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北大基地“百進千”對接會 聚焦醫療數字化研究及應用

    2017.5.27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5月25日,醫療數字化研究以及應用——北京大學研發實驗服務基地“百進千”對接會在北京中關村方正國際大廈舉行。本次會議由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北京大學研發實驗服務基地、北京大學孵化器主辦,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生物醫藥領域中心、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孵化器領域中心、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科技金融領域中心、首都科技條件平臺豐臺工作站、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北京師范大學研發實驗服務基地、北京大學醫療產業園協辦。

    116841_201705270912201.jpg

    116841_201705270912401.jpg

    醫療數字化研究以及應用——北京大學研發實驗服務基地百進千對接會現場

      最近一段時間,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成為非常熱門的話題和領域。診斷和治療是醫學的兩個重要環節,而診斷又是治療的基礎和前提。當我們擁有足夠有質量的醫療數據后,就具備了做出正確診斷的條件,而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就可以發揮作用。為發揮首都科技資源優勢,搭建政府、科研院所與企業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交流、對接的平臺,特舉辦本次“醫療數字化研究以及應用”沙龍。

    116841_201705270912541.jpg

    北京大學研發實驗服務基地馬靖主持會議

      會上有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創新券主管工程師毛振芹進行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政策解讀及首都科技創新券政策介紹,邀請5位醫療專家進行主題分享,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成員單位也對各自情況進行了介紹。

    116841_201705270913261.jpg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創新券主管工程師 毛振芹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創新券主管工程師毛振芹對首都科技條件平臺進行了介紹,并向與會者詳細介紹了首都科技創新券政策,以及科技金融政策。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包括各基地、領域中心、區縣工作站,并有國際合作站,各成員單位緊密結合,提供供需對接服務。首都科技平臺提供各個方面服務:開放共享績效后補貼支持供給側、進行國產儀器開發培育及驗評、并有首都科技創新券支持需求側。

      “首都科技創新券制度”是由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財政局共同組織實施的一項最新普惠制度。創新券由政府發放,支持小微企業及創業團隊向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免費購買科研活動時使用,收取創新券的單位持創新券到指定部門兌現,主要是鼓勵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充分利用國家級、北京市級相關科技資源開展研發和科技創新活動,促進產學研合作。首都科技創新券支持對象為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采用網絡認證的模式,每年可多次申領,每張券限額5000元,需要按照規定使用,每次至少使用一張,每年最多可使用40張,均需在使用有效期內使用。創新券可全年隨時申請,先到先得,超出當年專項經費總額部分,滾動納入下一年支持范圍。2014-2016年,共1億元創新券資金,支持了1528家小微企業和80家創業團隊,合作開展了1730個創新券項目。

      而在創新券之后又有一些后續政策,如建設銀行的“首都科技創新券”專屬融資產品、北京銀行的“創業一路通”金融服務產品,以這些金融政策來對企業的科技創新進行進一步的支持。

      更多創新券信息請登錄首都科技創新券申報系統:http://www.cxq-bj.cn

    116841_201705270913371.jpg

    北京大學信息科技學院通信所 雷易鳴博士

      北京大學信息科技學院通信所雷易鳴博士分享了《醫學信息工程技術研究》,在報告中介紹了數字醫院和精準醫學中的醫學-信息交叉技術。

      北京大學移動數字醫院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于2013年10月獲批,為國家政策制定提供咨詢、進行關鍵技術研發攻關、進行示范工程和產業推廣。面對的對象有患者、醫院、銷售、研發。

      目前在醫學領域,同質化產品較多,思路與技術較為簡單,缺陷都一樣,競爭較為激烈,真正具有的領先設計思路與核心技術的產品不多,大型設備已經進入淘寶的壓價模式。醫院缺乏動力、廠家缺乏耐力、院校缺乏助力,大家各干各的。如何能找到在個人能量、索取條件、互助付出上較為平衡的醫生,搶占未來醫療平臺?如何能用低成本找到并維護一個多學科研發團隊,打造完美的核心技術體系和產品?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雷易鳴分享了北京大學移動數字醫院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些技術示例,如微結構成像技術、結構和藥物調控、多靶點腦部刺激等。

