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體從宏觀到微觀,再到納米尺度的多級復合結構,使其具有諸多獨特的優異性能。人們很早就開始模仿生物的特殊功能,來發明和應用新技術。 例如人們根據蒼蠅特殊的“復眼”結構,仿照制成了“蠅眼透鏡”,用它作鏡頭可以制成“蠅眼照相機”,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張相同的相片;還有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人們設計...
上世紀40年代末,瑞士工程師George de Mestral在清理狗毛上粘的毛刺后受到啟發,發明了維可牢。50年后,熱衷于觀鳥的日本工程師Eiji Nakatsu設計出一種車頭形似翠鳥鳥喙、符合空氣動力學特征的高速列車。 過去10年間,對此類生物靈感和仿生學的興趣陡然增加。生物靈感和仿生學...
由美國非商業醫學組織“阿爾弗勒德?曼基金會”研制的射頻微型刺激裝置被移植到患有肢體運動活性失常患者的手中。該裝置能模擬仿生神經功能,同時將大腦信號傳送給機能減弱或麻痹的肌肉,使中樞神經受損傷的患者能夠重新獲得改善雙手動作的能力。 圓柱形微型移植物長17毫米和直徑為2.4毫米,通過小切口埋入肌肉中...
??????? 1 神經形態芯片與傳統芯片的區別 1946年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提出存儲程序原理,把程序本身當作數據來對待。此后的半個多世紀以來,計算機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馮·諾依曼架構”中信息存儲器和處理器的設計一直沿用至今,連接存儲器和處理器的信息傳遞通道仍然通過總線來實現。隨著...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頁面更新時間: 2024-09-17 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