是通過 pl-nl體積的液流在微通道的流動中完成,通道中的流動是屬于層流,在其形成時擴散是唯一的混合機制,由此形成一種微流芯片混合器。而芯片中的過濾結構通常由寬度為1.5-7um的陣列通道組成。
10年前就有報導,將HPLC分離技術微縮到一個微流芯片上,但至今進展不大。GC微流芯片發展也緩慢,而CE發展最快。其優點是不用壓力,不要泵和閥,沒有機械移動部件,首臺上市微流芯片是CE微流芯片,用于DNA,RNA及蛋白的測定。
藥物質量中的熱點應用
1.化學類藥品的有關物質:有機和無機雜質、溶劑。新原料藥中有機雜質,表觀量≥0.1%的要描述、界定;新制劑中對降解物、活性組分與賦型劑、內包材料的反應≥規定閥值(日最大劑量≤2g時為0.1%;>2g時為0.05%)要鑒定、界定。同時對不尋常功效或毒性藥理作用的雜質,低于界定值的也要力求界定,弄清來源。
2.對映體拆分:外消旋體占合成藥35%,占全部合成手性藥物的87%以上。國外開發和注冊的藥物36%是非手性藥物;48%為單異構體藥物;16%是外消旋體。2000年單異構體藥物銷售額為1330億美元(總額為3600億);預計2008年達2000億美元。
3.中藥指紋圖譜:歐共體草藥制劑規范,最早以立法形式規定指紋圖譜作為質量標準(88/028),“如果草藥含幾種藥食同源植物或制劑,并且不可能測定其中每一個活性成分的穩定性,那么藥物的穩定性應由合適的指紋圖譜來決定”。美國藥典論壇2002年也提出指紋藥多元指紋圖譜檢測,包括多成分的不同色譜、光譜、指紋綜合測定。
我國實際10多年前用光譜或色譜手段對其進行研究。特別2000年4月SDA召開“制定中藥注射劑指紋圖譜技術要求研討會”后更廣泛展開。 2000年8月SDA頒布“中藥注射劑指紋圖譜研究的技術要求(暫行)”。現許多科研院校和企業檢驗單位參加,現由70多種注射劑組織攻關。
中藥指紋圖譜主要采用色譜方法進行HPLC、HPCE、GC等取得相當進展,特別是對“共存指紋峰面積的比值”及“非共有峰面積”的要求,正在進行深入探討,也取得一定成果,主要運用計算機通過不同的數學模式進行,現有三種方法:1)信息函數法、2)相關系數與相合系數法;3)***空間兩點距離、夾角余弦法。
中藥指紋圖譜實用性的關鍵問題,既要可控,又要可行。中藥色譜指紋圖譜與含測方法的區別點可歸納為:提取制備供試檢品時,要避免對成分群的破壞,并兼顧多成分性質。選擇多個對照品限定系統適用性。從指紋圖譜中主要色譜峰的理論板數結合分離度考察。指紋圖中主要色譜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和峰面積的考察方法的可重復性。
4.中藥中摻加西藥:如:壯陽藥中加入西地那非(偉哥),治療皮膚病的中藥加入激素(地塞米松),抗感冒中藥中加入(布洛芬、撲熱息痛等),降糖中藥加入二甲雙胍、格列苯脲等。(HPLC專家,)
整體柱也算是一個很前沿的研究領域。首先介紹一下電色譜整體柱的研究進展,種類以及其他方面的內容。
電色譜整體柱是通過原位聚合或固化于柱管內部的方法來制備的一種新型色譜柱。與常規的填充毛細管柱不同的是,其制備方法具有簡易性和易于實現色譜填料表面化學性質多樣性的特點,已迅速成為優異的毛細管電色譜固定相形式。
毛細管電色譜(CEC)是近年來建立在毛細管電泳技術(CE)不斷發展和液相色譜理論日趨完善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一種高效快速的微分離技術,它同時有電泳的高效性和高效液相色譜的高選擇性,開辟了高效微分離技術的新途徑而成為當代色譜學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毛細管電色譜整體柱由于具有制備簡單、避免了柱塞制作、重復性高等特點,因此作為一種新型的電色譜分離介質,預計將在微分離分析領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電色譜整體柱的分離模式已有反相色譜、離子交換色譜、正相色譜、體積排阻色譜等,已成功分離了芳烴、氨基酸、手性物質、多肽和蛋白質等物質。