    116841_201705270913501.jpg

    北京阿特利康放療醫生集團 趙志強醫生

      北京阿特利康放療醫生集團趙志強的分享題目是《調強放療技術中正常組織并發癥概率評估及技術的研究及應用》。

      趙志強在報告中提到,放療的根本目的在于給予腫瘤靶區足夠高的劑量,而周圍正常組織不受或盡可能少受到射線照射。隨著加速器的定、擺位等技術的進步,計劃靶區的誤差越來越小。治療劑量也獲得了一定的提升,局控率有了明顯提高。但隨著治療劑量的提升,正常組織放射損傷幾率也大大增加。如何在放療實施前在初審合格的放療計劃中評估正常組織并發癥概率(NTCP)從而優中選優的獲得放療方案,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本次報告中,趙志強舉例介紹了放療技術單一因素對正常組織并發癥概率的影響,包括直腸癌術后調強放療、伽瑪刀肺癌治療等放療方案優劣的評估。并對現有放療技術發展提出了一些總結和建議:1.不同治療目的以及不同治療技術下的各危及器官NTCP的廣義意義上的臨床研究,將進一步提高放療質量水平。盡管此類研究結果有待于更多病例更多病種的不同器官NTCP與最終的放射損傷的大范圍長期的研究。2.從另外一個角度或者思路研究放療技術問題,即同等程度考慮放射治療正常組織并發癥概率問題與腫瘤放療療效問題;3.簡要對目前臨床研究以及臨床應用介紹:在2016年1月到3月期間開展了直腸癌保肛術后調強放療,肛門區NTCP與肛區遠期痛疼的相關研究,進一步驗證了該項技術的可靠性。目前在開展臨床應用階段。

    116841_201705270914011.jpg

    宜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 周明

      宜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周明介紹了乳腺健康檢測云。

      周明表示,在市場空間上,按醫療機構估算:國內醫療機構有100萬個,年篩查5000萬人;若百分之五醫院使用,則乳腺檢測市場為250億;預計2020年,醫學影像市場達到6000~8000億。而如果按照按美國每萬人乳腺CAD數量估算就是450億,加上乳腺Tomosynthesis、超聲則有1000億,預計醫學影像市場規模將達到10 萬億。

      乳腺健康檢測云,利用人工智能,分析乳腺影像;輔助醫生診斷,關愛女性健康。快速確定病癥,協助分析決策,數據實時交流,達到中級醫生水平。周明還介紹了乳腺健康檢測云的算法流程、應用前景等信息。

    116841_201705270914141.jpg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放療科主任 徐剛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放療科主任徐剛分享了腫瘤的精準醫學與人工智能。

      徐剛在報告中介紹了精準醫學、醫學培訓、醫院設置、診斷等與人工智能的情況,并指出基因檢測是診斷治療的個體化,大數據分析是診斷治療的規范化,而腫瘤治療的精準化之路難且長。

      國內外權威醫學研究表明,大約5%-10%的惡性腫瘤為遺傳性腫瘤,上一代的致病基因突變遺傳給后代的概率一般為50%,因此遺傳性腫瘤常常具有家族聚集的特點。遺傳性腫瘤基因檢測主要是防患于未然。

      徐剛分享了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基因檢測、遺傳性乳腺/卵巢癌綜合癥(HBOC)健康管理、攜帶BRCA突變卵巢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指南等內容,并指出,精準醫學治療的智能化需要進行放療靶區勾畫培訓,正常組織,腫瘤勾畫,放療治療智能化,數據傳輸計劃到驗證到治療加速器,MR/CT指導治療精準。其中的難點是腫瘤發病沒有精準了解,治療如何精準還需要大數據的經驗和探索的臨床研究。

    116841_201705270914251.jpg

    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 王醒策

      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王醒策介紹了心腦血管虛擬內窺系統,該項目歷時19年,由醫學可視化問題,從計算機輔助醫學診斷逐步提升為腦血管虛擬內窺研究與系列應用問題,形成了理論方法、支撐技術、領域應用系列研究成果。

      該項目形成理論方法和關鍵技術7項:一、心腦血管醫學影像的降噪研究;二、心腦血管體素化分割方法研究;三、基于球B樣條的血管重構研究;四、基于GPU加速的血管表意體繪制;五、心腦血管虛擬內窺部分研究;六、面向移動客戶端的多通道交互技術;七、心腦血管數據庫管理系統。

      心腦血管虛擬內窺系統形成的應用平臺包括:心腦血管重構、測量、檢測平臺;心腦血管虛擬內窺檢測平臺;VR環境下的人體解剖平臺;跨平臺移動客戶端;心腦血管數據庫系統。

    116841_201705270914401.jpg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生物醫藥領域中心 李潛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生物醫藥領域中心李潛介紹了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生物醫藥領域中心。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生物醫藥領域中心由北京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促進中心負責運營管理,以北京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促進中心作為專業服務機構,承擔領域中心的建設和運營工作。以中國生物技術創新服務聯盟(ABO)為載體匯聚了42家成員單位,圍繞生物醫藥創新服務鏈,整合了包括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國家北京藥物安全評價研究中心等在內的 8 家科研院所,匯聚了包括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疫苗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病毒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內的 3 家國家工程中心,國家新藥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內 2 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目前生物醫藥領域中心已依據生物醫藥領域服務鏈上下游特點,依據市場需求,按功能整合京區領域優勢資源,以及眾多研發外包服務企業;以全球創新活動為服務對象,為國內科研院所、國內外制藥企業以及國際重大科研項目等提供從基礎研究、中試放大、臨床前評價、生產,到共性支撐等一系列服務。

