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以孫濟洲、張加萬、馮偉三位教授領銜的團隊歷時10年,用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致力于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傳下去。這群每天與計算機打交道的科學家,如今加入了人類文化遺產守護者之列。 “以前主要依賴實驗室模擬研究,但現實環境的情況更復雜。”張加萬說,此前由于缺乏檢測手段和數據,一直找不到文物與復雜環境的關聯性。...
趙慧介紹,多年來該團隊致力于山西省內外重要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目前已完成國內外文化遺產數字化采集和復原項目10余個,采集文化遺產數字資源40余項,培養學生100余人。 趙慧認為,文物數字復原其實是中國流失海外文物數字化回歸的一個有效路徑。此外,通過造像和石窟的數字復原模型,拉近人們與文物的距離,讓更多人能夠重訪歷史,重新了解文物的原始面貌,這也是文物數字復原的意義所在。 ...
隨后,他們結合遙感與地理信息技術與中鐵文保聯合設計開發了面向樓蘭遺址數字化保護與利用的“天空地”一體化空間信息系統平臺——“數字樓蘭”。“該系統為監測和評估文物保存現狀提供了技術支撐。”...
該標準的提出不僅規范和支持了中醫藥學語言系統的建設,還為中醫藥學術語系統和本體創建提供了語義標準,為中醫藥學語言系統和統一的醫學語言系統映射提供了支持,對中醫藥學術語信息的交換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藥文獻元數據標準》規定了中醫藥文獻元數據標準化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覆蓋中醫藥學領域具有共性的全部元數據內容,為中醫藥學的文獻資源提供了一套通用的描述元素。...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