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分析儀器分會2021年一季度簡報節選

    2021.4.07

      行業要聞(節選)

    全球首個飼料中霉菌毒素高通量檢測標準發布

      記者11 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最新農業行業標準《飼料中37種霉菌毒素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發布,并將于4月1日起實施。由該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飼料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制定的該項標準,是全球首個飼料中霉菌毒素高通量檢測標準,擴大了我國飼料及畜產品中霉菌毒素監測范圍,提升了風險發現能力。

    ? ?團隊首席、中國農科院質標所研究員蘇曉鷗介紹,飼料及農產品中霉菌毒素污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給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帶來嚴重挑戰。霉菌毒素由于種類多、結構差異大以及樣品基質復雜等原因,多類毒素高通量檢測一直是產業瓶頸。目前,檢測標準和文獻報道方法多為單一或單類霉菌毒素檢測。

    image.png

    ? ?團隊著眼于飼料中多種霉菌毒素同時污染的現實問題,從基礎理論入手,歷時5 年攻關,在大量實驗數據基礎上,提出多重機制雜質吸附原理,研制出適合飼料基質中5 類37 種霉菌毒素同時凈化的雜質吸附型凈化柱,解決了樣品基質干擾嚴重、兼顧不同種類危害物結構及理化性質差異巨大等兩個關鍵技術難題,樣品凈化時間從40 分鐘以上縮短至兩分鐘以內。基于多重機制雜質吸附凈化柱制定出農業行業標準《飼料中37 種霉菌毒素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是目前世界上飼料中霉菌毒素“一次提取、一次凈化、一次上機”同步測定數量最多的標準方法。應用該方法參加2016 年度歐盟、2018 和2019 年度亞太地區飼料原料霉菌毒素同步檢測國際實驗室能力驗證,結果全部滿意。

    ? ? 該項研究授權國家發明ZL1 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3 篇;形成的多重機制雜質吸附凈化技術已向有關生物技術企業轉讓,實現了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江桂斌院士、陶澍院士獲2021 年ES&T 杰出成就獎

      1 月19 日,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ES&T)、環境科學與技術快報(ES&T Letters)和 ACS 環境化學司(ENVR)聯合頒發" 環境科學與技術杰出成就獎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與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陶澍院士獲獎。

    image.png

      該獎項是由ES&T、ES&T Letters 和ACSENVR 聯合設立,以表彰那些在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首屆ES&T 杰出成就獎聚焦于亞太地區,雖然該地區擁有44 億人口,環境和健康挑戰極為突出,然而近年來亞太地區環境改變世人共睹、創新機會影響深遠、各方合作也被不斷加強。

    image.png

    江桂斌院士

      獲獎理由:通過基礎研究及其轉化、引領與服務,促進了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及其它新型污染物的了解與管理。

      江桂斌,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第十三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專委會副主任。曾任國家973 顧問組成員,國家納米重大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現擔任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大學資環學院院長、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研究領域涉及化學污染物與納米材料的分析表征與示蹤方法、形態與環境行為、分子毒理學與健康效應,以及環境分析儀器研制等。在國際上較早開展了有機金屬化合物形態分析、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環境行為、新型有機污染物篩選與識別、納米材料環境應用及其毒理效應等研究。現為中科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B 類)“典型污染物的環境暴露與健康危害機制”首席科學家、國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 “大氣細顆粒物的毒理與健康效應”專家組組長和國家重大儀器研制項目“高通量多功能成組毒理學分析系統”負責人。

      在國際SCI 收錄雜志發表論文750 篇,出版中英文專著15 部,主編POPs 系列專著16 部。在國內外學術會議、著名高校和研究所作大會報告或邀請報告650 余次。先后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長江學者成就獎、安捷倫全球“思想領袖獎”和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三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image.png

    陶澍院士

      獲獎理由:通過基礎研究及其轉化、引領與服務,促進了對室內和大氣污染的了解,推動了空氣質量的改善。

      陶澍,中國科學院院士、環境地理學家,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環境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環境毒理與化學學會亞太分會主席。

      陶澍院士主要研究微量有毒污染物排放、行為、歸趨和效應等區域尺度環境過程;建立了中國高分辨多環芳烴排放和全球多環芳烴排放清單;證明了同分異構多環芳烴在遷移過程中的分異;建立了多介質源解析方法;在污染物區域環境歸趨研究中,建立了具有空間分辨率的多介質模型、闡明了決定土壤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空間分異的主要機理、建立多環芳烴從產生、遷移、暴露到健康危害的系統模擬方法、揭示了有機氯農藥攝入量與人體組織殘留水平之間的定量關系;揭示了多環芳烴呼吸暴露對中國人群的健康危害,將基因易感性等參數的變異特征引入風險模型,定量闡明了健康風險的變異和不確定性。

      在國外學術刊物發表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百余篇,其中包括ES&T 論文18 篇。曾主持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重點項目、國際合作項目、973 課題等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4 年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1年獲全國模范教師榮譽稱號。

    關亞風團隊領銜研制微光探測器通過成果鑒定

      1 月27 日,由大連化物所微型分析儀器研究組(105 組)關亞風研究員、耿旭輝研究員團隊研發的“微光探測器(光電放大器)”通過了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組織、李天初院士任鑒定委員會主任的新產品成果鑒定。

    ? ? 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產品設計新穎、技術創新性強,綜合達到國際先進、動態范圍和長期穩定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同意通過鑒定。 微光探測器是科學儀器和光學傳感器中的關鍵器件之一,廣泛應用于表征儀器和化學分析儀器中,如物理發光、化學發光、生物發光、熒光、磷光、以及微顆粒散射光等弱光探測中,其性能決定著光學檢測儀器的靈敏度和動態范圍指標。

      該團隊經過十五年技術攻關,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靈敏、低噪音、低漂移的AccuOpt 2000 系列微光探測器(光電放大器),并批量生產,用于替代進口光電倍增管(PMT)、制冷型雪崩二極管(APD)和深冷型光電二極管(PD)對弱光的探測。 該微光探測器已形成產品,在單分子級激光誘導熒光檢測器、黃曲霉毒素檢測儀、深海原位熒光傳感器等多款儀器上應用,替代PMT 得到相同的檢測信噪比和更寬的動態線性范圍。經權威機構檢測和多家用戶使用表明,該微光探測器具有比進口PMT 更好的重復性、穩定性和性能一致性,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image.png

      由于疫情原因,鑒定會以線上會議方式召開。該項目研發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等資助。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