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宏基因組學技術解析秸稈碳氮向土壤有機碳庫轉化過程中碳氮代謝功能特征的研究仍然較少。為此,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分子生態學科組運用微宇宙培養試驗結合宏基因組測序技術,利用15N標記的大豆和玉米秸稈,示蹤秸稈氮向黑土碳庫的轉化情況,闡明秸稈降解下介導碳氮循環的微生物作用機制。...
四個氣候區稻田土壤甲烷氧化速率和碳轉化效率稻田土壤甲烷碳轉化的微生物機制...
本試驗結果表明:行間生草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呼吸強度,說明隨著葡萄園行間生草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總的活性有增加趨勢:微生物熵通常反映土壤微生物對土壤有機碳的利用效率,如果土壤微生物碳降低,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下降速度大于有機質下降的速度,土壤質量正在退化:而微生物熵越高,說明底物碳的可 利用度或被微生物固定的總有機碳的比例越高。...
水熱炭化作為有機固廢資源化重要的負碳技術,處理過程可將有機固廢中作物難以利用的有機磷轉化為無機磷;水熱炭富含的活性有機碳,可通過絡合金屬陽離子、競爭吸附位點抑制磷在土壤界面吸附等作用釋放土壤固定的磷;水熱炭可通過提升土壤微生物種群和磷酸酶活性,觸發激發效應和酶促反應,促進土壤中與有機碳結合的有機磷的礦化分解,提高土壤遺留磷(酶解)活化和生物有效性。...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