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面粟粒性狼瘡又稱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毛囊性粟粒性狼瘡、粟粒狼瘡樣結核癥或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結核。為顏面部散在的圓形的不破潰的丘疹,愈后留有萎縮性瘢痕。 過去認為本病是一種經血行播散的皮膚結核,是尋常性狼瘡的一種變型或結核疹。組織學改變雖然是典型的結核結構,但是患者的一般健康良好,大多數病人常不伴有其他結核。病損中也不能找到結核桿菌。結核菌素試驗常呈陰性,抗結核治療大多無效。因此認為本病與結核無關。本病真正病因尚未確定。...
1、病因: 膠狀粟粒疹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皮損多見于露出部位,可能與日曬有關。一般認為本病分兒童和成人兩型。前者在兒童或少年期發病,至青春期后即逐漸自行消退,常有家族關系,可能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而成人型常在成年后長期受日光曝曬,特別是在熱帶室外工作者多見,石油工人易發病,膠狀粟粒疹有家族性發病傾向,男多于女。 2、發病機制: 膠狀粟粒疹的發病機制不明,可能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常在生后第一周出現,分布在面部、頭部及間擦部位。臨床常見四種典型痱子: ①白痱(晶形粟粒疹):針頭大小的透明水皰,周圍無紅暈,易破。一般無自覺癥狀。1-2天內吸收,留有細小脫屑。 ②紅痱(紅色粟粒疹)好發于腋窩、肘窩、額、軀干等處。皮損成批出現,表現為密集排列的針頭大小丘疹、丘皰疹,周圍...
膠狀粟粒疹又稱膠樣假性粟丘疹(colloid pseudomilium)或皮膚膠樣變性(cutaneus colloiddegeneration)。 有人將其譯為膠狀稗粒瘤或膠質粟丘疹。最早在1942年由Reuter和Way報告。皮疹好發于顏面和手背,多數為淡黃色、粟粒至扁豆大的圓形半透明...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頁面更新時間: 2024-12-23 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