毛細管整體柱制備過程的特點,使其易于在芯片集成毛細管電色譜中應用,最近受到了關注。整體柱還具有可控制孔徑的優點,在生物大分子的分離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可能是今后的一個發展方向。分子印跡與毛細管整體柱技術的結合,通過分子印跡制得的MIP對印跡分子的立體結構具有“記憶”功能,這種預定的對映體選擇性是傳統手性固定相所不具備的,因而在手性藥物分析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電色譜整體柱技術目前尚處于發展階段,還存在一些諸如小分子樣品的拖尾等問題, 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常規HPLC商品化的整體柱已出現,電色譜整體柱要達到這個目標,還需要電色譜工作者付出大量的努力作深入研究。總之,隨著毛細管整體柱制柱技術的完善,將會有助于CEC技術的普及,在微量分析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后的榮耀,)
SELDI-ProteinChip
表面增強激光解吸離子化-蛋白質芯片系統(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proteinchip,SELDI-ProteinChip)是最新發展起來的蛋白質組平臺,可分離顯影,分析飛摩爾(fmol)級的蛋白質。該系統中,蛋白質芯片表面經過某種化學或生化方式處理(表面增強),使之具備與某一類蛋白特異結合的能力。血清或蛋白抽提物直接加到芯片表面,孵育后洗滌。特異的蛋白因化學(或生化)的特性與芯片結合,從而從蛋白混合物中分離出來。然后該芯片通過“芯片讀碼器”(一種SELDI- TOF-MS)得到與芯片結合的蛋白質質譜圖。SELDI-蛋白質芯片系統可用于比較任何一組對照樣品或不同疾病狀態下的蛋白質譜變化,以此鑒定生物標記物或疾病相關靶。該系統在檢測低豐度、低分子量蛋白方面有獨特優勢。
這種芯片的設計源于基因芯片的設計方法和生物分子反應的原理。在一塊微小的固體表面上結合抗體或抗原、DNA、酶、受體、單鏈抗體 (scFV)L2:,作為攝取抗原或抗體、DNA結合蛋白、底物、配體、多樣抗原等特異基質,再加上經化學修飾的二抗作為檢測信號或直接檢出,信號檢測器為激光共聚焦掃描儀、熒光透射掃描儀、質譜儀等,檢測到芯片上酌光或化學信號后傳輸給計算機通過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可以獲得有關蛋白表達的大量信息。 2.2 色譜學或層析原理這種芯片設計根據層析技術,結合質譜發展而來。
設計芯片為可結合蛋白的固體點表面,如在固體表面涂漬疏水性碳水化合物 (HydbDph6ZcSudhce,H4)、親水表面(NoRyLBlPhase,NP)、特異性結合表面(keactivatedSudMe,賜)、強陰離子交換表面(ShDng AnioH Exchan8e,SAx)、弱陽離子交換表面(Weak Ca60H Exahange,WCx)、固定金屬親和表面(iMlob勛朋d MetalASniqr C叩ture,IMAC)等表面涂漬物可以非特異或特異性結合蛋白質,結合能量吸收分子(EnerBdbsorb matdx,EAM)后,在真空管中用激光轟擊,蛋白質在吸收能量后脫離芯片表面,由于其中加有一個正電荷,在電場中向陰極飛去,分子量大的飛行時間長,分子量小的飛行時間短,以此標記蛋白質的分子量,繪出蛋白質的圖譜,該項技術總稱為表面增強激光解析及電離飛行時間質譜SEUI—TOF— MS(Sudace Ehanced比er DesorptioVIom。z此oH—time of n炒t—Mass SpechDme卸)[3j,由于質譜檢測的靈敏度高,可把傳統方法檢測不到的蛋白和多肽檢測出來,因此對腫瘤標記物的篩選意義重大。該項技術如果聯合檢測前的樣品分段萃取分離和檢測后的專用蛋白圖譜統計軟件分析,可以快速的找出新的腫瘤標記物并獲得盡可能多的蛋白組學信息。其優點是方便、快速、靈敏度高、蛋白信息量多。()
離子探針:
離子顯微探針分析是二次離子質譜技術(SIMS)的一種形式,它的特點是能夠進行定點微區分析,成像功能高,靈敏度高,能夠測試元素周期表中的所用元素及其同位素。與常規的質譜方法相比,離子探針消耗的試料很少(1ng),分辨率高(幾um),能對拋光薄片進行原位定點分析。與電子探針相比,離子探針的檢測限度低,不僅可以進行元素分析,還可以進行同位素分析。
離子色譜的分離類型:離子色譜的分離原理可以分3種不同類型主要分為離子交換色譜離子對色譜和離子排斥色譜。目前除了常規離子色譜柱外還有同時具有陽離子和陰離子交換功能的混合床離子色譜柱和同時具有離子交換功能和反相保留機理的***色譜柱這些柱的應用使離子色譜的使用領域得到擴大特別在陰陽離子的同時分析和有機物疏水性離子的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