    116841_201705270914511.jpg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科技金融領域中心 李曉鵬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科技金融領域中心李曉鵬進行了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科技金融領域中心介紹。

      科技金融領域中心是首都科技條件平臺12個領域中心之一。2011年6月,“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科技金融領域中心”授牌。科技金融領域中心承擔北京市轄區內金融產業與科技產業對接的促進與服務。截止現在科技金融領域中心成員單位共63家。包括銀行、證券、保險、投資、擔保、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等科技金融全要素。提供宣傳、咨詢、評估、融資服務。

      李曉鵬還介紹了創新金融產品,如“科技貸之成果轉化貸”、“智權專項貸”、“國高新專享貸”、建行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券”融資產品、浦發“快速貸”、“金科成長企業無憂貸”等等,并進行了醫療信息化項目融資案例分享。

    116841_201705270915001.jpg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豐臺工作站 王浩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豐臺工作站王浩對首都科技條件平臺豐臺工作站進行了介紹。

      豐臺工作站由豐臺區政府和北京市科委聯合共建,并授權豐臺區科委直屬事業單位豐臺區生產力促進中心作為專業服務機構,整合豐臺區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器、金融機構及其科技資源,聚集科技需求,同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對接,受理需求,對接資源,服務豐臺區各創新主體的發展。

      王浩對豐臺工作站重點工作及資源進行介紹,包括機制體制與運營模式建設;挖掘需求,組織對接;工作站資源及工作重點;宣傳推廣與信息系統建設;首都科技創新券工作,2017年,豐臺工作站共向15家小微企業發放創新券92.5萬元。

    116841_201705270915141.jpg

    北師大研發實驗服務基地副主任 常崇艷

      北師大研發實驗服務基地副主任常崇艷介紹了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北京師范大學研發實驗服務基地。

      北京師范大學研發實驗服務基地是一個集創新研發、技術咨詢、人才培訓、檢測分析、交流合作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服務涵蓋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和電子信息等多個領域,服務對象主要面向北京市及周邊地區科研單位和中小企業,基地以長期合作基礎研發為主要經營方式,輔之以實驗室資質認證(計量認證)為基礎的有償技術服務。基地授權的專業服務機構為北京師大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公司去年成立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中心,加大力度推動學校產學研用及技術轉移成果落地工作。

    116841_201705270915251.jpg

    北京大學醫療產業園運營發展部 榮佳

      北京大學醫療產業園運營發展部榮佳進行了北京大學醫療產業園介紹。

      北京大學醫療產業園隸屬北大醫療產業集團,園區由各類醫藥實驗室、中試平臺、動物實驗室及配套設施組成,在實驗室工藝上滿足藥物研發全環節。北大醫療產業園將成為首都北京具有標志性的健康產業前沿技術研發和服務中心,促進科研成果快速進入醫療應用領域,臨床與科研互動醫療產業服務中心。

    116841_201705270915341.jpg

    北京大學科技園 王學軍

      北京大學科技園王學軍對北京大學科技園進行介紹。

      北大科技園始創于1992年,是北京大學為響應國家“科教興國”戰略、“985”工程戰略,促進北京大學科研成果產業化而建立的大學科技園,是國家科技部、教育部首批認定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是北京大學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和高科技產業化發展的平臺載體,是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學軍對北大科技園的各項業務進行了詳細介紹。

    116841_201705270915431.jpg

    北京北達燕園微構分析測試中心 張喆

      北京北達燕園微構分析測試中心張喆進行了“科研助手”及微實驗室助手介紹。

      科研助手從2014年6月開始籌劃,從起初的大平臺規劃,到16年年中之前,一直只做為內管系統運營。自2016年9月23日開始重新啟動公眾平臺計劃。總歷時近三年開發與運營,進行了改版更新。科研助手提供包括送樣檢測、儀器預約、咨詢與需求管理等在內的業務管理;充值扣款、發票管理、財務統計、數據導出在內的賬務管理;以及包含工作計劃、樣品管理、物資管理、員工建議在內的日常工具等。

      由于移動端用戶的激增,微實驗室應用而生。微實驗室是基于云服務的移動互聯網+科研互動的公眾平臺,平臺目標是為科研人員的宣傳、管理、溝通、分享提供優選的解決方案。

      微實驗室的服務對象是:具有對外宣傳需求的實驗室及科研人員;希望將科研能力通過互聯網分享的實驗室及科研人員;能提供對外檢測服務的實驗室;可對外開放儀器設備共享的實驗室。微實驗室提供儀器預約服務、檢測檢驗服務、課程報名服務、咨詢類服務。而微實驗室助手,就是幫助實驗室實現這些服務和功能的微信公眾號。

      會議現場參會企業還與條件平臺成員單位進行了交流,為開展下一步的服務對接工作奠定了基礎。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