其次就是從提高離子色譜柱壽命擴大可用范圍上發展采用特殊的離子交換材料高的交聯度使離子色譜柱可以承受有機溶劑以大大增強離子色譜柱的抗有機污染能力。
新的分離方法也為離子色譜的應用領域的擴大打下基礎在眾多創新的分離手段中旅居日本的中國學者胡文治等提出的靜電離子色譜頗有創意其方法可以用純水洗脫并用于多種陰陽離子的分離和離子的形態分析大環類化合物如烷冠醚等結合在離子色譜柱上可以對一些化合物有特定的選擇性也是離子色譜分離的一個新動向它為離子色譜的分離提供了一條新的發展途徑。
國內也從擴大離子色譜應用領域著手如通過間接抑制電導檢測方法解決抑制電導檢測無法測定弱電離物質等問題姚守拙院士等提出壓電體聲波檢測可以使高背景電導在單柱型離子色譜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解決了長期困擾單柱型離子色譜檢測的不穩定問題而由汪爾康院士等提出的采用電化學安培檢測原理對電極進行膜修飾研制成通用型陰離子和陽離子的檢測器則使離子色譜更為小型化更為方便快捷。(xiaoxiang2004,)
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based immunoassay,CEIA)
CEIA是將毛細管電泳與免疫分析聯合使用的一門新技術。該技術利用抗原抗體復合物與游離的抗原抗體的電泳行為上的差異,將毛細管電泳作為分離,分析手段,具有樣品用量少,測定速度快,分離效果好的特點,并能解決免疫反應中的“交叉反應”而造成的假陽性問題。
具體來說,CEIA優點有(1)CEIA所需樣品量少,試劑消耗少,一般只需要nl樣品和ul級的緩沖液;(2)CEIA中CE分離可在幾分鐘內完成,適合在線的LIF檢測,大大提高了分析速度,而且容易實現自動化;(3)CEIA可以同時測定多種代測無,如可以同時測定血漿中撲熱息痛,茶堿,奎寧丁,尿中的嗎啡,PCP,THC和可卡因代謝物benzoylecgonine;(4)CEIA可以直接看到免疫復合物的游離和結合形式;(5)CEIA 可使用的檢測技術很多,如LIF,UV,MS等;(6)免疫反應在均相中進行,不會由于基質的干擾而影響反應速度,反應進行的很快,一般5-10min,這與普通的免疫反應溫孵幾小時或過夜相比,大大減少了分析時間;(7)CE的分離效率高,可以解決免疫分析中交叉反應問題。(YCmake,)
高速逆流色譜(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簡稱HSCCC)
由美國國家醫學院Yiochiro Ito博士于1982年首先開始的。高速逆流色譜具有兩大突出優點:
1.聚四氟乙烯管中的固定相不需要載體,因而消除了氣液色譜中由于使用載體而帶來的吸附現象,特別適用于分離極性物質和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
2.由于其與一般色譜的分離方式不同,使其特別適用于制備性分離。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一臺普通的高速逆流色譜儀一次進樣可達幾十毫升,一次可分離近10g的樣品。
既可分離又可定量,進樣量可從毫克級到克級,進樣體積可從幾毫升到幾十毫升;不但適用于非極性化合物,而且適用于極性化合物的分離;它可用于天然產物粗提物的去除雜質,也可用于最后產物的精制,甚至直接從粗提物一步純化到達純品. (xiaoxiang2004,)
Ultra Performance LC
分離科學上的新紀元,它帶給實驗室嶄新且強大的能力。其整合了小的填充顆粒、非常低的系統體積快速偵測的特質由于系統的整體設計可以控制并優化了所有實 驗的參數,因而增加了生產力、靈敏度及峰容量。 UPLC 在管柱技術上使用 < 2 ?m 填充顆粒,耐高高的流體設計可達 15000 psi ,減少整體的系統體積及最佳化的流路設計,使得分析時間大幅縮短,并使自動注射器交叉污染到最小,另在偵測器偵測速度及靈敏度上獨特設計以符合其快速偵測 的特點,除此之外,其擁有人性化的軟體操作介面,并結合了診斷介面,使整體 UPLC 系統達到完美的境界。
若使用 UPLC 于生化應用分析上,更能將其特點徹底表現現出來而得到前所未見的分析結果:
1. peptide mapping
進行 peptide mapping 時,最常面臨到的挑戰為:樣品復雜及分析時間長(平均皆需要 > 2 hrs )等問題。
利用 UPLC 系統并搭配 UPLC 的管柱技術,其帶來的改善有:a. 在解析度方面的表現 – 與 HPLC 相比, UPLC 系統可增加峰容量 (peak capacity), 因而在樣品的純化和鑑定上將得到很大的改善;b. 在靈敏度方面 - 使峰型及峰的分辨率更佳;c. 在速度方面 - 若維持原來的分離品質 , 以前所需花費 2 小時分析時間 , 現在只需 30 分鐘即可完成一個 peptide mapping 的實驗;d. 在再現性方面 - 在 2 小時的分析實驗中 , 滯留時間的標準偏差小于 0.07 分鐘。
2. 串聯式四極體質譜儀的定量 (Tandem Quadrupole Quantification)
對 于 ADME 領域而言,常遇到的問題有:分析樣品的數量很多、樣品中含有許多多不同的化合物需要進行定性分析,且樣品本身的基質很復雜。對于藥動領域而言,常遇到的問 題有:必須在有限的樣品量中進行許多詳細的實驗、化合物的多樣性、樣品基質復雜、需考慮到交叉污染的問題且對靈敏度有一定的要求;對于遵循法規的生化分析 而言,常遇到的問題則是樣品數量大、需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 有時間壓力 ) 、樣品基質復雜、需考慮到交叉?染的問題且對靈敏度、方法的再現性及符合法規的要求。
利用 UPLC 系統并搭配 UPLC 的管柱技術,其帶來的改善有:在解析度面 - UPLC 系統可增加峰容量 (peak capacity) ,因而避免內源性分子可能的干擾;因靈敏度的增加,能夠定量更低含量的代謝物,尤其是低劑量藥物及低含量的重要代謝物;在交叉污染方面,因洗針方式的新設 計,可將交叉污染的問題減低至最小;在速度方面,只需一分鍾的分析即可得到良好的數據,對于研發工作來說可得到最大的效益。
3. 代謝物的鑒定 (Metabolite Identification)
對 于新藥開發部門 (discovery) 來說,常遇到的問題有:許多樣品需快速分析、需要更簡易地找到預期以外的代謝物,且樣品基質復雜容易降低儀器的性能。對于新藥開發部門 (development) 而言,所遇的問題則是很難找到復雜基質中的某代謝物、對于低含量的代謝物在偵測上可能會遺漏、處理復雜的數據耗費太多的時間及對于極性太大的代謝物很難分 析等。
利用 UPLC 系統並搭配 UPLC 的管柱技術,其帶來的改善有:在解析度方面,因峰容量的增加而增加了 MS 或 MS/MS 精確質量的偵測能力;在靈敏度方面,除能鑒定更低含量的代謝物外,亦能更精確的了解代謝路徑;在速度方面,能在 10 分鐘內完成以前 30 分鐘所做的工作。 (zorrow,)
相關閱讀:
- 制藥行業分析檢測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在津舉行 (tianhua, 2010-4-21)
- 蒸發光散射檢測器在藥物分析的應用 (kflsjjfdl, 2010-4-30)
- 藥物分析專業詞匯 (santa, 2010-5-19)
- 藥物分析中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應注意的環節 (xiaoweiwe121, 2010-5-27)
- 生物電泳藥物分析辭條正文 (jianghai, 2010-6-15)
- 分析化學漢英詞庫/儀器常用詞匯/藥物分析專業詞匯 (yinge, 2010-6-25)
- 第二屆西部藥物分析學術研討會通知 (snwxf, 2010-9-16)
- 藥監局成功舉辦現代藥物分析研究和新藥注冊規程培訓班 (snwxf, 2010-10-28)
TAG: 藥物分析
標題搜索
日歷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
30 |
我的存檔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16552
- 日志數: 30
- 文件數: 52
- 建立時間: 2008-02-18
- 更新時間: 201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